“生态课堂”的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生态课堂”的解读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为促进教育发展,“生态教育”的研究也应运而生。生态教育是运用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运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考量教育。一、“生态课堂”的诗意解读“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1、生态的课堂回归自然生长。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让我们的课堂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生态的课堂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训技强化般的鞭打,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2、生态的课堂提升生命质量。学生在课堂上要渡过自己的几年、十几年的时光,这时的课堂体验再也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还应当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学生不只是为了未来而生存,那么关注学生当前的生命状态同样重要。我们提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做题与考试的机器,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关注的中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天是否幸福。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人格的完整,为了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焕发出夺目的光彩。3、生态的课堂充满智慧挑战。生态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他们如同一个交响乐团,和谐地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学生们不断地在做思维的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这里,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课堂生活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智慧的觉醒。4、生态的课堂关注持续发展。生态的课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2考,培养终生发展能力。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的。教学生六年,为学生想六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六百年。二、“生态课堂”的科学解读1、“教育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生态课堂”研究现状分析生态学最早是从对动物的研究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成为动物生态学,植物也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为植物生态学,它们共同属于自然生态学的范畴。后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从自然科学领域被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单独成为一个系统,即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国家兴起的新兴边缘学科。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正在起步。教育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范畴,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前者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领域内的大教育系统的问题,比如:文化与教育、人口与教育、教育资源与教育、政治经济与教育、学校生态分布等等;后者主要是将研究对象缩小到学校、教室、教学设备、课程等对教学有直接影响的微观问题,如:学校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等。目前,在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对于宏观的大教育问题研究得较多,都是由一些专家、学者、教授们进行的。而用生态系统理论去研究微观的课堂教学问题比较少,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曾提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信息流、教学手段等多种要素组成,使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结构;本世纪初,又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课堂是教育情景中人(教师和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成的基本系统。只是当时由于理论依据的不充分,他们未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我们给课堂生态系统下个定义就是:所谓“课堂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2、课堂生态系统要素分析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课堂是由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的整体,该系统中不仅存在着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也存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或者说与环境的其他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在共生与合作中结成生命共同体。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是生物界发展到最高层次而又脱离了动物界的人,是有责任的、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人。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则无法构成课堂。课堂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课堂环境中的各生物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互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要素又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指:3(1)课堂自然要素。课堂自然要素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实际的课堂情景中却常常被忽视,如教室内物体的颜色、教室的采光、温度、噪音。颜色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和情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证明,教室墙壁颜色灰暗或过于明亮都会造成阅读困难。教室的采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视觉功能,光线不足或过度都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室温度的高低是影响学生行为和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噪音可导致精神压力,还会干扰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使师生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增强、创新的灵感不断闪观。相反,在诸如光线、气味、温度等与人的适应能力极不协调的情况下,比如过度闷热或者阴暗等条件下,课堂也会走人一个糟糕的氛围。(2)课堂时空要素。从夸美纽斯开始,“时空”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制约要素,影响着我们对课堂进行更加宽松的理解,影响着课堂生机的迸发。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时间的密度、节奏和效率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课堂空间的组织形式、空间密度,或者说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不仅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课堂交往和参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环境越拥挤,学生参与正常课堂活动的权利越小,平均学习成绩越差。这里,主要谈一谈座位的编排方式。任何一种座位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思想,暗含了教师所期望的交往方式。我们现在主要的座位编排方式是行列式,也叫秧田式。这种方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暗示着教师的权威地位,可以使教师易于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较充分地发挥主控作用,减少学生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纪律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专心听讲,也易于教师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是适合的,并显示出优越之处,如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但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利于开展小组或者全班讨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通过相互间频繁的、全面的交往达到相互交融,展现自我价值,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这是一种专制型的教学:强迫灌输而不是主动参与,过分依赖而不是自主选择。教师在讲台上高高而立,学生挤挤挨挨地“整齐”地排列着,面对教师,没有特点,没有个性,而学生除了教师的表演,只能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从而使得课堂上的交流与沟通仅限于“师—生”之间。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简单的、复杂的,单项的、双向的,直接的、间接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交往,使课堂呈现出动态的特征。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来看,在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中,教师通常只与部分学生进行双向交往,并且与前排、中间学生交往多,教室有个金三角效应。从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来看,学生们看到的仅仅是教师和邻桌的同学,尤其是后排学生,他们实际上看到的只是攒c动的人头、肩膀和教师身体的一部分,受空间局限,他们的交往范围局限于前后左右几个同学。造成学生交往范围狭窄,交往频率低,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比较、交友、表现、竞争及协调机会。4“品字型”座位编排,就可以避免以上弊端,能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的交往,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圆桌型U字型的座位编排,有利于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学生之间全部与教师等距离,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是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多种类型与形式,而学生又是富于个性的个体,没有哪一种布置方式适合于每一堂课,就各种不同的座位编排形式而言,都各有其优点或缺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研究证明,经常改变学生的座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千万不能一种方式不变化。同时,在一些时候,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座位。我们要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改变,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教学。座位的变化并不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变化,表面上的物质转换调整了师生、生生的位置关系,暗示着一种理解与交流机制的形成,能引起学生心态的变化,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交往的意识,要引起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3)课堂设施要素。课堂设施包括课桌、座椅、讲台、黑板等课堂基础设施,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课堂教学辅助设施,课桌椅、黑板的质量、大小、高低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包括网络化教学的实施,使得电教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手段和工具,甚至直接演进为教学内容,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电教媒体的研究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它也是课堂生态的重要要素。(4)课堂媒体要素。指教材、教具、挂图等。在媒体要素中,教材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精神要素则可以分为:(1)信息要素。课堂教学过程亦是师生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所传递和交流的信息的新颖性、丰富性、科学性、形象性则是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2)文化要素。文化是课堂的养分,课堂不仅以传授和学习文化为主要的活动,其本身也充盈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性别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等等既独立又交叉、既一致又冲突,学生的发展是诸多课堂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3)组织要素。课堂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互动、交流、参与、竞争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各有特色。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要素之长,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4)情感要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成功的课堂更依赖于课堂上师生的内在状况及彼此5的互动与交往。课堂中教师若能真正理解情感的重要性并且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么他就能给学生创造很多成功的机会。(5)人际要素。人际因素包括对尊敬的人的认同与对未来期望的表达。课堂是教学实施者、学习参与者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向的交往,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它们弥漫于课堂之中,时时刻刻影响着课堂气氛、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结果。(6)舆论要素。舆论由意见构成,课堂舆论因课堂教学问题或者矛盾而产生并互相感染。课堂舆论是反映课堂教学“晴雨表”的“皮肤”,是左右课堂心理气氛的工具。在现代学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