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第一节基于目标实现途径的制度变迁分类第二节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主要现象第三节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搭配使用第四节国家、意识形态等与制度变迁第一节基于目标实现途径的制度变迁分类一、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二、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三、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四、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一、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是指通过改变人类行为的选择集以提高生产效率使净国民收入无可争议地得到增加的制度变迁。布罗姆利:制度交易通过对社会某些成员的鼓励和对某些成员的限制来修改选择集。对消费者来说,新产品能扩大消费集(X*X),就像新技术能扩大企业的生产集(Z*Z)。同样的,如果发现X*中的一个新的化学制品是致癌的,现在必须禁止生产,这将会产生一个新的生产集(Z’Z*)。制度作为限制、解放、扩展个人行为的集体行为,是界定消费集和生产集的根本因素。•制度对人类行为选择集的限制、解放、扩展等显然会影响生产效率。Q*QAB其他物品矿产图9-1二、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类似于“仅仅是重新分割一块大小固定的馅饼”的活动。富人穷人xyD*DUrUpWrWp图9-2图9-3三、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与以下活动相关:一些矿工组织起来进行游说疏通以增加矿井安全。如果成功(即产生新的安全法或体制),会导致有利于矿工的经济机会的重新配置。1I0I煤安全MNNM图9-4说明提高采煤的安全度意味着社会无差异曲线有一个不同的结构。如果矿井的工作条件并不会引起多少社会反响,那么相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可能如图中I0描绘的那样。当有关这些事情的态度发生变化后,对安全和人道的工作条件的偏好就会改变,它或许就会被描绘成I1那样。社会无差异曲线是根据社会效用函数得到的,其形式如下:U=U(x,y,…,m)。(x,y,…,m)反映了社会中可得到的物品和服务。物品不仅包括煤炭、食物和其他在商品交易中购买的私人物品,而且包括公共物品,诸如环境质量以及工厂、矿山的工作条件等。图9-4cUBUBWcW*M*N~N~M图9-4中M和N的两种组合在交换空间内都有与它们相联系的契约曲线,有可能为两个个人描述出他们对煤炭可得到的数量和矿井的一般安全条件的各个满足水平。这两条契约曲线都会在效用空间内映射出一条效用可能性边界。图9-5中N~曲线是根据图9-4中的产出组合N得出的,而曲线M~是根据组合M得出的。图9-5图9-5中的两个人对煤炭的产量和矿井的工作条件有不同的偏好。吝啬的人的偏好(UC)显示出煤炭的产量和价格比工作条件重要得多。好心肠的人的偏好(UB)表明更重要的是采煤的工作条件。经济机会的重新分配被看作是由整个社会中的态度和偏好的本质的变化驱动的。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制度结构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限多个生产效率点,但经济机会的重新分配并不因为这个简单的原因而受对生产效率执着追求的驱动;而且还存在着无限多个制度可能性。分析的唯一起点是相关社会福利函数背后的社会观念看法。当采取了集体行动(发生了制度变迁)以对新的社会偏好作出反应,那么这就与改变的相关社会福利函数背后的观念看法相一致。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是对新的经济条件进行的重新调整,这种调整与有关谁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新的看法相一致。四、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与以下活动相关:一些制鞋者组织起来进行游说疏通以对便宜的外国鞋实行进口限制。(寻租)•限制进口(寻租)模型的假设假设一种情形,其中劳动是唯一可得的数量固定的稀缺要素(L*)。一种物品按照生产函数Y=aL进行生产,其中a是劳动的平均和边际产出。第二种物品按固定价格P(以Y计算)进口。个人消费者有相同的口味,它由一个无差异曲线集表示,因此它也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偏好。进口Y的生产MM*M’M~0U1CFNU2DDHLKGJU3BD’D’图9-6限制进口与寻租消费可能性曲线实际消费可能性曲线进口限制社会效率点国产鞋外国鞋FRFIRI导致对进口加以强行限制的制度变迁把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从F变为R,并导致这两种物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和社会效用的相应损失。图9-7进口限制第二节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主要现象一、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现象一、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一)诺思等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二)黄少安对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三)研究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意义(一)诺思等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①形成“初级行动团体”。②初级行动团体提出制度变迁方案。③在有了若干可供选择的制度变迁方案之后,初级行动团体对预期纯收益为正值的几种制度变迁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④形成“次级行动团体”。⑤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一起努力使新的制度方案得以通过并付诸实施。(二)黄少安对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①认识变迁条件、发现变迁机会。这也是制度变迁的启动或开始。②组织变迁集团。③确定变迁目标。也就是确立新制度的目标模式。④设计和选择变迁方案。这是确定了目标之后的事情。⑤实施制度变迁。⑥完成、检验变迁,修补和完善新制度。这是制度变迁的最后阶段。(三)研究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意义•可以降低每一阶段的变迁成本,从而减少整个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可以尽量缩短每一个阶段的时间,加速制度变迁。虽然制度变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总的情况是:新制度一般比旧制度更有效。但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毕竟是不稳定的。尽快地完成变迁,实现制度均衡,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制度变迁过程的研究,可增强变迁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目标确定、方案选择和如何实施变迁的研究。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现象(一)时滞(二)路径依赖(三)连锁效应(一)时滞•制度非均衡意味着制度变迁潜在利润的存在,从而产生了制度变迁的可能性。但是从认知制度非均衡、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到实际发生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过程,这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时滞现象。制度变迁中时滞的构成①认知和组织的时滞。这是指从辨识潜在利润的存在到组织初级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②发明时滞。