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教学重点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球海陆演化的机理。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球地表的作用。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关键词地表形态(landformoftheearthsurface)气候带(climaticzone)气候型(climatictype)时空变化(changeoftimeandspatial)自然灾害问题(naturalhazardquestion)3内容结构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沙漠化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第一节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45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km²)作为最小的大陆,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km²)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6——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自然区划和人文区划的结合)。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洲78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七大洲面积的比较(单位:104Km2)9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10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11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12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13——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峡。根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洋(单位:104km²)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14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为界;15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16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17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56º~65º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这种现象表明地球陆地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18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即亚澳之间的亚澳陆间海、欧非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19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欧洲大西洋地中海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20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21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22(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m。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23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高原:多数高原是以古陆块为核心经过稳定隆起而形成,高原面起伏不大。平原:未经历隆升和强烈褶皱的古地台构成今天的构造平原。2425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地形结构因洲而异26(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4170m,所以海洋的最大高差为15204m。27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28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m,宽度10~1000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29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为2000~3000m。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30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大部分深度为2500~6000m。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31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000km。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它宽约1500~2000km,相对高度约1000~3000m,约占大西洋面积的1/3,它的位置居中,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几乎相等,“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洋脊贯通四大洋32三、地表形态的演化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33(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1.板块的划分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34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35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36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37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见世界构造图)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2.板块的运动岩石圈板块并非是平面状的,而是呈球面形状板块的运动,自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平面滑移,而是沿地球表面做球面运移。目前已经测定出,海洋板块的运移速度一般为1-12cm/年。大陆板块运移速度小于海洋板块,而且,板块面积越大,运移速度就越小,相对而言,也就比较稳定。38一幅现代板块运动的全球图像,就是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环太平洋的汇聚边界大致把全球地表分成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表的其他部分。3940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的扩张,亚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南北美板块向太平洋方向推进。41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随着东太平洋洋脊的扩张,太平洋板块、可可斯板块和纳兹卡板块则向太平洋周缘的海沟俯冲潜没。42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一方面与非洲板块及原属冈瓦纳的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向北推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扩张的结果。43大洋洋脊更多地分布在南半球,各大洋洋脊在南端相互串联,北端却没入大陆之下,这就使得一些板块具有向北运动的趋向。442.板块的运动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尚无定论!(4)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5)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4546(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的洋盆和漂移着的大陆组成的。1.大洋的发展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2.大陆的分合(见下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4748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中的字母分别标识: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世界地表形态的未来演化趋势?49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50(三

1 / 1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