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际收支第四节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一、国际收支理论概述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以下称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内外均衡理论。二、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被看做是最早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这一理论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基本观点: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而无需政府干预。认为一国贸易差额会引起货币黄金的流入、流出,从而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优惠改变贸易差额,从而使国际间货币黄金量的分配恢复正常。“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过程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局限性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三、弹性分析法弹性论(ElasticityApproach)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弹性分析理论的假设前提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即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理论观点当一国出现持续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采用本币贬值的方法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增加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相关概念:法定货币贬值是指一国的货币金融当局,以政府法令的形式正式宣布降低本国货币与黄金的平价或基础汇率,提高外汇汇率的一种措施。简言之,法定贬值指政府主动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以提高外汇汇率。马歇尔-勒纳条件假设两国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则出口本币价格和进口外币价格保持不变这样,贬值导致的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和进口本币价格的上升会影响进出口品的需求量,而由进口额和出口额综合形成的国际收支差额最终会改善还是恶化,取决于价格变化对进出口需求量的影响程度,即需求的价格弹性。举例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定中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人民币汇价从$1¥7贬值到$1¥8,由此引起出口商品美元单价和出口数量变化的一组数据。这个例子说明:当出口数量的变动率小于贬值引起的价格变动率时(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第1种情况),出口的美元收入不能增加;当出口数量的变动率大于贬值引起的价格变动率时(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第2种情况),出口的美元收入才能增加。结论: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Em+Ex︱1J曲线出现的原因在贬值初期,贸易收支反而会恶化:贬值前的贸易协议按原协议执行贬值后,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成外币后的收入将减少贬值后,进口商可能会认为贬值将加大,会加速进口以囤积套利出口增长要受到认识、决策、资源、生产周期等因素影响,产生时滞..。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的评价1、贡献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2、局限性①该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到劳务进出口与国际间的资本移动。②该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的假定。不适用于经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③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相互关系。④它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是呈“J形曲线”的。没有看到贬值不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供给和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来改善贸易收支的。⑤弹性系数在该理论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但如何确定,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四、吸收分析法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S.Alexander)首先提出历史背景:二战后西方国家正在恢复经济,国际收支危机严重凯恩斯主义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吸收分析派是凯恩斯主义在国际收支上的具体应用主张:采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分析原理Y=C+I+G+(X-M)→X-M=Y-(C+I+G)=Y-AA=C+I+G国际收支=贸易收支=总收入-总吸收BP=X-M=Y-AYA→国际收支顺差Y=A→国际收支平衡YA→国际收支逆差推论国际收支的改善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实现:BP=X-M=Y-A收入水平增加而吸收不变收入水平不变而吸收减少收入水平增加同时吸收减少收入水平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收入水平的减少小于吸收的减少结论综上所述,一国贸易收支的改善一方面可通过提高实际国民收入进行,一方面可通过降低国内吸收进行所以,吸收分析法所倡导的政策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如果是收入过低,则可采取扩张的政策来增加收入,只要收入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即可改善贸易收支。如果是因为国内吸收过多而引起的逆差,则可采取适当政策,减少吸收..。对吸收分析法的评价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善。五、货币分析法20世纪40年代,E.M.伯恩斯坦等人认为,一国信贷扩张和货币供应量与国际收支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各国不同程度的信贷扩张将导致相应程度的国际收支变化,但论证是不系统的。50年代,J.E.米德首先系统提出货币分析法后,许多经济学家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货币分析法在其正式形成过程中分成两个学派。一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基地,代表人物是该组织前研究部主任,丹麦经济学家J.J.波拉克。该学派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在只能得到有关货币统计的最基本信息的情形下尤为适用。这种货币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成员国的业务之中。另一派是在R.A.芒德尔和H.G.约翰逊的领导下,于6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发展起来的。该学派沿用了M.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某些理论,但他们又否认同弗里德曼领导的国内货币主义有任何联系。货币分析法在70年代中后期盛极一时,至今仍是分析国际收支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货币分析理论的假定前提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在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1)MS=MD其中,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2)MD=pf(y·i)其中,P为本国价格水平,f为函数关系,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3)MS=D+R其中,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5)MD=D+R(6)R=MD-D对货币分析理论的评价货币分析法不仅把研究的范围从经常项目扩展到整个国际收支,而且还论证了一国国内货币供求状况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它的主要贡献。对这种理论的主要批评是,它论述的是长期均衡因素,无论这些因素在说明发展趋势时多么有力,但在用来分析中短期动态时则肯定受到限制。其基本假定,如一价定律和高效率的国际商品和货币市场,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始终存在。另外,货币分析法在强调货币对国际货币调节的作用上也走上了极端。本章思考题1.名词解释: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自主性交易;补偿性交易;J曲线效应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4.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的基本原理。5.弹性分析理论的基本原理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