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答疑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民间文学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叫法,在西方国家,一般称它为Folklore,Folk为民众,Lore为知识,二词合称,意为民众的知识。在过去的苏联,它被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日本,则被称为口承文艺。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区别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那时对于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常混淆不清。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相混淆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作民间文学。个人对于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再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当然,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在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清楚的分界线,无论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还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都存在少量彼此交叉的模糊地带。有的作品虽然是个人书面创作,如一些当代新故事,但它们脱离了文献记载,在人民口头不胫而走,故事的作者和出处早已被人遗忘,变成了民间故事,也是民间文学。另一方面,作家吸取民间文学素材而创作的作品,回到民间又变成新的民间文学,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这些古典名著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最初都是产生于民间,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提炼,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这些书面文学被民众接受之后,他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讲新的关于三国、水浒、聊斋等等的口头故事传说。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试析当代民间文学的几种形态?民间文学是一种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近些年,随着中外文化的猛烈撞击,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读迅速改善,尤其是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未来产生了种种疑虑。有人认为民间文学正在无可挽回地衰亡,因为唱山歌、讲故事等传统的民间文学活动正空前冷落被电视、电影及舞会、卡拉OK活动之类的娱乐所代替。另一种意见相反,认为,民间文艺正走向复兴,理由是许多民间文学作品通过电视、报纸、刊物等新的传播媒介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获得新的受者。面对这种乍看起来矛盾的现象,我们必须具体地分析民间文学变化的各个层次与侧面,才能得到解释。民间文学可以分为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为广泛。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和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日。但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中的影响较小,难以引人注目。4.学习研究民间文学有什么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其文化意义上。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处于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连成一体。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的叙述性神话。三是休闲时藉以消遣的传说和故事。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其次表现在其文学意义上。。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民间文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民间文学和在民间文学基础之上改编和创作的作品,中国文学史的面貌将很难设想。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面,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充满了积极昂扬、雄奇瑰丽的想象。神话中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力,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文学的滥觞。在一些先秦古籍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和寓言,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叙事文学,且由于神仙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反映了对仙人和仙境的向往与描述的著作,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故事--仙话,其中不少是古代民间口头传说的辑录。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是中国民间故事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公元二世纪的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收入了许多民间的笑话。三世纪之后,由于神仙思想的兴盛与佛教的广泛传播,专门记录各种神怪异事的志怪笔记之书不断涌现。在卷帙浩繁的佛经和道教经典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传说和故事。这些宗教故事有的来自于印度,有的出自我国民间,有的也出自僧人之手,它们广泛流传,也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唐宋以后,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说话。他们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中国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说话本身也成为今天许多曲艺形式的起源。我国一些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都是在民间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几百年的民间创作、加工、提炼之后,才由文人最终写成的。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叙事作品,少是取材于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从春秋战国便开始滚雪球般生成发展的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和《梁祝》,到明清时期也基本定型,并通过戏曲、说唱等形式,在城乡广为流传。第三表现在其社会意义上。从现代社会对民间文艺的需求来看,由于古朴的民间文艺难以回答现代人为求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以快节奏的转换和多样化为特征的现代文化生活,也使得人们不能长久钟情于民间文艺,可是在另外许多方面,人们又生长出对民间文艺的新的需求。因各地和各族民间文艺本身就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便成为给人们提供新鲜活泼的文化血液的取用不尽的宝库。旅游热的兴起,使有关民间口头文学如优美的地方风物传说、民间工艺品等等,和那些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一样深深吸引着远方的游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中,许多地方实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它成为招徕外地顾客的土特产品的一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保护和宏扬传统的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文学的未来发展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总之,民间文艺尽管是旧时代甚至是古老时代的产物,却又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它的特点如同一些学人所揭示的象一块多棱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它由许多层面构成。具有多重价值和光彩。他的表层即和旧时代关联的那些成分到现在自然已褪去光彩,对人们不再有吸引力和积极作用。可是其中又蕴含着由世代劳动者以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丰富智能和优美情感,它们已积淀成为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优良传统,却是活力永在的。它是一座积累深厚、开挖不尽的宝山,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由表层到深层,由单一角度到多角度到加以开发利用。5.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表现为几种情况?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是在集体中进行的。民间文学的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每一个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加工。从这一角度讲,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创作者。正是由于无数人的参与,对作品的不断加工、修改和完善,才保证了民间文学在内容上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适应和体现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没有具体的作者,它具有匿名性。集体性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这一情况在原始社会时期最为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地即兴创作。现代社会集体劳动时的串号子,民族节日中群众对歌时的随口对答也属这种情况。(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加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民间文学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而民间创作的价值往往就存在于千人加工、万人琢磨的添枝加叶之中。(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的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里的个人就是作为集体的代言人,民间艺人是以集大成者的身份参与创作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又随时听取和吸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