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1810年,《凤丹白露敕令》又以立法手段完成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起初有效打击英国,但后来并未真正阻止英货进入欧洲大陆市场,使大陆各国进出口限制,引起欧大陆反对。因而大陆政策最终失败。4、神圣同盟: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维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9-20,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9月26日签署《神圣同盟宣言》,三国根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的、不可破灭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但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地利、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这一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5、东方问题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它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弱而产生,伴随着奥曼的灭亡而结束。恩格斯认为东方问题实质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其核心是列强对土耳其的侵略和掠夺以及这种侵略和掠夺对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关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的爆发,1828年,俄土战争及两次俄埃战争事件,使东方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影响欧洲和平的因素,列强在东方问题的争夺使东方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6、光辉孤立光辉孤立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含义为英国在和平时期不与任何欧洲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或订立长期军事义务,以充分保证行动自由、不受束缚。“光辉孤立”政策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力量及广大的殖民的基础之上。从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大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推行均势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扮演调停者角色,最有利于捍卫英国的利益。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之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英国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霸权受到挑战,损害英国利益的事时有发生。为了在世界上免于陷入被孤立的境地,英国开始改变对外政策。1902年英日同盟及后来的英法协定、英俄协定标志着英国逐步放弃了“光辉孤立”。7、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称“门罗主义”)。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许欧洲干涉美洲事务美国也不插手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和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是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基石。它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反对欧洲国家对美洲的干涉、扩张,具有防御性质。另一方面,它明确向欧洲“旧大陆”宣告美国将在拉美取代旧欧洲殖民主义者,潜伏着美国与欧洲国家争夺整个欧洲及美国在拉美的扩张,因而具有侵略性质。8、“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战后世界和平方案,即威尔逊十四点。包括:废除秘密外交,海上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裁减军备,调整殖民地,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恢复比利时,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调整意大利疆界,奥匈人民自决,恢复巴尔干各国,保护土耳其少数民族,波兰独立,建立国际联盟等。其中建立国联是其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19)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的失败。9、《洛迦诺公约》1925年10月26日,英法德比意波捷等国在瑞士洛迦诺签订了《洛约》,包括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主要内容包括:(1)英法德比意签订《莱茵公约》,规定德法、德比之间的边界维持现状,各方保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进一步得到确认,道威斯计划仍然有效;英意两国充当该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2)德与波、捷签订条约,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但没有提及维持德波、德捷的边境现状;(3)原则上同意德国加入国联。影响:的签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英国是该公约的最大保证国,取得欧洲的支配地位;法国同盟体系受到打击,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被削弱;德国是该条约的最大受益者,在没有承担更多义务的同时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削弱了法国,恢复了德国的大国地位。东部边界问题不确定为德国东侵开了方便之门。《洛迦诺公约》削弱了凡尔赛和约,客观上为德国军国主义登台铺平了道路。10、《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英法美德日意波比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条约于1929年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加入。条约规定:(1)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废除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2)缔约国之间一切争端或冲突只能用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非约》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既不能解决国际纠纷,更不能阻止二战的爆发,在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但《非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条约强调不侵犯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非法,成为二战后审判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其关于限制战争的基本原则为《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对国际裁军等产生深远影响。11、《李顿报告书》1932年1月21日,国联成立由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研究中日关系问题。10月1日,国联发表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也称《李顿报告书》。它声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犯中国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有赤色危险的复杂问题。污蔑中国人民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报告书承认日本以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的事实,但主张既不应该承认和维持伪洲之现状,也不主张恢复九.一八以前的社会状况,主张由外国教官组织特别宪警,维持东北治安。《顿报告书》表明西方列强既想对日本妥协,又想利益均沾,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共管的殖民地。1931年2月24日,国联开会基本通过了《李顿报告书》,声明不给伪满洲国事实或法律上的承认。同年3月27日,日本宣布其国际政策与国联政策不相一致,宣布退出国联。二、简答(共四题)1、法国大革命外交原则法国大革命各个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包含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重要为“主权在民和名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及“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在权利上人人生而平等,因而主权就不属于某个王室或个人,而是归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是对“朕即国家”和王朝利益至上思想的否定。1790年法国立法会议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开始干预法国外交部决策。“普遍和平与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根本原则。1791-12通过的特别法令规定:法兰西民族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的一切战争,永不使用自己武力去反对其他任何民族的自由。“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是对封建君主为王朝利益不顾人民苦难,频繁发动战争的否定。“不干涉原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国民会议通过的一些文献提出任何一国人民既无权侵犯他国人民土地,也无权干涉他国人民的自由和利益。不干涉原则对以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原则不无理想主义成分,而且因为当时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但它们毕竟给国际关系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也为现代外交奠定了基础。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后来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2、克里米亚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欧洲大国主要是英法俄乘土耳其衰败之际在地中海东部争夺霸权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圣地的保护权问题,1853年在英法怂恿下,土耳其对俄宣战。初期俄方占优势,全歼土耳其舰队。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最终俄国战败。1856年英法普奥俄及撒丁王国在巴黎签订了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巴黎和约》,规定:(1)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列强的共同监督;(2)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由列强共同监督;(3)多瑙河各公国仍属土耳其管辖,但受到列强共同监护,塞尔维亚与土关系不变,但受到列强集体监护;(4)土恪守其一贯原则,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黑海两海峡。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霸权衰落,西进被终止,被迫将侵略矛头转向中亚、远东,俄奥矛盾激化,俄国外交上陷于孤立,暂时处于战略守势;英国遵循其传统外交原则,遏制了俄国向南扩张,保护了英国通向印度的通道;法国重新确立了欧陆霸权,巴黎一时成为欧洲的政治中心,拿破仑三世亦以霸主自居;奥地利也有所收获,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俄奥关系恶化,奥地利陷于孤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进一步削弱;撒丁王国、普鲁士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着手进行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瑞典的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