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合院建築的「多、二、一(0)」結構──以林安泰古厝為例摘要「多、二、一(0)」結構,若落實到合院建築的鑑賞上,「多」,主要是指組成建築本身的各個輔助結構,包括堂、庭、門廳、廚房、廂房、日月井、龍虎池、護龍、迴廊等組群結構,與間架、尺度、台基、鋪面、欄杆、屋身、牆、梁架、鬥栱、柱子、屋頂、外簷、內簷、木作、磚瓦、裝飾等等多種多樣的構作配件,及木雕、石刻、彩繪與匾聯等各式細部作樣。「二」,主要是指「二元並存」的空間語法原則「陰陽」而言;「一(0)」,則是指合院建築中的「德觀思想」與建築整體所形成的韻律、風格等。本篇論文從「多、二、一(0)」結構的角度切入,以林安泰古厝為例,探求合院建築經由陰陽二元並存的作用,連貫起整個空間組織,收到由「多」而「二」的聯貫效果;再經由一貫的「德觀」思想,展現合院建築的整體風格,形成由「二」而「一(0)」的關係。而遞進的、重覆出現的空間層次,予人律動有序的層次美、變化美與節奏(韻律)美;居於最中央的「堂」與主體建築,則形成凸出美。然後再經由局部的節奏,層層串聯,匯歸於全體,達成全體的和諧統一,具體展現由「多」而「二」而「一(0)」的美感效果。關鍵詞「多、二、一(0)」結構、合院建築、德觀思想、陰陽、美感2一、前言流綻著古樸雅正、雍雍氣息的林安泰古厝1,格局嚴謹,雖不是規模宏偉的建築組群,卻是台北市現存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作工最精緻的傳統四合院民宅之一。林安泰古厝若與全省有名的十幢古民宅,如麻豆林家、竹山林家、馬鳴山陳宅、永靖餘三館、霧峰林家宮保第(因九二一地震,今已傾圯)、板橋林家三落大厝、佳冬蕭宅、斗六吳宅、深坑黃宅等相比較,也是其中的佼佼者2。它不僅與臺北盆地的開拓息息相關3,四合院式4的空間配置,與木作、磚瓦等結構裝飾,更是現代人重窺傳統建築堂奧的最佳實例。其仿明清的閩南式樣,為四合院二進落硬山式5,距今約有二百多年。雖然因位在都市計劃的道路上,於民國六十七年六月拆除;但在專家學者的建議與奔走下成立拆遷計畫,古厝的一磚、一石、一木,都經過丈量、紀錄、分類、與編號,繪製成藍圖,維持原有的形式配置,維持原有的架構、顏色、圖案,遷移到濱江公園重建6。因此,它的價值,至今仍然深受肯定。故本論文即以林安泰古厝為例,從「多、二、一(0)」結構的角度切入,在前人的基礎上深耕與拓植,試圖令傳統建築與哲學、美學接1「安泰古厝」名字之由來,是因古厝所在地名「大安」,與古厝主人林回公在艋舺做米及布批發生意的貿易商行名為「榮泰號」而得名。參考《中國建築之美特展》(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5年6月),頁144。2林安泰古厝在當時是臺北盆地首屈一指的合院建築,參見馬以工〈金銅仙人辭漢歌──記林安奉古厝存毀爭論〉一文,(收錄於《尋找老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4月16日二版一刷),頁93-94。今日的十大傳統民居,則為:林安泰、彰化陳益源大厝、臺北板橋林本源宅、園大溪李騰芳宅、臺中神岡筱雲山莊、臺中霧峰林宅(已於九二一地震傾頹)、臺中潭子摘星山莊、臺中社口林宅(神岡大夫第)、彰化永靖餘三館、屏東佳冬蕭宅。參見李乾朗:《台灣十大傳統民宅》(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頁1-20。3據臺北市府民政局資料顯示,臺北盆地正式有漢人拓墾的紀錄是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福建泉州陳賴章店號墾大咖吶堡。到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清廷在大甲溪以北設淡水廳,漢人移民才接踵而來。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林堯先生,也跟著大批的移民人潮東渡來臺,先到淡水內港大咖吶堡,後移居林口庄,置田為生。他的第四個兒子林回先生,在艋舺經商致富,於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從家鄉聘請有名的師傅,建造「安泰厝」,並於道光二~三年間完成。。4本文所指的合院建築,是指:(一)、建築物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中圍一院。(二)、建築主面均朝向中庭是它的主要特徵,以加強族人間的凝聚力,並以院解決通風、採光、排水、交通問題。