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1第四章生产决策分析生产理论的出发点,通常假定企业追求利润极大化,以赚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的经济组织。面临两个基本的生产决策:1、如何组织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有效地把既定的产量生产出来;2、产品产量怎样组合才能达到最优。重点讨论:投入要素组合、产品产量组合等问题。生产与生产函数一、生产与生产要素生产:指企业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不单纯指生产资源物质形态的改变,也包含了与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一切活动。如企业雇用劳动力,培训职工,筹措营运资金购置设备、原材料,举行会议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加工和质量监督等活动都是生产过程的构成部分。产出:可以是服装、面包等最终产品;也可以是再用于生产的中间产品,如布料、面粉等。企业的产品还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例如银行提供借贷款服务,美发厅为顾客美容美发服务等。企业进行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可供支配的资源作为投入,如土地、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管理者和技术工人等。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物质产品或劳务的资源称为生产要素或投入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劳动已经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二、生产函数企业的生产,总表现为投入一定量的各种生产要素,然后得到一定量的产出,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描述。生产函数的定义: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一定投入量的组合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一般形式为:nmxxxfqqqQ,,),,(2121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式中q1,q2,…qm表示企业生产的m种产品的产出数量,x1,x2,…xn表示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如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如果分别用L和K表示,则方程可以简化为:Q=f(L、K)代表着一个用两种投入要素生产一种产品的简单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的生产过程中,产品Q的产出数量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数量。产品Q可以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如计算机、轮船、汽车等,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如广播、教育、医疗保健等。劳动指企业雇用的工人、技师、经理等人员的数量或他们提供了劳动小时数。资本则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设施的数量。为了方便,我们假定劳动(或资本)的各个单位都是同质的可等效的。当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此。例如,一般来说,一名经理的素质要高于一名工人的素质,前者对生产的贡献要大于后者。但由于我们讨论的是要素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所以把这种要素质量的差异抽象掉是一种合理的简化,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讨论的生产体素非常简单(只有两种投入和一种产出),然而我们得出的结论却具有普遍意义,它们同样适用于有两种以上生产要素且产品多于一种的场合。两种投入要素一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产出量Q资本投入量(K)8765432121212018151162393835332821136625854494233211273726962544228168284807262496619909590806854362197104988672563635908678685744281612345678劳动投入量(L)为加深对生产函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我们在表格中给出了一个假设的生产函数。表中每个产量数据皆是劳动和资本各一定量的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例如,2单位K与3单位L相结合可以生产出21单位Q;7单位K与2单位L结合起来能够生产出38单位的Q,等等。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3技术有效和经济有效的内涵技术有效是在给定投入要素组合情况下,生产量最大化的情况下实现的。实际上,生产函数的定义隐含了技术有效。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存在其他的生产方法能够用同样的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或者用更少的投入生产出同等数量的产出。技术上有效的生产方法并不一定就具有经济效率。经济有效:是当企业在产出一定,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达到的。(即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耗费的成本最小)从表中可以看到,2K与3L结合和3K与2L结合都能生产出21单位Q,这两种生产方法均为技术有效。假设:K和L的单位价格分别是10元和20元,生产同样21单位Q,前一种生产方法的生产方式不具有经济效率。因为,成本不同。23209011023304070klkl技术水平生产函数还取决于企业当时的技术水平,它只适用于一定的时期。如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技术进步了,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函数,表现为与前期相比,同样的投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三、短期和长期企业在短期和长期的行为大小不相同,对生产函数的分析也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短期,指的是期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时期,这种固定不可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固定要素或固定投入(fixedinputs)。在短期,因为固定要素(厂房、设备等)无法变动或变动成本无限大,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可变要素(工人、原料等)的投入来扩大产量。长期,则指期间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这些可以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可变要素或可变投入(variableinputs)。在长期,由于所有要素都能变动,企业就可以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以更经济有效地增加产量。第一节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而其它要素固定不变情况下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分析要素投入量与总产量、平均产量的内在联系,并引出边际产量的概念。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4总产量(TP)测定生产体系中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总量。Q=f(L、K)中的Q量假定资本固定不变(K为常数、K表示)劳动L投入可以变化,则企业的短期生产函数Q=f(L、K)=f(L、K)=f(L)表示:在资本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Q是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函数,即总产量取决于可变要素L的投入量。