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分析吴川一中高三语文组2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分析吴川一中高三语文组7(2)【答题情况】本文的难度不高,得分率却较低,平均分是1.98分。学生一般能将“度”这一得分点准确翻译,但是“善”、“亟”、“檄”这三个采分点都不能落实。【失分原因】①大部分学生错误把“擅”误解为“擅长”“擅于”。失分原因可能是:很多学生无法把握“泾原路钤辖”这个专有名词,把它们当错一般的实词来解释,如“辖”误解为“管辖”后再也难以把握整个分句意,从而影响了后面分句的翻译。②“亟”只要翻译为“赶紧”、“马上”、“急忙”这类意思,均可得分。但是很多考生直接将“亟”带入翻译,或者跳过。③“檄”,作为一个动词,只要学生翻译为“写文”,“发文”、“写文章”均可得分,某些考生翻译为“写奏折”、“上书”这类意思,也可以酌情给分。【备考建议】从本次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必须加强文言积累训练。继续强调翻译一定要结合语境,以保证关键实词的落实和句意的顺畅。8.【答题情况】诗歌内容是较为直白的,大部分学生均能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且题干也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赏析的角度——修辞手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考生均能准确地回答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失分原因】虽能准确地回答出本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但回答过程中尚有大部分学生未能拿满分(满分只有四分之一)。究其原因有:第一,认为除了比喻之外,还应有其他的修辞手法,于是,什么“夸张”、“拟物”等一起写进去,结果造成了分析不到位、不深入、判断错误等现象;其次,未能把握“赏析”的规范答题方法;第三,分析顺序倒置或只分析不点名修辞手法;第四,对诗歌所表达的多种思想感情把握不全面、不到位。【备考建议】在讲解此题时应让学生回顾有关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方法,如本题应分为三个部分:修辞手法+内容+思想感情(主旨),最好能让学生回顾一下:如何把握诗歌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9.【答题情况】平均分2.34分,大多数学生是2、3分,拿到5、6分的是少之又少。【失分原因】1.不注意点面结合的答题模式,导致得分点没抓准。学生的答题很乱,都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强调学生不管做什么题,都要注意点面结合的答题模式,很少学生能够先来个总结的答案(诗歌前三联体现了诗人的悲凉与寂寞之情。诗歌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感激和满足之情),再分别写分析,导致得分点没抓准。70﹪的学生答题时都没能做到点面结合。2.不懂得诗句的翻译。其实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分析,大多数都是诗句的翻译,学生在这方面非常地弱,基本是不懂得翻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还是得花多点时间在翻译诗句上,让学生学会一句一句翻译诗句。如“赖有贻牟堪饱饭,道逢田畯且眉伸”这句诗90﹪的学生是翻译不对的,都是翻译为“诗人为了农民能有饱饭吃努力工作”“看到田野上满满都是饱满的大麦和劳动农民满足的样子”等等各种古怪的含义。3.尾联体现的“感激满足之情”80﹪的学生没能答到,大多数答的是“乐观、愉悦、豁达”等词3语,不过我都酌情给分了。10.【答题情况】大多数都能拿到5分。“故”字没写出来也给分。【失分原因】这三道小题大多数都能答出来,个别答错了第3道小题。其它的都是因为写错别字。错得最多的是“生”字,同学将它写成了“身”字。其次的是“砺”字,同学将它写成“足”字旁,或者将“厉”写出“历”或“励”。还有个别将“却”写出“确”,将“萧”写成“潇”或“箫”,将“绳”写成“蝇”。将“赢”写成“羸”或“嬴”。个别书写糊涂,看不清字迹。【应对策略】加强理解记忆背诵,根据诗句及字形记忆。注意书写规范,如果写错字后不要再原字上修改,应划掉重新写过。笔画要清晰,个别在写“赢”字的时候,因为笔画多,下半部分的时候根本看不出“贝”字,只有黑乎乎一片。11.(2)【答题情况】此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学生答题较理想,从答题情况看,大部分同学已掌握此考点答题相关要素,且运用得得心应手,答案显得较为规范与饱满。此题平均分约3.8分。【失分原因】1、抛开文本,堆砌术语。个别同学文本意识淡薄,或者说根本抛弃文本,大量堆砌相关答题术语。如其中一考生答案为:①三处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三处环境描写都渲染气氛,引出下文。