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章运动与减肥内容提要肥胖及其相关综合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防肥减肥备受关注。人类肥胖病因极为复杂,但现代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都很明确,即过量饮食和运动不足。在控制肥胖的手段上有多种选择,其中运动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控制手段。本章在详细介绍肥胖的定义、分类、诊断和危害的基础上,分析肥胖主要发病机制和流行原因;在论述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以及运动减肥的益处基础上,提出制定减肥健体运动处方的原则及建议。关键术语肥胖(Obesity)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单纯性肥胖(SimplifiedObesity)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继发性肥胖(SecondaryObesity)是继发于某些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肥胖。运动处方(ExercisePrescription)是根据参加运动者的体质、健康情况以及要达到的目的,以处方的形式确定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它是运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第一节肥胖的危害及流行原因一、肥胖定义及其分类与分级(一)肥胖定义传统观念认为肥胖即营养好,它反映了个体的营养状况。然而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生活现代化等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和膳食热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肥胖正席卷全球,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迅速流行。1985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依据肥胖对健康和长寿的不良影响,首次提出肥胖是一种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过多能量的躯体疾病。随后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肥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医学专家将肥胖(obesity)定义为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目前肥胖的全球流行和低龄化趋势,使其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二)肥胖分类1.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SimplifiedObesity)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是最常见的一种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4%。儿童肥胖多属于该类型肥胖。继发性肥胖(SecondaryObesity)是继发于某些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肥胖。2.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2多细胞性肥胖常开始于儿童期,脂肪细胞数量增加2~4倍。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形成有三个时期:妊娠后期、出生后第一年和青少年快速生长期。一般成年人约有2700万个脂肪细胞;肥胖者约有4200万~1.06亿个脂肪细胞。大细胞性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正常,但细胞体积增大。与正常成人相比,肥胖者脂肪细胞大小的差别约为40%,而脂肪细胞数量的差别为190%。大多数成年肥胖属于大细胞性肥胖,减肥后,若保持不利,则易于出现体脂量“反弹”。3.臀部型肥胖和腹部型肥胖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大腿部位,女性肥胖多为该类型,又称外周型肥胖。腹部型肥胖者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皮下及腹腔内,男性肥胖多为该类型,又称向心型肥胖。腹壁脂肪过量堆积,可增高腹压,使膈肌(横膈)上抬,妨碍呼吸,使心脏处于横位,因此,腹部型肥胖的危害要远高于臀部型肥胖。(三)肥胖分级肥胖程度与危害健康的程度密切相关,通常采用体脂%、BMI和肥胖度来划分肥胖的等级程度。表15-1是成人肥胖的诊断标准,其中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1]×100。男性腰围超过85cm,女性超过80cm也是肥胖。2004年国家卫生部疾病制控司正式颁布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其中超重和肥胖的筛查指标是以BMI和腰围为核心,BMI肥胖界值点为≥28kg/m2,低于欧美≥30kg/m2的标准。表15-1依据体脂%、BMI和肥胖度的肥胖分级肥胖分级肥胖程度体脂%BMI(kg/m2)肥胖度(%)腰围(cm)欧美标准亚太标准Ⅰ级轻度32-3730.0-34.925.0-29.920-29男〉85女〉80Ⅱ级中度38-4535.0-39.9≥3030-50Ⅲ级重度>45≥40>50二、肥胖的危害肥胖是一种复杂的代谢失调症,与很多疾病有发病学关系,特别是腹部型肥胖,患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中风的危险性高于臀部型肥胖;而且脂肪堆积在腹部内脏周围的肥胖,患病率又高于脂肪堆积在皮下,见表15-2,表15-3。表15-2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分类BMI(kg/m2)相关疾病危险腰围(cm)欧洲亚太国人男:85女:80男:85-95女:80-90男:≥95女:≥90体重正常18.5-24.918.5-22.918.5-23.9…增加较严重超重≥25.0≥23.0≥24.0增加较严重极严重肥胖前状态25.0-29.923.0-24.924.0-27.9较严重中度严重极严重3肥胖Ⅰ级30.0-34.925.0-29.9≥28中度严重严重极严重Ⅱ级35.0-39.9≥30.0严重非常严重极严重Ⅲ级≥40极严重极严重极严重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等聚集表15-3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注:*相对危险度是指肥胖者发生上述肥胖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对该病患病率的倍数(一)降低心血管功能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肥胖能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广泛性的改变,尤其是持续重度肥胖更加明显。肥胖不仅损害心脏功能,而且体脂分布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是心绞痛和猝死的危险因素。肥胖度为40%以上者,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增加1倍。伴有高脂血症的肥胖其高血压病发病率也升高,肥胖度为20%或更高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正常人的10倍。(二)腹部体脂积累过多损害肺功能大多数肥胖者的肺功能正常,但腹部脂肪堆积过多,体重过大,活动时耗氧量增多,又因胸壁增厚、横膈抬高,引起换气困难,故有CO2潴留,Pco2常超过6.4KPa(48mmHg)。由于换气困难,出现缺氧,表现为呼吸急促。大多数肥胖患者活动少,嗜睡,活动后易疲劳。当体重减轻后,相同运动负荷时则不致出现以上病状。肥胖者最重要的肺部问题是低换气综合征和梗阻性呼吸暂停。梗阻性呼吸暂停与咽部脂肪过多有关,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连续给呼吸道加压和减轻体重。(三)肥胖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肥胖者常有食欲亢进,便秘和腹胀等症状,其胃的最大容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大,可能有容量扩张介导的胃饱阈值的增高。