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节新产业区类型的划分标准第三节新产业区在我国的发展第九章新产业区理论第九章布局一、新产业区的定义:基于一定的地方劳动力市场,由社会劳动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所组成的本地化网络。※产业集聚是新产业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兴奋点在于其外部经济性。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取决于新产业区内企业网络和劳动力市场网络的具体性质以及网络形式第1节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布局二、集聚的外部经济:※是一种因共享区位而产生的相邻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免费服务,包括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培训劳动力,创新及其扩散等。※企业集聚并实现本地化之所以有效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实现了社会与区域的结合第1节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布局※新产业区是在新技术革命以后出现的。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制造业和传统的制造业有不同的特点:1、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快。2、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按顾客要求3、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依靠材料和资源的产品以及依靠劳动力密集制造的产品被技术密集的产品所取代。4、产品所面临的是全球统一市场的激烈竞争。第1节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布局柔性生产方式:对应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生产方式。柔性就是指企业对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能生产的产品品种数多、起动时间短,则表示柔性很强。柔性生产方式强调的是专业化分工的灵敏企业的动态集成。第1节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布局一、新产业区的灵活性特征新产业区(柔性生产综合体)本地化网络的重要特征是灵活性。一方面,区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另一方面,区内的中小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第九章布局一、新产业区的灵活性特征新产业区的灵活性(柔性)取决于企业间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一方面,新产业区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包括争夺转包合同的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以及争夺相关产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新产业区的灵活性取决于企业间的协作第九章布局如何在竞争和协作之间寻找平衡点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和创新,但过度竞争导致劳动条件恶化并阻碍学习和创新。新产业区内企业间协作和竞争之间有特殊平衡,协作既体现在企业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体现在企业对竞争规则的遵守和企业间高度的相互信任。如日本新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对信誉和诚实行为的认可和奖励第九章布局二、新产业区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高薪的多技能的人员组成的网络,使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具有职业灵活性;第二种,低薪的低技能的工人由于数量众多而形成的网络,使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数量灵活性,可供企业选用劳动力。第九章布局二、新产业区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现实中,产业区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往往是复杂的,是职业灵活性和数量灵活性的结合体。如温哥华木材加工区,既有高薪聘请的,稳定的多技能职员为主的企业,也有低薪,高淘汰率工人为主的企业,还有两种类型的工人都有的混合式企业。第九章布局三、新产业区的学习和创新网络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天赋,劳动者的技能和更加规范化的研发和设计活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买方市场的形成,单靠市场或单个企业或政府的产业政策,都很难满足企业对创新的要求。因此,需要为学习和创新活动而发展区内行为主体之间的网络组织。第九章布局案例:不同产业区在员工培训和创新组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样作为刀具产业区:1、英国的谢菲尔德刀具企业如今只能依靠低成本而生存,很少投资于新设备,研究与开发及技术培训2、德国的索林根的刀具企业虽然数量已经减少,但依靠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工艺,高质量的产品和对技能培训的高投入而不断创新,一直保持活力。3、日本的刃物,与索林根类似,也是创新性的。第九章布局四、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一)根植性:它是经济社会学概念,它的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根植性是与网络相连的,从根植性出发,可理解新产业区是全球网络中的局域网络,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本土化,当地化。※网络化与根植性作为识别新产业的两个基本标准第九章布局四、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二)机构稠密性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网络基础的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机构;2、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互动关系3、各机构都有强烈的社区意识。第九章布局四、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三)创新性:1、持久的创新能力是产业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2、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中,有两个并行不悖的行为过程,一是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学习性。※研究发现: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地区,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第九章布局关于新产业区概念的争论皮奥里和萨贝尔(PioreandSabel,1984)强调新产业区的共同特性:①专业化小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②手工业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③公共和私立部门广泛提供的商业服务;④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的结构,以调整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⑤与区内外的大企业发展长期合作关系第九章布局关于新产业区概念的争论派克和申根伯格(PykeandSengenberger,1992)认为①新产业区是有地理边界的生产系统,大量的企业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生产同一种产品,实行专业化分工。②最主要特征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③由于柔性的生产网络和柔性劳动力在区域内的出现,形成了两个主要特征——适应性和创新性④因此,新产业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区内企业的柔性生产方式,以及局域内企业间紧密的网络连接与合作第九章布局关于新产业区概念的争论贝兰迪(Bellandi,1989)认为:新产业区成为“区”,先决条件是区内应有以网络联系的小企业群的存在,强调产业区经济源于小企业群与当地社区间紧密的人际网络,认为有必要将新产业区看作一个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整体第九章布局关于新产业区概念的争论布鲁斯科(Brusco,1986)认为新产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或大城市的边緣地区,它的结构特性概括为:①当地生产系统的企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构成了部门内与部门间投入产出网络的基础②在公司层面,产品种类范围较少,实行专业化生产,有助于企业获得专业知识,引进新技术,最终提高局域生产系统的独立性③区内存在有效的信息传播网,保证各种信息能够快速流通,将个人创造的知识及时转化为区域集体的竞争力④区内的受雇劳动力受益于上下代的人际生产技术知识的非正式传授,同时得益于从技校得来的正式培训,因而拥有较强竞争力第九章布局1、政府干预程度2、所有权集中程度3、内源力、竞争力和协作程度第二节新产业区类型的划分标准第九章布局新产业区由此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区内没有政府干预的Ⅰ类新产业区,以及区内存在相当程度政府干预的Ⅱ类新产业区2、公共干预可以使I类新产业区转型为Ⅱ类新产业区案例:一、政府干预程度第九章布局根据一个由所有权集中程度和协作程度组成的二维框架对新产业区和其他形式的生产系统进行分类。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所有权集中程度越高,表示核心企业的作用越大,对全部生产有控制力量的企业就越少,内部劳动分工程度就越高;协作程度越高,则企业之间的合作就越密切。二、所有权集中度第九章布局新产业区的进一步分类将新产业区与其他工业集聚区根据企业内源力与竞争力的高低划分开来的标准:1、中小企业的内源力和竞争力的高低。2、局域协作环境的好坏程度。三、内源力、竞争力和协作程度第九章布局根据政府干预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两个变量,可将新产业区划分为四类:第1类:是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所组成的无政府干预的局域生产系统,如瑞典的格诺斯鸠。第2类: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所组成,存在相当程度政府干预,因而是有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局域生产系统。三、内源力、竞争力和协作程度第九章布局第3类:由于高内源力、高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密切协作,虽无政府干预,但它仍然是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局域生产系统。第4类:是由高内源力、高竞争力的企业协作以及政府干预共同导致的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局域生产系统。案例三、内源力、竞争力和协作程度第九章布局新产业区在我国出现得较晚我国已逐步形成的柔性生产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较发达的专业化乡镇企业区外向型工业开发区第三节新产业区在我国的发展第九章布局1、区位和空间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产业组织和经济方面的因素4、组织支撑结构因素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第九章布局1、虽然新产业区中存在跨国企业的不在少数,但新产业区理论对其论述不多。2、新产业区理论对国家干预的论述不足。3、大学以及其他非赢利机构(包括商会)的作用,在新产业区理论中未给予完整的概括。4、新产业区理论中另一个被忽略的因素,是产业区形成过程中跨区域的熟练技术劳动力的流动。5、在新产业区理论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案例新产业区理论应扩展的几个方面第九章布局①简述企业网络的含义与产业区的灵活性特征②简述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③简述划分新产业区类型的主要依据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