③三处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想必如此答案不只是这一文本,如无意外,此考生准备反是这一考点都准备这一答案。推动了什么情节发展?如何推?渲染了什么气氛?引出下文什么?揭示了什么主题?这是考生要分析清楚的,也算是对题目的一种最基本的尊重。何况出题老师明文要求“请结合内容”“分析”。2、脱离文本,过度解读。此类考生比前一类考生对文本的态度要真诚些,前一类考生完全抛开文本来作答。这类考生有文本意识,问题是在理解上歪曲文意,解读过度之嫌。如有学生的答案为:第二次环境描写,写出田野与村中的环境对比,写出文人渴望追求自由。第三处环境描写,写出人们心中追求理想永远不熄灭,渴望文革结束。此考生的答案中的“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纯属无中生有,如此高大上的解读有拔高主题之嫌。3、忽略文本,随意答题。此类考生在答题能力和态度上均有欠缺。如答为:此三处是自然景物描写,从夜已深,天黑,写到河滩水鸟的单调,再写到晨风轻拂的早晨,证明作者喜爱田野的清静,表明作者热爱大自然。如此答法让阅卷老师心痛至心碎。我们的学生难道连最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都没有?否则怎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备考建议】1、多阅读小说这一文本,可以是纯阅读,非功利地读,增强文本意识。2、还是多阅读小说这一文本,可以是精读,功利地读,强化“环境、人物、主题、情节”几要素。12、(2)【答题情况】此题考查是文本的写作技巧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比较差,平均分约3分,低于小说文本的第二小题。【失分原因】1、笼统作答。这一情况类似于前一小说文本的第二小题,考生不细究文本内容,一个劲地堆砌答题术语,答案笼统。如有考生答案为:①草婴的手是全文的线索。②推动了全文情节的发展。③点明文章中心,引出下文。选考两文本如此作答的考生不在少数。说明考生无法灵活地把答题的共性与4技巧用于具体文本,呈现这一状态的原因主要是练习的量过少,或者说真正的练较少,答题技法与文本内容无法相融,答案显得生硬或僵硬。2、表现手法不通。个别学生分析“这双手”,认为是象征手法,用一双手来象征传主的伟大精神与品质,这一答案几乎在一种诡异状态,有谁用同一物的自身的具体之实来象征自身抽象之虚的?还有类似的“借物言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令人费解,也让人不安,难道一位大师的手在我们考生的眼里就是一件“物”?3、概括能力弱。题目为“为什么要反复写草婴的那双手”,考生不难想到的是“这双手”给中国文学带来的贡献。问题是,很多考生用了很大篇幅不厌其烦地详尽地罗列了传主一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洋洋洒洒的也只算是其中一点答案自作多情式的展开,那又何必呢?6分的分值已提示我们答案应多角度展开而非“吊死在一棵树上”。【备考建议】多练,做到答题技巧与文本合一,否则,技巧讲太多也是枉然。增强各种能力,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11.(3)【答题情况】选文学类的同学较少。绝大多数同学得4~6分。【失分原因】答案要点重复。例如:(1)大公无私,为南红卫掩饰。(2)公私分明。不因为南红卫整过二爸,说:“红卫是我派去的。”12.(3)【得分情况】一般得4~5分。【失分原因】1.不审题。题目有两问:一是“草婴”这个笔名的含义;二是分析“草婴”是如何体现这个笔名的含义的。有些同学只是答了含义,没有答第二问;或是答了第二问,没有答含义。2.答题不规范,题目明明有两问,答题时应分开作答,但有些同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示例1:(1)顽强,同病魔作斗争。(2)象征为国家作贡献,为国人介绍了众多文学作品。(3)象征自己非常普通,不申请离休待遇,只靠稿费生活。示例2、(1)草是最普通的植物,遍地皆是,但是又顽强坚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是一棵小草,想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2)草婴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不屈不挠,连医生都感佩他生命力的强大,超出了普通医学的理解范畴。(3)在1艰难条件下通过阅读来进步。3.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较差,照抄原文。示例1:(1)草婴,原名盛峻峰,之所以为自己起笔名“草婴”,就是因为,草是最普通的植物,遍地皆是,但是又顽强坚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婴说,他是一棵小草,想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2)如今,这双手累了。但草婴依旧。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不屈不挠,连医生都感佩他生命力的强大,超出了普通医学的理解范畴。