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地球内部的圈层特点、地壳变动的特点和原因。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重要的结构特征。从地表到地心依次分布着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物质组成和理化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岩石圈是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圈层,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导致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中只介绍了地球内部的主要层次的名称和分布,而对各圈层的特征和圈层之间的分界线对没有作进一步的要求。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准备一只煮熟的鸡蛋和一把小刀,课堂上可以将鸡蛋用小刀小心地切开,指导学生观察蛋壳、蛋白和蛋黄,让学生总结出鸡蛋内部的结构,借此去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在地球各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运动,这种运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但更多的时候,地壳运动难以为人类直接感知。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地壳变动现象的观察,来了解该地区过去曾经发生过的地壳运动。在这里,教材主要通过对一些典型实例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地壳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概念。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2.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堂成果汇报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到天体是运动的,对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2.通过国情教育,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四、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还要让他们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懂得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来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目前的学生具有以下的特点: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因此,非常有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养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但受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限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善于引导、精心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总结者。教师通过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五、教学流程六、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一只煮熟的鸡蛋,一把小刀,褶皱和断层的模型。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新实验,引入新课情景:视频《印度洋海啸》片段。刚才的海浪大吗?你知道发生了什么?此录像正是印度洋海啸。这段录像是人们在整理海滩时发现的,作者已经被海啸夺去生命。那么,那次海啸是怎么造成的呢?想不想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物理。情景:你知道我国最高的山脉吗?让学生说出:是喜马拉雅山脉,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有8848米,但你相信吗,该山区会有海洋古生物化石,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过渡:这些海洋古生物化石告诉我们,几千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同时也告诉我们,地壳是在变动的。(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1.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实验:学生2个人一小组,将自带的煮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让学生自己画出鸡蛋的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通过该活动可以活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习,并且可以将鸡蛋的结构和地球内部结构形成对照。)实验后学生基本能画出鸡蛋的三层结构,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读图4-25、4-26。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结构相比较,并请个别小组的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厚度比例适当,用彩色粉笔画,并填出三层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学生完成地球内部结构后,让学生来说说它们各自的厚度: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讲述:其中地幔按其性质差异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情景:以图4-26为依据组织学生分析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个别小组发言。地地核核地幔地地壳壳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巩固与提高学生讨论后总结: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最好能用彩图示出)。岩浆是温度极高的熔岩,能量极大。2.地壳变动的证明情景:播放《青藏高原隆起》的模拟录像片,提示学生思考沧海桑田的含义。学生观看视频后,对地壳变动有了一些概念,接下来给学生几条资料,让学生分析地壳发生了何种变化:资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府叶尔港有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资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仍每年以0.33一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资料三:近几十年内,黄河每年向渤海输入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十几亿吨,现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没有因之而变浅,就连黄河河口的三角洲仍处在水下。资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分析四条资料并填下表:属上升运动的属下降运动的属缓慢运动的属剧烈运动的通过对四条资料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地壳在做升降的运动,并且有的变动时缓慢的,有的变动时剧烈的。情景:公元前2世纪,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湾修建了一座名叫塞拉比斯的古庙。现在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高达12米的大理石柱子,至今仍矗立在海滩之上。这三根柱子的上部和下部,表面都非常光滑洁净,唯有当中的一截,从高达3.6米向上到6.1米的地方,坑坑洼洼,布满了海生软体动物穿石蛤所穿凿的洞穴。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完成表格后学习课本地壳变动的证明,让读图分析结果:○1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6.3米。○2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6.3米。○3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2.5米。实验:地球表面又是怎样造成高低不平的地貌的呢?(1)要求学生取一本书,先让其平展,然后握住两端向中间用力,使书弯曲。(2)将一块本来完整的板面或模型作上下错开演示。学生实验后,对地球表面是怎样造成高低不平的地貌有一定得了解,教师作一些补充: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用模型来说明,褶皱是地壳受力挤压研发生的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由于褶皱和断层的作用形成高大的山脉和盆地。同时用厚绸演示褶皱,方法是把绸布平放在桌面上,两手压住绸布,距离要适当,从相对方面挤压绸布即可。从上面一系列的实验和现象中,让学生总结出:现有地表各种形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基本有两种方向,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有的运动十分剧烈,有的运动十分缓慢。讨论:根据上述地壳变动的现象,说说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何处?学生讨论后回答: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即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放出的能量大量积累。(三)、巩固与练习图片:在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白天出现,晚间又消失了,这个小岛的这种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四)、教学反思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目前人类还不是很深入,特别是地核。所以这方面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软流层知识对以后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基础,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采取了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