(三)、以牆廊連繫或圍繞建築,成一合院,對外封閉。參見王鎮華:《中國建築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4年),頁112。因此,四合院以院子為中心,帶來穩定的室內外生活環境。這種居住形式對於漢族來說,是保持很長歷史的基本類型,各地的民居以這種四合院的構成為基本原理而加以展開。參見茂木一郎、稻次敏郎、片山和俊著、汪平、井上聰譯:《中國民居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頁2。5尚未拆建前,左右原各有三列護龍。拆遷之後,由於空間的限制,只能擁有左右各兩個護龍的規摸。參見李乾朗:《台灣十大傳統民宅》,頁20-25。6七年後,由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負責重建在濱江公園內。重建時重要原則是1.維持原來的平面,完全不改變它的用途。2.保持原有的牆壁、隔板等。3.維持原有的顏色、圖案。至於破壞的部份,以相同或類似更換之。4﹒不得任意裝設原來沒有的建材,如塑膠、金屬、合板等。參見網站。3軌,開啟一道新視窗,令現代人重窺傳統建築的堂奧之美。二、「多、二、一(0)」結構之形成「多、二、一(0)」結構,由陳滿銘所提出。他在〈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7一文明白指出,「多」指的是多樣事物、多樣對待,「二」指的是從對待多數的「兩樣」中提煉出源頭的「陰陽」(「二」);「一」指的是「太極」(「道」或「易」),在《老子》而言,即「一(0)」,指的是「道生一」。由於一向被視為是哲學、美學上最重要的變化規律與審美原則的「對立的統一」與「多樣的統一」,歷來的學者多僅著眼於討論「二」與「一」、或「多」與「一」的關係,而忽略了徹上徹下的「二」(陰陽)的居間作用,與一體性的完整結構。於是,陳師從《周易》、《老子》等典籍中,棄異求同,由「有象」而「無象」,由「委」而「源」,找出「多、二、一(0)」結構8;並特別凸顯「二」(陰陽、剛柔)的居間(撤上撤下)功能,與「0」的根源力量,以呈現中國宇宙人生觀之精微奧妙。「多、二、一(0)」結構的形成是漸進的,而它的雛形,在《周易》與《老子》之前,見於古籍的雖多,如《尚書‧洪範》、《國語‧鄭語》、《左傳‧昭公二十年》、《管子‧地水》等,但多停留在非哲學的階段9。若從《周易》來看,則可以得知,古代賢哲從「多」變而「多」樣、紛紜萬狀的大千世界中,提出「陰陽」為一對基本概念,以陰陽為一切變化、形成多樣對待的根源。如就八卦而言,有所謂的「八卦取象歌」: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盌。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10「乾(天)」與「坤(地)」、「震(雷)」與「艮(山)」、「離(火)」與「坎(水)」、「兌(澤)」與「巽(風)」,正好形成了四組兩相對待之關係,以呈現其7陳滿銘〈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一文,收錄於《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6月初版)。後來又陸續發表〈章法的「多、二、一(0)」結構〉、〈章法「多、二、一(0)」結構的節奏與韻律〉、〈章法「多、二、一(0)」結構的風格〉(以上均收錄於《章法學綜論》)、〈論章法「多、二、一(0)」的核心結構〉(師大學報,2003年,頁71-94)。8陳滿銘從《周易》(含《易傳》)與《老子》等古籍,找出「多、二、一(0)」之逆向結構;也尋得「(0)一、二、多」之順向結構;並且透過《老子》「反者道之動」(四十章)、「凡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十六章)與《周易‧序卦》「既濟」而「未濟」之說,將順、逆向結構不僅前後連接在一起,更形成循環不息的螺旋結構。若落實到文學、美學的鑑賞分析,則呈現的是「多、二、一(0)」結構,故本文僅探討「多、二、一(0)」結構的部分,其餘則略而不言。9見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一刷),頁110-114。10見〔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刷),頁11。4簡單的邏輯結構11。