(3)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2月,草婴随家从宁波避难到上海,那年他14岁。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罪行唤起了一位少年忧国忧民和追求真理的朦胧意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和文艺作品。示例2:(1)草婴说,他是一棵小草,想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2)草婴反复研读刚出版的《鲁迅全集》,并开始对俄罗斯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也就在那时,我开始跟一位俄侨教师学俄语,因为付不起更多的学费,每星期只学一次。当时没有一本俄汉词典,没有一本俄语语法书,学俄语确实很困难。”(3)草婴曾说,自己读俄文、英文,走上从事翻译工作的道路,是受鲁迅的影响。“我以为,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他无论涉及哪一个领域,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5是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改变中国人的命运。(4)1954年,草婴翻译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次年在《译文》上连载完后,当时,团中央宣传部发出推荐这部小说、学习主人公娜斯嘉的号召,在全国青年中掀起了学习娜斯嘉精神,“反对官僚主义,关心人民疾苦”的热潮。【备考建议】强化审题意识,加强规范答题训练。11.(4)/12.(4)【整体分析】其一,相对而言,这道题传记的难度明显要比小说的要小。比如在答案的编制上。小说的答案要经过回扣原文,在分析转化的一个过程。但是传记只需在原文摘录即可回答。其二,在题意的指向上,虽然两道题同为探究题。实际上,小说类的第一问侧重说,“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这道题问得是小说为什么以“征服”为题。这属于主旨和情节探究的题目。这也就要求考生必须要对主旨和情节进行概括才可以回答这道题。而传记的题目是:“草婴希望译文尽可能与原著接近,甚至尽善尽美。”草婴是怎样做到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在原文中有着很明显的提示句子“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本质上说,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答案的组织比较容易,只需要摘录原文中的信息即可。其三,从得分要点上看,传记将两个大的得分放在原文意思摘录上,分别是3分一点。这明显有送分的嫌疑。再次,小说的赋分点较难较杂。比如第二点“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结仇的做法,指出不正当的‘征服’的荒唐和危害,表达了作者的反思。”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而文中又没有相关的介绍,学生很难把握。更何况,概括主旨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答题情况】这一次基本90%的同学都选作的传记类,因而得分比较高。平均分达到了6.7。但是高考的题目绝不会这么容易,这要引起我们的警惕。特别是两道题如此不平衡的情况,在高考中也很少出现。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次的题目而放松了这道题的要求。特别是传记类文章的训练,不能降低要求。【备考建议】以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三步:1、审题能力的提升。2、回扣文本内容能力的提升。3、组织答案能力的培养。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16.【答题情况】本题考查学生语意连贯能力。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答题良好。本题满分5分,全级的平均分为3.57分。25.38%考生得4分,28.76%考生得5分。呈现出较好的语意完整连贯能力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令人担忧的是2.96%考生得0分,5.81%考生得1分,5.56%考生得2分,31.53%考生得3分。由此反映出全级有45.86%考生对补写语句题掌握不够。【失分原因】1、考生不懂得“瞻前顾后”。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对整段文字无法加以“宏观”调控,只求填了一个空而无法“瞻前顾后”。顾及所填的语句是否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如第一处横线往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