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古器物一、名词解释2.史墙盘[2015四川大学研]答:史墙盘西周中期青铜器,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腹内底有铭文18行284字。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记载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史迹和作器者史官墙的家世。3.秦半两[2015四川大学研]答: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5.玉衣[2014西北大学研]答: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最著名的两件是中山靖王刘胜和梁孝王墓中发现的两件金缕玉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两套保存完整的玉衣,各由2498和2160片玉片以金缕编缀而成,金缕用量为1100克左右和700克左右,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周密设计和精细加工。河南商丘永城梁孝王墓也发掘出土金缕玉衣,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玉衣殓葬制源于春秋战国,始于西汉末或东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废止。1.铅釉软陶[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4.古钱币[2014中山大学研]答:古钱币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实物货币、铸造货币和纸币的统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3.瓷器[2014中山大学研][2014西北大学研]答:瓷器是指以瓷土为原料经高温烧成的器皿。对瓷器的具体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但一般认为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①胎料必须是瓷土,经高温(一般在1200℃以上)烧造;②器物表面施的釉是高温下形成的玻璃质釉;③瓷器烧成后,胎体坚硬、结实、致密。吸水率不足1%,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中国商周时期已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晚期趋于成熟,六朝以后大发展起来。4.毛公鼎[2014年浙江大学研]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4.新郑彝器[2014西北大学研]答:新郑彝器是中国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群,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发现,据推测为一座大墓的随葬品。已知有鼎、簋、鬲、尊、壶、罍、舟、洗、盘、匜、钟、镈和兵器等,共百余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8件一组,与礼书所记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明墓主是郑国地位很高的贵族。8.隋五铢[2014西北大学研]答:隋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外廓甚阔,面无穿廓,“五”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1.鹳鱼石斧图彩陶缸[2014西北大学研]答: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5.博山炉[2014山西大学研]答: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博山炉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9.汝瓷[2014山西大学研]答:汝瓷是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瓷与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其烧造时间不长,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左右,因此汝窑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瓷窑。汝窑传世品的造型以盘、碟、洗、炉、尊等一类器皿较多,基本无大件。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灰的颜色,汝窑的瓷器以天青色为主,有如湖水反衬的蓝色天空,俗称鸭蛋青,给人以玉石之感。6.铅釉陶[2014年北京大学研]答:铅釉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8.五铢钱[2013年四川大学研][2015年四川大学研]答: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开始铸造,钱径2.2厘米左右,面纹“五铢”。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4.湖州镜[2013年四川大学研]答:湖州镜是南宋湖州铸造的铜镜。出现于北宋后期,清代仍有生产。湖州镜多作葵花形,亦有圆形和方形,一般都为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湖州薛晋侯造”(清镜)等。当时远销各地,广州、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发现。朝鲜、日本也有流传。1.细石器与小石器[2013年西北大学研]答:①细石器是指以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为限。它是一种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但并非所有的小型石器均为细石器。严格来讲,细石核本身并不属于工具,细石器是有使用痕迹的石叶或采用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它们主要是作为装备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②小石器是指小型的石器,石器个体较小,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剥片加工。3.陶土与陶衣[2013年西北大学研]答:①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古代各地的先民,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的黏土作为陶土。我国史前时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黏土以及少数高铝质黏土。如华北的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黏土作为原料。但并非自然界所有的黏土都适合于制陶,太细的黏土,制成陶坯易干裂,需加入羼和料;而含砂较多的土,可塑性差,应先行淘洗;②陶衣又称色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具体做法是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常见的陶衣有红、紫、白等颜色。一般泥浆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白衣中则可能是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陶衣的作用有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填补坯胎气孔。涂施陶衣的做法多见于黄河流域仰韶时期的诸文化中。4.陶模与陶范[2013年西北大学研]答:①陶模是制作陶器时使用的模具,即用专门烧制的陶模具或已烧制好的陶器作为模具,在外表敷泥成型。模制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②陶范是指用范铸法制作青铜器时用的模具,除陶范(又称泥范)外,还有石范和铜范。陶范的制作需要经过制模、翻范、分范、烘范等工序。陶范因其原料(黏土和沙子等)广泛,易于制作、耐火性高、透气性好,应用最为普遍。6.铜钟与铜锺[2013年西北大学研]答:①铜钟是一种以木制、竹制、陶制为主的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钟为古代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打击乐器,可能是从商代的铙演化而来的。目前所见最早者为西周时期。西周以来的青铜钟可以分为甬钟、钮钟和镈钟三种类型。其中甬钟和钮钟常大小相次组成编钟。钟也是礼器,西周以来,天子用4套编钟,诸侯3套,大夫2套,士1套。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②铜锺是盛酒器,一般为圆体,细颈,肩部常有对称铺首衔环,圈足。在陕西咸阳塔尔坡秦墓中曾出土过这类青铜器。汉代这类青铜器常自铭为锺。1.唐三彩[2012年四川大学研][2013年四川大学研]答:唐三彩是指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助溶剂为炼铅熔渣和铅灰。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简称“唐三彩”。唐三彩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实用性远不如青瓷和白瓷,且含铅量高,具有一定毒性,主要做随葬品的明器。西安和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最多,目前考古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黄冶窑、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郊机场窑等。宋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是在唐三彩的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3.铜鼓[2012中山大学研]答:铜鼓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主要可以分为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遵义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蒙型铜鼓。8.烧前彩和烧后彩[2012西北大学研]答:烧前彩和烧后彩是古代彩绘陶烧造过程中按的两种彩绘方式。①烧前彩是指在陶胚上绘彩纹,并依着色剂的不同,在烧造后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黑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和锰,其原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锰较多的红土。白彩基本上没有着色剂,可能是氧化镁含量较高的黏土、高铝质黏土或用方解石、石膏等配置而成。一般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其原料可能是赤铁矿或者朱砂。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这种工艺始见于老官台文化,盛行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也较流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除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外,大部分已经衰落;②烧后彩是指在烧好的陶器表秒涂绘彩纹,它的颜色容易受到保存条件的影响而导致脱落,主要流行于汉唐时期。6.铜尊和铜樽[2012西北大学研]答:铜尊和铜樽都属于盛酒器。①铜尊是指一种形体较大的盛酒器。一般称尊者,有三种器形:鸟兽尊或称牺尊,器形为象、牛、羊、虎、猪、鸟等各种动物形态,见于商至春秋时期;觚形尊,无肩,似觚而形体粗大,主要流行于商至春秋食器;有肩大口尊,形态为大口、折肩或圆肩,圈足,商代较多见;②铜樽是汉代主要的盛酒器之一。器型有筒形和盆形两类,器底多附有三足,有的器盖作博山形。如2002年在西安市未央区郭家滩出土了一件汉代筒形青铜樽。器盖作博山形,盖顶有圆孔;腹中部有相对的两个兽首衔环,外壁饰山峰、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