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政法大学1.三十年战争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3.《比利牛斯合约》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5.北方大战6.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革命8.俄普奥三分波兰9.《提尔西特和约》10.大陆封锁政策11.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1848年欧洲革命13.神圣同盟14.四国同盟15.门罗宣言16.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三皇同盟19.三国同盟20.三国协约(协约国)21.东方问题22.光辉独立23.三国干涉还辽24.法绍达事件25.美西战争26.英布战争27.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门户开放政策29.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30.英日同盟31.《拉匡尼基协定》32.两次巴尔干战争33.萨拉热窝事件35.威尔逊十四点36.《和平法令》37.《布列斯特和约》38.英苏贸易协定39.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凡尔赛和约》4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国际联盟43.《四国条约》44.《五国海军条约》45.《九国公约》中国政法大学46.《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道威斯计划》48.《洛迦诺公约》49.《非战公约》50.《杨格计划》51.胡佛延债宣言52.不承认主义53.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田中奏折55.斯特莱沙阵线56.《英德海军协定》57.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东方洛迦诺公约》60.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蒙特勒海峡公约》62.《不干涉协议》63.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64.睦邻政策65.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66.绥靖政策67.《慕尼黑协定》68.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英法苏谈判70.《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有田-克莱琪协定》72.《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73.《苏日中立条约》74.《租借法》75.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东方战线77.珍珠港事变78.《大西洋宪章》79.《联合国家宣言》80.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东方慕尼黑阴谋82.第二战场83.开罗会议84.德黑兰会议85.布雷顿森林会议86.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雅尔塔体系88.旧金山会议中国政法大学89.波茨坦会议90.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一、重要战役...........................................................................................................................4二、重要合约与会议...............................................................................................................6三、重要机制理念政策...........................................................................................................9四、重要国际问题.................................................................................................................10五、重要利益集团.................................................................................................................13一、重要战役1.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1“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为争夺宗教、经济、政治利益进行的内战。○2战争爆发是宗教问题引起的。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对波西米亚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引起的,导火索是1618.5.23发生的“掷出窗外事件”。主要涉及皇帝贵族与教会之间的内部矛盾和法奥、法西、丹瑞之间的外部矛盾。○3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土,争夺霸权,都先后卷入战争,致使这一场以天主教同盟同新教同盟开始的德意志内部斗争演变成了广泛的国际战争。战争共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4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主权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关系史真正开始。2.遗产战争(1667~1668)法国为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与西班牙进行的战争。战争起因:法王向路易十四向西王索要西属尼德兰遭拒。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1655年,查理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体弱多病。两年后,路易十四以王后是现任西班牙国王之妹,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为由,向西班牙索要遗产被拒转而索要西属尼德兰又被拒绝。法国于是向西班牙宣战。结束与意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标志战争结束。多国的干涉说明其对法国的扩张政策有所警惕,法国的让步说明其不敢与多国为敌,这也使路易十四更注重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法国也因荷兰干涉对其仇视为法荷战争埋下伏笔。3.西班牙继承战争十八世纪初,法奥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起战争。进程:1700年11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在奥地利的宫廷内部斗争中获得优势取得王位,但条件是法西不得合并。但法王在查理二世死后撕毁遗嘱,使各国对法国实力扩大感到不安且担心殖民利益受损,于是1701以英荷奥为主体组成欧洲反法大同盟,1702年奥地利拥护查理大公在葡萄牙称西班牙国王,出现两王争位局面,1702年正式开战。