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中添加文字教学设计科目:信息技术课题:图画中添加文字授课教师:尹晓朴年级:三年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能根据图片内容添加合适的文字信息。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添加文字的作用,掌握在图片中添加文字的方法,并能通过改变字体、字号以及字体颜色的操作来美化图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意识,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其求异创新的思想和小组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教学重点:“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文字工具栏”的使用。板书设计在图画中加入文字一、使用文字工具添加文字二、美化文字1、加入文字字体字号文字效果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展示,目标定向: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使用画图工具来创作一幅画,现在,老师请大家欣赏两幅作品。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用电子教室展示两幅画在学生机上)2、(一幅没有字,一幅画有漂亮的文字)真棒!同学样,如果你们想在画好的图画后,也像后面这幅画加上文字,怎么做呢?3、在我们的“画图”窗口中有一个“文字”工具,同学们能在工具箱中找到它吗?利用这个“文字”工具可以给图画添上文字,使画面图文并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为图画添加文字。(板书课题)●板书:在图画中加入文字学生认真观看两幅画,回答:(一幅画有字,一幅画没有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二、新授:(一)、使用“文字”工具添加文字。(板书)学习任务:1、打开“月夜”图画,给它加上文字。(屏幕广播):教师边操作边讲解①启动“画图”软件,打开“月夜”这幅图画。②选择前景色为白色。教师:这是所添加文字的颜色,要与背景色区分开。我们可以利用颜料盒来选择不同的颜色。③单击工具箱中的“文字”工具按钮。在工具样式选择一种样式。(通常选择透明样式)教师:文字工具有“透明”和“不透明”两样式,这两种样式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了解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不透明样式”:输入的文字会挡住后面的图。“透明样式”:输入的文字不会挡住后面的图。④在画图区合适的位置沿对角线拖动,形成一个文字框。教师:我们看到文字框是一个虚线框,并且有插入点光标。同时窗口中还会出现一个文字工具栏。“文字工具栏”包括字体、字号的选择,还可使文字进行加粗、变斜、加下划线的修饰,并可使文字竖向排列。教师进行下拉菜单的演示,并依次选择不同的字体、字号进行比较。(二)修饰文字①改变字体单击文字工具栏中的字体框,弹出一个字体列表,从中可以选择各种字体。字体包括两种,一种是带@的文字是竖向排列,一种是不带@的,是我们常用的正常文字,根据需要自己选择。②改变字的大小单击文字工具栏中的字号框,弹出一个字号列表供你选择字号的大小。字号越大字越大。③改变文字效果文字工具上还有几个用来改变文字效果的按钮。我们来看一下笔画加粗按钮,单击这个按钮,它会变成凹下去的样子,文字的笔画被加粗。再单击一次,按钮恢复原状,笔画又恢复成原来的粗细。变斜、下划线、删除线一会儿自己动手体验。④改变文字的颜色用鼠标左键单击前景色中的某种颜色,文字就立即变成这种颜色。(教师讲解注意事项:虚线框)2、学生练习:(退出屏幕广播)学生操作,相互讨论。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学生认真观看,按钮按下去的变化。互助互学,增强团结意识。通过观察教师的操作,掌握操作方法。打开“修饰文字”图画,输入古诗“静夜思”,选择合适的字体、字号、颜色,并设置文字为竖排。▲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在图画中添加文字,以及如何对图画中的文字进行简单的修饰,使得图画图文并茂。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好,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四、家庭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幅画,并给它加上合适的文字,文字用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和效果设置,看谁做得最漂亮。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画图软件在图片中添加文字,并能对所添加的文字进行修饰。我以为月夜图片为例创设情境,注重学生“学”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操作,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互助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色彩协调、想象能力。并让学生互相评价,使学生会学、乐学,充分体现学校主人翁的意识。在本课,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培养学生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和谐搭配的能力,如果文字的颜色与背景颜色不协调,或者是色彩变化不大,色调反差太大等等,都要进行引导。二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字工具的使用比较简单,如何在简单中表现新颖,是我们在学习和应用中需要注重的地方。在使用中,学生能够从格式、颜色、立体和艺术化等文字处理,让图画中的文字变得更美。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艺术处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探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