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547赵梓如等组员制作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而他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虎掷。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风格上除了以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为基调外,兼有清丽明快或绵绵妩媚等,其风格的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写作背景•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不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着流水一天天流去了,但中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经过这里,他们都禁不住洒落了多少眼泪呀!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激愤之情。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从百余里外的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的造口。“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身居隆裕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行人”意蕴深广,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总结•这两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典型地概括了民族的生死存亡和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二)、表示了对金人统治集团的强烈的仇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向北遥望故都,可惜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长安”作为民族希望的象征,富有浓厚的爱国之情。•这两句流露出作者渴望收复失地、驱逐敌人、振兴国家的愿望。•从此以下一波三折,是登台的所望所感!请思考:上片中的“江水”、“青山”分别喻指什么?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无数青山,词人既感叹其遮住长安,更叹其遮不住东流,所以,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词作的第一个转折,表现出作者对“山”的什么情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到“长安”,但却阻挡不住江水向东北顽强流去。以上是这两句话的表面含义,你认为它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吗?弦外之音:全国如水般的抗敌意志是那些苟且偷生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语气坚定!这是词作的第二处转折,抒发的是怎样的情绪?•抒发的是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中原的强烈情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想着想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抹斜阳,映照着白花花的流水,想到岁月无情,恢复祖国山河的夙愿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这时从深山里传来一声一声的鹧鸪的啼叫:“行不得也,哥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词人的情感。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这也是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的巨大悲痛!这是词作的第三处转折,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出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主题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本首词全篇运用比兴手法,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通过写对金兵入侵的控诉和对北方领土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抗敌的坚定信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始,往后一波三折,这是登台的所见、所感。这一句为第一折,表示了对主和派的愤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第二折,抒发的是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第三折,反映的则是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前后几句处处言水,处处言山,照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全词写景中的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行不得也”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所以通篇显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该词从特殊显示一般,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因此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句意+效果: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词人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意+效果:“行人泪”是逃难人的眼泪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词意+效果:“望”是遥望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意+效果: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表现了词人的悲愤之情。词意+效果:“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①词意+效果:“青山”,喻指主和派或“外族入侵者”。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表达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②句意+效果: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③句意+写法+效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阻挠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词意+效果:①“愁”指词人愁国破家亡,表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②“愁”是词人愁绪满怀的意思,包含了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山深闻鹧鸪:句意+效果: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鸟的鸣叫声,声声悲鸣,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句意+写法+效果: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又忧心忡忡(chōng)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