战争结束与意义:1714年参战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与《拉什塔特和约》,保留路易十四之孙腓力普五世获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要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法西不得合并。英荷普奥各有所得。和约使英国保持了海上优势并为其近一步扩张扫除了障碍;这场战争把法国拖得筋疲力尽,并开始走下坡路。法国虽然基本保住了欧洲大陆头等强国的地位,但丢失了大量海上殖民地,使其海上势力大大削弱。4.北方战争/北方大战(1700~1721)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交战双方:俄国、萨克森和丹麦组成的反瑞的“北方同盟”和瑞典间展开,英荷对瑞典进行有力支持。中国政法大学过程:战前,俄王组织“反土同盟”,但西欧诸强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顾及,于是转为“反瑞同盟”。战争以俄瑞为主,于1700年开始历时21年。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几乎卷入了全部欧洲国家。其间双方各有胜负,同盟组合与分化也多次变化。战争以“北方同盟”的失败开始,这也使瑞典国王被胜利冲昏头脑,进攻波兰,并在进一步进攻俄罗斯时遭到失败,双方僵持不下。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结束使列强开始关注北方战争。俄国担心英国为“保持均势”而抑制俄国,另一方面因巨大的战争损耗决定和谈。结果与影响:1721俄瑞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出海口圣彼得堡,从一个内陆国家转变为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向欧洲列强大家庭迈进。瑞典收回芬兰,但被极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死后,皇女特雷西亚继位,普、法、西、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等拒绝承认,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战争。英、荷、俄支持奥地利。战争从欧洲扩展到美洲和南亚。双方签订《阿亨和约》,特雷西亚的王位得到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意大利部分领土割让给西班牙和撒丁。法国海上力量一蹶不振。实际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5.七年战争(1756~1763)1756至1763年间英普和法奥俄两大集团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领土而进行的战争。主要是英法为争夺海上海上和殖民地霸权而进行的斗争。过程:战争的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同时俄罗斯为推进扩张政策与普鲁士的关系恶化。战争在分别以英普和法奥俄瑞为首的两大交战集团间展开,战场遍及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结果与影响: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俄对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降到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地位,殖民地丧失殆尽。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欧洲国际政治的中心也由西欧转移到了东欧。6.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因沙俄的扩张计划所导致的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为争夺土耳其权益尤其是争夺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交战双方:俄国与英法土,之后普鲁士、撒丁被卷入,使战争近乎影响整个欧洲。战争起因:导火索是法俄对圣地和宗教保护权的争夺。实质是列强对近东和黑海两海峡霸权的争夺,实质是俄法的扩张与争霸政策的冲突。结果及影响: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并于1856年签订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中期欧洲最重要的战争,从近东局势看,不分胜负从整个欧洲看,产生了决定性后果。黑海中立化(对各国开放,不许军舰通过)。俄国让出在土耳其帝国内的一切优势,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优势地位,近东霸权为英国所取代,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充分暴露,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同时,英、法加强了在地中海和土耳其的力量;奥地利输赢参半,后果恶劣;土耳其虽为战胜国,反被剥夺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利并在经济上成为英法的附庸国。撒丁和普鲁士为统一大业积蓄了力量;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也因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爆发而寿终正寝。过程:可略1853年2月,缅什可夫出使君士坦丁堡,5月底空手而归1853年6月,俄罗斯出兵占领多瑙河两公国10月,土耳其进攻多瑙河及高加索地区11月,俄罗斯正式向土耳其宣战1854年1月,英法舰队出兵黑海,中国政法大学3月,英法对俄宣战,9月,以克里米亚为主战场的欧洲大战7.“东方战线”苏联意识到集体安全机制构成难以实现,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保证自己的安全。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得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于是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德国和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罗马尼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苏联通过苏芬战争等一系列扩张性战争将疆界向西推进了两三百公里。这使得苏联与德国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地带,称为东方战线。这为苏联提供了必要了战略纵深,防止了后来德国闪击战的成功。8.太平洋战争(1941年)二战中,日本随着侵略活动不断加剧,在亚太地区面临选择:北进攻苏联、南进攻东南亚还是东进攻美国。考虑到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和美国在此地区的实力,日本决定主动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证其在东南亚的扩张。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实施突袭,以及小的损失重创太平洋舰队。随后,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9.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二战后期,随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倒台,苏德战场出现重大转折,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相继召开,应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