③菜单选择时滞。菜单选择时滞是指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单子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安排的时间。④启动时滞。启动时滞是指选择最佳的制度变迁方案和实际进行的制度变迁之间的时间间隔。影响制度变迁时滞的因素•不管什么时候,现存法律(普通法和成文法)限制着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同时,居先的法律和其他安排结构的存在,不仅影响安排创新的形态,而且还影响安排创新需要酝酿的时间。•现存的制度安排可能还有残存价值,这种价值越大,抛弃它就越觉可惜,制度变迁就越慢。•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如果变迁必须等新安排形式的发明,那么,新制度安排的供给时滞一定很长。然而,如果在一种情况下被证明可行的安排形式稍作变动后也能适用于另一种情况,安排供给的时滞可能被缩短。(二)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思想最早是从技术变迁分析中产生的,由大卫和阿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提出。大卫1985年以QWERTY键盘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QWERTY键盘与Dvorak于1936年发明的DSK键盘相比效率较低,但仍在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用三种机制解释了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它们是:①技术的相关性,技术的相关性与键盘技术和打字者的能力之间的相容性需要有关:按QWERTY顺序安装的键盘越多,学会按QWERTY键盘打字的人就越多,拥有这种能力的打字者就越多,购买这种技术的雇员就越多;②规模经济,或采用这种技术的报酬递增,来自于使用QWERTY键盘的成本递减,这种技术增加了打字者拥有所需能力的可能性;③投资的准不可逆性,重新训练打字者使他们由一种标准转向另一种标准的成本过于高昂,导致了在专用键盘技术上的投资的准不可逆性。由于技术不是根据效率选择,而是由递增报酬和偶然事件决定的,因此缺乏效率的技术可能流行。阿瑟1989年提出:一种技术的市场份额不是依赖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而是由于报酬递增导致“锁住”的历史小事件(指“那些在观察者的事前知识之外的事件或条件”,它们决定几种可互相替代的方案中哪一种可能产生。某些小的事件可能会使一种技术比另一种技术更有优势。因此,一种技术将获胜并维持一种垄断地位,尽管它的成功同被废弃的可选技术相比处于劣势)。他论述了四种自我强化机制:①大量的初始组织成本或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会出现单位成本下降的优势。②学习效应。③协作效应。④适应性预期。这些自我加强机制会导致四种特性:①多重均衡。②锁定。③可能非高效率。④路径依赖性。诺思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观•诺思指出,有两种力量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起规范作用: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在一个不存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的世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报酬递减和市场竞争会使制度选择上的初始错误得到纠正。•在存在报酬递增时,制度是重要的,阿瑟所说的四个自我增强机制也适用于制度变迁:①当制度的创立是重新开始的时候,初始建立的成本就很高,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行,会使这种成本逐渐下降。②学习效应,对制度的学习效应使得制度的适应变得容易,产生了适应效应。③协调效应,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大量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形成新的制度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制度体系。④适应性预期,随着某一制度不断居于支配地位,人们对制度会持续下去的预期普遍化,反过来会强化对制度的预期。简单地说,这种制度矩阵的相互依赖的构造会产生巨大的报酬递增,而报酬递增又成为阻碍制度框架变革的保守力量。如果相应的市场是竞争性的,即政治市场是竞争性的,或即便是大致接近于零交易费用,报酬递增造成的对低效率路径的依赖,是容易得到较正的。这时,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效的,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也是有效的,即经济总会保持增长的势头,也就不会出现发散的轨迹和持久的贫困。但是一旦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的反馈又是分割的,且交易费用也是十分显著的,那么,当事人根据不完全的信息建立的主观模型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会使制度变迁的轨迹呈现发散的状态,并使无效的制度保持下去,从而贫困不可避免。历史上的路径依赖•成功的路径依赖。特点:增加了资本流动性;减少了信息成本;分散了风险;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并致力于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建设。•持续失败的路径依赖。特点:①市场交换依赖于社会关系,是人治不是法治。②有大量的小型企业,存在大量的小额交易,存在的是一种以人情为纽带的贸易关系,缺乏普通的竞争和法律准则。③产权没有正式的法律制度的保护,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带有个人偏好的性质。④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政府,政府财力不足,无力从事法律建设。路径依赖理论的意义•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展的差异。•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连锁效应•连锁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机制。产业部门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种形式。前向连锁是指一个产业部门同以它的产出为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连锁指向的是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后向连锁是指一个产业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品的上游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后向连锁指向的是采矿业。•制度变迁的前向连锁,就是指一项制度的变迁将对以该项制度为基础和依托的其他制度安排产生促进或制约的影响。•制度变迁的后向连锁则是指一项制度的变迁对该项制度赖以产生的其他制度安排的创新所产生的拉动或限制的影响。•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者的作用往往是难以明确区分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前向连锁效应的发生往往都是有关后向连锁效应累积起来导致的,而后向连锁的效应之所以现实地存在总是要以隐含的某种事实上的前向连锁效应为依据的。第三节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搭配使用一、单项(局部)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二、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三、诱致性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