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活动,并结合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子课题研究,我们在北京、天津、江苏等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召开了8个行业、企业座谈会,并向135个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还考察了温州的眼镜商会和超达阀门有限公司,就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调研。以下报告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深化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一、校企合作的进展与成效(一)校企合作的主要内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温总理对此也有专门的指示,他2007年11月在大连视察职业学校时指出: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战线积极落实国务院的决定精神,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动了教学改革,探索了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保证了2005年以来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如何引导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探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研究如何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2005年国务院35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的校企合作的范畴,但就其核心内容而言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属于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作出的定义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合作教育不但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有大样本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是被世界职业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道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就提出,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组织针对后备员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第35条进一步强调:“企业应积极参与对准备在其相关领域选择职业的那些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应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组织这种培训。”这次修订,把进行实践培训扩展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既体现了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特征,又增进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还需要明确操作性的定义,以利于开展评价和管理。合作教育进一步的界定,可以参考1979年加拿大合作教育的6条评估标准:①工作位置经学校开发或认定,是适合的学习场所;②合作教育,学生从事的是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观察;③合作教育,学生的工作是有薪的工作;④学生在工作中的进展是由学校督导的;⑤工作中的表现是由雇主管理和评价的;⑥总工作时间要占学术学习时间的50%,最低不低于30%。反观我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标准,也离不开对“工”的性质和最低期限要求,以及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分工。至于“工”与“学”如何安排,并没有统一要求,给校企双方留有较大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创造出多种具体的模式。(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主要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方案中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存在的众多模式中归纳出以下9种主要模式。(1)“学年分段”,分为“2+1”和“异地分段”两种。“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异地分段”,发挥城市和东部职教资源、就业市场的优势,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农村职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两个三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2)“阶梯分段”,我国职业院校和德资企业合作,进行的本土化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江苏太仓院校与百家德资企业、湖北十堰汽车、湖北啤酒等合作。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时间设置比较科学,缺点是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如果利用这一模式培训企业在职人员,企业的付出就“肥水没外流”。浙江机电职院和新昌三化集团等企业合作,采取“阶梯分段”进行在岗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获得成功。他们以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为依据,坚持企业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自我发展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操作岗位、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3个岗位群分工合作培养,最终获取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3)“半工半读”,即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国内有百所试点学校,东莞台资企业与内地贫困地区校企合作主要是这种形式。(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欢迎,如铁路的春运、旅游的旺季、会展的周期、建筑的最佳施工期等。软件企业与学校合作更倾向采取弹性安排,因其委托学校利用学生实习完成的服务外包项目来单通常是随机的。(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一般也要支付部分培养成本。冠名班是常见的订单形式。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缩短订单周期、模糊订单数量、深度参与订单培养。上述4种模式都可能选择采取订单模式。(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该模式不但方便学生,同时,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更多支配权。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也可以纳入该模式。(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这种模式中企业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教学,一般生产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企业宜采取此种模式。(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河南省供销社组织下属1000多个中小企业与5所供销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等均属于这一模式。(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的院校、企业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上述9种主要模式,通常按时间和空间划分,两者也会有交叉。如果再引入订单与非订单培养,集中与分散安排等因素,还会产生更多的衍生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分散安排的实习和学生及家长自行安排的顶岗实习正在逐渐增多。(三)校企合作的推广面与成效目前,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覆盖面尚无全面统计,只能根据已有抽样调查进行估计。顶岗实习的质量可以考虑专业对口率和简单流水线实习岗比例作为评价指标。据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推算,2006年试行“订单式”和半工半读者大约覆盖了在校学生的33%。2007年江苏省对39585位2008届毕业班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抽样调查,未参加顶岗实习者接近10%,说明顶岗实习面大约为90%。2006年,某中部省对56所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研统计,共有49所学校组织了学生顶岗实习,143家企业接受了2.86万实习生,估计顶岗实习学生大约占80%。该省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率为23%,与所学专业大类的对口率为59%;在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上实习者占40%,在流水线工作岗位上实习者占57%。对此结果,调查者认为令人不够满意,而在我看来还不错,因为比较接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实际和我国劳动组织的真实技术含量。据上海职教所抽样调查,385所高职院校的资料显示,他们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在人员方面,企业平均每年接受实习生1387人,毕业生365人,教师培训40名,学校平均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1271人次。2007年年底,首批28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展示校企合作成果,有合作协议的行业企业5009家,建立5334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5349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这组数据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校企合作的领域也比较广。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地政府都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天津市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鼓励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目前,天津市已经建成校内实训基地68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1500多个。沈阳市政府2005年前就在全国率先召开100所学校与330家企业的校企合作对接会,还成功开展了“千名教师进企业、千名技师进学校”的活动。广西200所学校3年前就抓住技工短缺的机遇,与300家有实力的广东企业建立了长期“订单培养”合作关系,以就业带动招生,实现了快速发展。二、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分析(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1.企业对实习学生的主要意见2008年,教育部职教所对135家企业进行了关于校企合作的抽样调查,5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些职业院校学生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青岛教育局王金生《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的教学管理研究》课题也提出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调查访谈中企业还反映,一些学生价值取向不对,要求工作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轻松一点;有的一心想坐办公室,当主管,眼高手低(天孚物业管理);一些学生,“理论不行,技能不会,还不肯学”(天津摩托罗拉)。温州一些企业反映,许多学生实习中不甘心与农民工干同样的工作,一般连3个月也坚持不下来。教育部职教所访谈发现,各地的企业都反映实习生有不打招呼就离职,群体离职的现象。2.企业对学校方面的意见教育部职教所调查表明18%的被调查企业对职业院校对实习生缺乏管理意见较大。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没有归属感,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院校方面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心理方面都很容易出问题。江苏教育厅的调查发现,55.32%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为20人以上,实习指导教师的力量亟待加强。调查表明,还有44%的企业提出学校顶岗实习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青岛教育局的课题研究发现,职业学校现行教学计划长时间没有更新,致使学与用不能及时有效接轨,出现理论知识不好用、用不上的矛盾冲突。对此情况,企业的进一步批评是,学生水平不够,反映出学校教学内容和教材落后,教师水平差。IT教师尤其缺乏执教能力,又没有再培训的渠道,“好比假鲁班教徒弟,自己从没打过家具,只会讲木材结构理论,却要教徒弟打出好家具”(山东高科技园)。3.企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苏教育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安排岗位轮换,更不愿为实习生安排培训。青岛教育局调查发现,少数企业有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连续加班的现象,学生体力得不到应有的恢复。有的企业实习工资太低,卫生学校学生到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