後來將此八卦重疊、推演為六十四卦,雖更趨複雜,卻依然存有這種「二元對待」的關係,如孔穎達《周易正義》: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12故八卦以及六十四卦,全由陰陽二爻所構成,以呈現簡單的「二元對待」的關係,以象徵或反映宇宙人生的各種變化,也為人生行為找出準則,來適應宇宙自然的規律13。此外,《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也都象徵、代表著各種不同的變化與秩序。如勞思光在論「《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時,即具體說明了六十四卦由變化而形成秩序的無窮盡歷程,也指出宇宙與人生歷程的相應關係14。而且,每卦在形成「秩序」與「變化」的同時,也使卦卦以「對比」(正反)或「調和」(正正、反反)方式「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15。針對這個議題,戴師璉璋及張立文16都一致指明,在六十四卦的排序與變化裡,可以看出「異類相應」與「同類相從」17兩種聯繫。而「同類相從」、「異類相應」,也11〈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以乾對坤,以坎對離,以巽對震,以兌對艮,即取其「對待」之義也,而宇宙運行之最高法則,於以確立。見周鼎珩:《易經講話》(臺北:榮泰印書館,1964年2月臺初版),頁187。12見《十三經注疏‧周易》(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藝文印書館印行),頁186-187。13徐復觀:「古人大概是以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相互衍變,來象徵甚至反映宇宙人生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中,找出一種規律,以成立吉凶悔吝的判斷,因而漸漸找出人生行為的規律。」見《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0月四版),頁202。14勞思光:「卦爻之組織,原為占卜之用;就其本身而論,只是一種符號遊戲,本無深遠意義可說。但組成六十四重卦後,予以一定排列,而又各定一名,代表一特殊意義,便含有宇宙秩序觀念。……所以,六十四重卦所指述之事態,一方面固指宇宙歷程,另一方面也皆可應用於人生歷程。由此,又透露出另一傳統思想,即是:宇宙歷程與人生歷程有一種相應關係。」見《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1月增訂初版),頁85-86。15如見於〈雜卦〉的剛和柔、樂與憂、與和求、起和止。衰和盛、時和災、見和伏、速和久、離和止、外和內、否和泰、去故和取新、多故和親寡、上和下…等等,其中除了起和止、速和久、外和內、上和下等,未必形成「對比」而有「調和」可能性外,其餘的都比較偏向於「對比」,而都產生「聯繫」的作用。16中國哲學邏輯結構,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範疇的排列在時間上與空間上的有序性;二是指範疇排列的邏輯次序。就前者而言,《序卦傳》,便是人類對有序性的自覺。從天地自然到人類社會,以至倫理道德演化過程,構成了從天道到地道到人道的整體結構次序。就後者而言,從天高地低比附為天尊地卑,從經驗中發現某事與否事的必然聯繫,這種比附性的思維對於自身行為與自然現象的聯繫、和自身行為與人事經驗的聯繫,便產生了一種確定無疑的信念。參見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一刷),頁72-73。17戴師璉璋:「以上各卦所標示的特性或要義:剛和柔、樂和憂、與和求、起和止、盛和衰等等,都是異類相應的聯繫」;又:「依〈序卦傳〉,屯與蒙都是代表事物始生、幼稚時期的情況,〈雜卦傳〉作者用『見而不失其居』、『雜而著』來描述屯、蒙兩掛的特性,也都是就始生的事物而言。此外引大壯以下各卦的『止』和『退』、『眾』和『親』、就始生的事物而言。此外引大壯以下各卦的『止』和『退』、『眾』和『親』、『寡』和『不處』、『不進』和『不親』、『女之終』和『女歸待男行』,都同類相從的聯繫。」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6月5都會由於互動,而形成「調和」或「對比」的關係。然後在造成「變化」、形成「秩序」中,不斷地由局部與局部的「聯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