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密切,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出4.6倍。美国肥胖人群中1/4~2/3患有脂肪肝。肥胖者胆石症发病率较正常人高。高胆石症倾向可能是由于肥胖者胆固醇合成增多,大约每增加1公斤储存脂肪,胆固醇每天合成量增加20毫克,从而导致胆汁排除胆固醇增加,产生一种含胆固醇更高的胆汁,增加患胆石症的危险,因此肥胖者患胆石症、胆囊炎和结肠癌的几率也高于正常人。(四)肥胖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肥胖患者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1倍,80%的糖尿病人都肥胖。众多的研究证实,肥胖加剧胰岛素抵抗。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中度肥胖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而极度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高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危险度大于3)危险性中等增高(相对危险度2-3)危险性稍增高(相对危险度1-2)2型糖尿病冠心病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胆囊疾病高血压男性前列腺癌血脂异常骨关节病结肠直肠癌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气喘脂肪肝生育功能受损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背下部疼痛麻醉并发症4于正常人30倍。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像心肌梗塞、脑卒中、尿毒症等引起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随着体重下降,葡萄糖耐量改善,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减轻。(五)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与内分泌有关的癌症(如妇女绝经后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男性的前列腺癌)及某些消化系统癌症(如结肠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与超重和肥胖存在正相关,但究竟是促进体重增长的膳食成分(如脂肪),还是肥胖本身与癌症的关系更为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可能与肥胖者的年龄、种族、家族史、脂肪分布以及性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肥胖增加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与性激素水平关系密切;肥胖也可以增加结肠癌的危险,可能与高胰岛素水平有关。(六)肥胖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危害肥胖不仅危害成人健康,也同样危害儿童少年的健康。人们对儿童肥胖危害性的认识晚于成人,直到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才将儿童肥胖的含义从“具有危险性的肥胖”变成“疾病性肥胖”。肥胖患儿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其危害性不容低估。在身体方面,肥胖使儿童智力发展缓慢,大脑相对供氧不足,大脑思维能力减低,反应迟钝,操作能力差,动作不灵活。肥胖使免疫功能降低,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肥胖儿童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肥胖儿童因体温调节障碍,在炎热环境中易中暑和热虚脱。过度肥胖会使身体负荷过重,引发关节炎;因行动不便,体适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儿童肥胖更大的危害是促使各种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而且早龄化。肥胖使儿少心理上的压抑往往比生理上的损伤危害更大,会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异常,如抑郁、自卑、孤僻等情绪变化,这些将对儿童的个性、气质、性格以及日后能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不仅给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并由此增加医疗开支也加重了生活的负担,据调查我国一年仅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高达270亿人民币,因此,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肥胖流行原因概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肥胖症席卷欧美,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流行的发展阶段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2004年卫生部公布的为期近两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膳食结构正发生着改变,我国城市居民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与此同时体力活动也大幅度减少。目前,我国肥胖人口越来越多,已突破7000万,大城市成人肥胖检出率已经超过10%,儿童肥胖率超过8%。肥胖症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明病”之一,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超重和肥胖症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成人不仅肥胖人群比例不断增多,而且超重人群更是一个庞大的数量,估计现有超重人数达2.0亿,城市超重者比例更高,达40%至50%。我国体重超重与肥胖症之比是8比1,而欧美国家的比例达2:1,甚至接近1:1,超重若不加以控制会发展为肥胖,这意味着我国肥胖症发病率的潜在上升危险性很大。儿童少年超重所占比例增加更明显,其超重的控制更为重要。目前超重和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有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一)行为因素现代社会流行的肥胖绝大多数是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生活方式是指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包括饮食、运动、作息、交流、衣着、嗜好等所有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获得健康,免患许多疾病,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给人带来疾病。5过量饮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过量饮食和高脂高热量饮食习惯悄然形成。高热量精细食品摄入过多,超过机体的需要,则额外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导致肥胖。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大强度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人体能量支出也随之减少,过剩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储存,造成肥胖。所以,静态生活方式造成体力活动缺乏也是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所有影响肥胖流行的因素中行为因素非常重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肥胖流行的一个有效途径。(二)环境因素经济转型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是许多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迅速升高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