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复习提问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2、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3、如何评价宋明理学?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原因:《明夷待访录》的影响;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阶级极端腐朽。试做:材料二: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读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为人君之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命题。根据材料二,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2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课标要求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请回忆必修1、2的相关内容及阅读教材P16的导言,总结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3、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盛行,束缚思想,阻碍进步;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开阔国人视野,注入新的生机。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4、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使他们认真反思明亡教训,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政治腐朽,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专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惜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知识分子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西学东渐,冲击中国文化思想二、明清儒学活跃的表现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德唯物思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如果你是古代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一)李贽——离经叛道1、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2、代表作:《焚书》《藏书》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迫害致死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末进步思想家。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8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被列为禁书。《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反映了李贽对孔子权威的否定3、思想主张(民本思想飞跃突破)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三: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材料四: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焚书·何心隐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材料五: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材料六: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材料七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1)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2)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3)反正统:自称“异端”,公开打破对孔子(孔孟)的迷信,质疑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反对绝对思想权威,同时揭露道学家的虚伪。(4)反传统: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5)李贽还竭力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和武则天;称农民暴动是统治者逼出来的。总结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1)积极的: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B.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C.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D.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2)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A.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B.很多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C.不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与封建正统标准相对抗)(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船山先生《读通鉴论》1.社会背景(共同生活背景)(1)政治: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缓慢发展。(3)文化: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近代科技传入中国。(4)都参加过反清斗争1、共同的生活背景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1)政治: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土地兼并严重。八股取士阻挠文化社会进步。(2)经历:早年都参加过反清斗争。(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4)文化: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近代科技传入中国。2、代表人物及作品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1663年写成《明夷待访录》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被列为禁书。(1)、黄宗羲及其主张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材料三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分官以治之。认为君与臣只是分工不同,无贵贱尊卑之分,二者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即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主要影响(评价):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顾的学术主张和爱国主义精神颇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称赞。北京报国寺西侧有其祠堂。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2)、顾炎武及其主张顾炎武—亭林先生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材料二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顾炎武《日知录》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点。观点:“众治”。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注重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关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反对重农抑商。评价: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经世致用者,……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湖南一师校长孔昭绶语“经世”:治理世事;“致用”:尽其所用。1、含义:指的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治学思潮,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要到实践中求真知,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补充介绍:2、背景:政治原因:明末,宋明理学的腐朽性已充分暴露,学者们痛感“清谈”、“务虚”之学风对社会造成的祸害,于是便在学术上加以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