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王明建第一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熟悉中医护理和康复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1、什么是医学2、什么是中医3、什么是西医•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我国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是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相对于中医学而言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形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疗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理论体系,是受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观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先秦两汉时期•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第三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一、基础医学•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5.明代-温补学派,提出“命门学说”---丰富中医藏象理论内容•6.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纠正古籍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展了淤血致病理论。二、临床医学•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三、药物学•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方剂学•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2.晋唐医著《肘后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普济方》、《医方考》、《新方八阵》、《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古今名医方论》等。•5.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方剂大辞典》等。五、针灸学•1.汉《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十一条脉具体名称及走向、主疾病及灸法•2.晋代《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等针灸学专著六、护理学•《黄帝内经》论述饮食起居、心理养生、某些病的护理特点,描述煎药、服药护理要点及针灸、按摩、康复护理技术---奠定中医护理学基础•《伤害杂病论》开创了辩证施护…………………..七、康复学•导引帛画•五禽戏第四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辩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形神一体观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诊治的影响•随四季、昼夜、地域的不通而变化•3.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辩证论治•关于证、症、病的概念•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过程。•三者有区别,又统一于病理基础•辩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是前提、依据•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是手段、方法•辨证与辨病•辨证是对症候的辨析确定症候、确定治法以治疗疾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确定疾病•辨证是主流、辨病是补充,两者同时存在•病治异同:•同病异治:同一疾病,不同阶段,不同治疗方法•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出现相同病机及证,治疗方法相同。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气一元论中气的基本概念;阴阳基本概念及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基本概念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2、熟悉气的运动变化;阴阳属性特征;和五行的特性及归类。•3、了解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气一元论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名词概念—指普通气的含义,为客观物质世界中有形之气•哲学气一元论中,气指宇宙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为宇宙万物共同构成本质-------它是无形的客观存在的,秉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体性。气一元论基本内容一、万物来源于气二、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的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聚、散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具体形式有:气与形之间转化、形与形之间转化、气与气之间转化、有形之体自身内不断更新变化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是本原万物之间冲斥着无形之气,可渗出入有形之体,与有形之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故为相互联系的中介性物质。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1.阴阳的概念•【内涵】•(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外延】•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阳天火男昼上外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阴地水女夜下内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2.阴阳属性的特征•(1)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万物的纲领、根源和原动力---普遍性•(2)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关联性•(3)表现在事物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阴阳无限可分性。---相对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存•(3)阴阳的消长平衡(量变)•(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1)阴阳的对立制约•※在物质上:•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2)阴阳的互根互用•※在物质上:•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3)阴阳的消长平衡•属于同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当阴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阴阳互藏示意图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洪范》。•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二)五行的特性及归类•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引申: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生化、乘载、收纳。•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引申:收敛、沉降、肃杀。•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阴柔、滋养、寒冷。五音五味角酸徴苦宫甘商辛羽咸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酸角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苦徽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甘宫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辛商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哭咸羽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相生母子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的联系。•“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相克一致)•【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弱。(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反侮”。——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五行相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