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出版概论重点提示:出版的概念及出版活动的要素、前提和特征;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出版物的概念和要素,出版物的种类,出版物的特殊性。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途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应注意的问题;对信息资源的维护。我国出版业的特点与构成,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概况。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出版业概况。出版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出版学的学科内容与相关学科;研究出版学的意义。第一节出版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的出版活动,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力工具。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出版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特点,与人类社会有着积极的互动关系。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是在我国古代,人们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了印刷,有时候也兼及发行,但有关编辑的内容,往往不在其中。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编辑序言中两次使用了“出版”这个词。[王振铎.“出版”史论.出版发行研究,2006(10).]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指出:“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即新闻丛录等,依本律名目谓之记载物件。”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出版法》则比较明确地指出:“本法称出版品者,谓用机械或化学之方法所印刷,而供出售或散布之文书图画。”但是,其中却没有对“出版”下明确的定义。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就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它们来源于拉丁语pub1icare(本义是“公之于.众”)。现代西方的一些权威性工具书对“出版”也下过定义,如《牛津英语大词典》(1989年版)的定义为“发行或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许多外语工具书都把“对书面作品的选择、制作与发行”作为“出版”概念的基本内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说法有时与科学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由于编辑活动对于出版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人们往往把以编辑活动为主要业务的单位称为“出版单位”。再如,出版社里有一个承担复制前的一些技术编辑工作并负责联系复制单位和监督复制质量的业务部门,人们一般习惯地称之为“出版科”或“出版部”、“出版处”等。用出版概念的定义来衡量,这种习称显然不够准确,但既然已经相沿成俗,本书中就还保留使用这个习称,统称为“出版部门”。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凡是由这些企业或单位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完成的出版活动就是合法的出版活动;凡是由不具有这一资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完成的出版活动,以及尽管具有这一资质但其行为不合法的企业、单位完成的出版活动,是非法出版活动。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由于某些信息或文化的传播现象跟出版活动有着近似性,它包含了出版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现象称为“出版”,如博客出版、微博出版等。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些传播现象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些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同时更要看到,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并且已经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出版的责任更加重要,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三、出版活动的前提进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作品。没有作品,出版就是“无米之炊”,出版三要素就没有作用的对象。所谓“作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定义,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就没有这种可能。虽然对这类作品进行描绘或拍摄所产生的结果可以成为出版的前提,但它们已经是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不是建筑作品或模型作品本身。所以,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是指那些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四、出版活动的特征出版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但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它又有自己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自古以来,出版物就是记载、传播、交流、传承文化成果的主要载体。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今社会,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出版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的文化功能实现的。因此,出版业又被称为一种内容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有机联结起来的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包括许多紧密相联的环节。出版过程三个阶段相互依存,成为一个紧密联结的整体,而三个阶段的劳动却具有不同的性质。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编辑人员以精神文化内容为对象进行的劳动,是为了让已有的作品优化和增值。这种精神生产劳动对保证出版物的思想内容和学术、艺术、文字等方面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工具设备,对相应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处理,把既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加载到某种物质载体上,通常还要制作一定数量具有某种外部形态的复制品,最终形成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劳动者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式把出版物输送给消费者,既是为了将出版物载有的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也是为了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编辑劳动和复制劳动只能创造价值,但不能实现价值。要使出版物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必须依靠商业劳动。三种劳动各受不同的规律支配,又相互关联,构成完整的出版活动。不同性质劳动的有机结合,是出版活动的重要特点。出版物既是精神文化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即是由这个特点决定的。(三)意识形态属性出版活动的许多成果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又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国民文化素质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出版活动,经常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以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四)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出版物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出版活动承担着市场运作的经济风险。如果不能在市场上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出版活动便难以持续进行、健康发展。所以,出版活动具有经济性和产业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出版活动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8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都同出版工作密切相关。我们的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如何,直接反映着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出版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其二,出版活动作为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应社会需要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作为出版活动的社会基础,对出版活动发月的方向、规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出版活动以传播和传承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为目的,出版活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出版活动的许多成果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思想文化导向上,服务于社会的政治要求。因而,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社会的政治状况对出版活动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二是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或促进出版活动;只有当社会经济有充分的发展时,才会造就或扩大出版物市场。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可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三个层次,而对生存资料的需求最为重要,居于第一位。出版物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发展资料,某些较特殊的出版物则兼属享受资料。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不但能够满足人们对基本生存资料的需求并且还有剩余的程度时,才有可能为出版活动提供各种物质资源,出版物也才能成为人们广泛消费的对象,出版活动方可持续进行并且不断发展。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促使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不但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推进影响出版活动的发展,而且还通过对出版技术的不断改进,直接促成出版革命的发生和出版业的发展。在出版活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雄辩地证明了科学技术对出版活动的发展具有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面改变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出版劳动,使今天的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逐步走进数字化时代,并由此引起出版活动的规模、速度和影响力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出版业生产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出版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属于社会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状况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因为出版物的内容大多数是由那些代表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作者提供的;出版物总体水平的提高,又是由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水准推动的。一般来说,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出版活动的水平也高;反之,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低,出版活动的水平也低。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作者的创作和编辑的加工等创造活动,如果离开了社会生活已有的精神文化积累,就必然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具备了这一活力和动力,出版活动的发展就可能有深度、有广度、有实力、有后劲;没有这方面的活力,即使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都能提供较好的发展条件,出版活动的发展也不会有强劲势头。出版活动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巨大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