平均产量(AP)每单位要素平均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它等于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总量。LTPAP边际产量(MP)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该投入要素一定量变化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化量。LTPMPL画出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图。CB总产量线AA′边际产量曲线B′平均产量曲线C′0L1L2Lp122图总产量曲线,始于原点,开始递增幅度上升,到A点(拐点),量取得极大值,它是一条先凸后凹的曲线(对原点和横轴)。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5平均产量曲线,从原点作一条射线与总产量相交,可得AP曲线。连线的斜率为AP边际产量曲线,当总产量取得极大值时,斜率=0,MP=0,A为拐点,拐点是二阶导数为零0dLdMPl,MPl→最大值。B→B’的射线与切线相等,MP与AP相交于AP的最大值。在B点左,MPAP。B点右边MPAP。1、L取某值时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取很小值时LLQMPLMPL实际上是对Q=f(L)取导数dLdQMPL含义:总产量曲线上当L取某值时该点切线的斜率,从图中知A点是总产量曲线上的拐点(斜率为最大点),边际曲线的顶点A′。总产量曲线的顶点C→MP曲线上零点C′。可知:边际产量为正值时,总产量曲线↑(k0)表明增加L→增加产量Q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曲线↓(k0)表明增加L→Q↓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为最大(k=0)表明增加L,Q不变CB总产量线AA′边际产量曲线B′平均产量曲线C′0L1L2L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62、L取某值时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LQAP=该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B点为总产量曲线的切线和其与原点的连接线重合(两条线的斜率相等),意为着平均产量=边际产量。AP=MP平均产量曲线与连际产量曲线相交于B′。3、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时,平均值为最大。4、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1、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变化表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开始都趋于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又均趋于下降。2、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当边际产量越过最高点就开始递减,当边际产量降到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当边际产量最终减为负值之后,总产量趋于递减。3、边际产量先于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不断递增,直到最大值点,而一但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开始递减。平均产量必然在等于边际产量时达到最大值。二、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收益或产量递减律: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量之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的趋势。理解这个规律时,要注意两点:---(1)收益递减规律是以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只变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投人为前提的。收益递减的原因就在于增加的生产要素只能与越来越少的固定生产要素相结合---(2)这一规律是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的。如果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就不再适用。揭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联系,并不是任何投入都能带来最大的收益,更不是投入越多,收益一定越大。Q=f(K、L),两种要素K、L。假定K要素固定不变,K为资本、L为劳动。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7随着L↑,开始时,劳动与大量丰富的固定生产要素相结合,边际产量↑。随L的继续上升,能与新增劳动力结合的固定生产要素的结合就越来越少,这时,边际产量就会递减。边际产量从拐点开始下降,并在C′点之后减为负数,与此相对应,总产量在拐点之后虽仍在↑,但增加的速度在递减,并在最大值C点后转而下降。边际收益递减发生在拐点A之后,之前,总产量是递增的。之所以,递增后再递减。一开始可变要素劳动L相对于固定要素资本来说数量太少,固定要素的效率不能充分发挥。随着劳动↑,劳动与资本的比例趋向最优,资本的效率得到有效的利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的边际报酬↑,而当要素的利用达到最优(A),继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投入,使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之间相比数量太多,生产率下降,边际收益少。三、生产三阶段与企业的理性选择在前面我们曾提出在管理决策中应把总值、平均值、边际值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利用边际值与总值、平均值的相互关系,从管理定位角度,可以把企业生产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管“量”区、管“理”区、管“条件”区(“三值一体”——工作阶段划分的新标准)。CB总产量线AA′边际产量曲线B′平均产量曲线C′0L1L2L第4章生产理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8第一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小于OL1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增,然而递减。总产量和AP↑。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单位产品中的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变动成本)也呈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增加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以不断提高产量,所以可称为管“量”阶段第二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在L1,L2之间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但0,不过要小于平均产量。AP↓,TP↑。这个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从公式LQAP,AP↓,L↑,故单位变动成本呈上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在这一点上再增加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数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第二阶段是经济上合理的阶段。因为最优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只能在第二阶段中选择。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依据有关管理理论确定出最优点,所以可称为管“理”阶段。第三阶段:L2之外边际产量MP0TPAP这个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下降趋势,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