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技术的发展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半导体工艺技术中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发展第一章、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技术的发展2推动半导体业进步的两个轮子:工艺尺寸缩小和硅片直径增大,而且总是尺寸缩小为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所需的快速技术变化,导致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引入。每隔18到24个月,半导体产业就引入新的制造技术。伴随微芯片技术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提高芯片性能提高芯片可靠性•降低芯片成本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1.1趋势1:提高芯片性能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以来,半导体微芯片的性能已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判断芯片性能的一种通用方法是速度。器件做得越小,在芯片上放置得越密,芯片的速度就会越快。这是因为通过电路得电信号传输距离更短了。提高速度的另一方法:使用材料,通过芯片表面的电路和器件来提高电信号的传输。关键尺寸芯片上的物理尺寸特征被称为特征尺寸。描述特征尺寸的另一个术语是电路几何尺寸。硅片上的最小特征尺寸,也称为关键尺寸或CD。自半导体制造业开始以来,器件的CD一直在缩小,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大约125um的CD开始,目前主流是45nm或者更小,可以量产的最小CD已达到28nm。半导体产业使用“技术节点”这一术语描述在硅片制造中使用的可应用CD。从1um以下的CD实际的和预计的产业技术节点如下表所示。观察近期的报道,2013年应该进入14纳米节点,而且仍是英特尔挑起大樑。尽管摩尔定律快“寿终正寝”的声音已不容置辩,但是14nm的步伐仍按期走来,原因究竟是什么?-------传统的光刻技术与日俱进当尺寸缩小到22/20nm时,传统的光刻技术已无能力,必须采用辅助的两次或多次图形曝光技术。提高光刻的分辨率有三个途径:缩短曝光波长、增大镜头数值孔径NA以及减少工艺参数。显然,缩短波长是最主要的,而且方便易行。目前市场的193nmArF光源是首选,再加入浸液式技术等,实际上达到了28nm,几乎已是极限。光刻技术因此可以相信,传统的193nm浸液式光刻技术加上两次图形曝光技术(DP),甚至4次,从分辨率上在2015年时有可能达到10nm,这取决于业界对于成本上升等的容忍度。何时能够到7nm或5nm?截至今日尚无人能够回答,因为EUV何时进入也不清楚。乐观的估计可能在2015年或2016年。如果真能如愿,可能从10nm开始就采用EUV技术,一直走到5nm。但是目前业界比较谨慎,通俗一点的说法仍是两条腿走路。Nikon正努力延伸193nm的浸液式技术,甚至包含450mm硅片;而ASML{阿斯麦(中国大陆)、艾司摩尔(中国台湾),总部设在荷兰,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之一,ASML的股票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及纽约上市}。ASML由于获得英特尔、三星及台积电的支持,正加快NXE3300B实用机型的设备在客户处使用,累积产出硅片已达44000片。另外,下一代EUV设备NXE3300B已开始安装调试,计划2013年供货。ASML2013年描绘了业界期待已久的EUV光源路线图,近期Cymer公司已推出了专为ASML光刻机配置的40W极紫外(EUV)光源,工作周期高达每小时30片,并计划在2014年时NXE3300B中的光源升级达到50W,相当于43WPH(wafersperhour)水平。而100W光源可能要等到2015年或2016年,相当于73WPH。至于何时出现250WEUV光源,至少目前无法预测。500W光源写进路线图中是容易的,但是未来能否实现还是个问题。只要实现73WPH,可以认为EUVL已达到量产水平,因为与多次曝光技术相比,它的成本在下降。在10nm节点以下如果继续釆用多次曝光技术,则可能需要4x甚至8x的图形成像技术。元件芯片的特征尺寸减小,在硅片上制作元件的数量就更多。对于微处理器,通过减小芯片CD,增加芯片的集成度,提高芯片表面的晶体管数量,由于芯片上的晶体管数连年急剧增加,芯片性能也已提高(见图)。每块芯片上的元件数摩尔定律1964年,戈登·摩尔,半导体产业先驱和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预言在单位芯片上的晶体管数大约每隔一年翻一番。关于微处理器上的晶体管数,如图所示,摩尔定律惊人地准确。功耗芯片性能的另一重要参数是功耗。真空管功耗很大,而半导体器件确实功耗很小。随着器件的微型化,功耗相应减小。尽管每块芯片上晶体管数迅速增加,芯片的功耗却逐步降低(见图)。这已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市场增长的一个关键性能参数。Intel’sCPUYearofintroductionTransistors400419712,250800819722,500808019745,0008086197829,0002861982120,000386™processor1985275,000486™DXprocessor19891,180,000Pentium®processor19933,100,000PentiumIIprocessor19977,500,000PentiumIIIprocessor199924,000,000Pentium4processor200042,000,000Intel公司CPU芯片集成度的发展1.2.趋势2:提高芯片可靠性芯片可靠性就是致力于使可靠性趋于芯片寿命的功能的能力。技术上的进步已经提高了芯片产品得可靠性(见下图)。例如,通过无颗粒空气净化间的使用以及控制化学试剂纯度,来控制沾污。为提高器件可靠性,不间断地分析制造工艺,减少污染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硅片监控和微芯片测试以验证可接受的性能。这样可变成在工作过程中低失效的产品。1.3趋势3:降低芯片成本半导体微芯片的价格一直持续下降(见下图)。1996年之前的近50年中,半导体微芯片的价格以一亿倍的情况下降。例如,1958年一个质量低劣的硅晶体管价值大约10美元。在今天,10美元可以买到具有超过两千万晶体管的一块存储器芯片、或一个等量的其他元件以及必要的互连以便做成一个有用的芯片。等等。价格降低的两个原因:1.CD不断缩小,一片硅片可生产更多的芯片。2.市场需求增大,形成规模经济。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点接触式晶体管。1956年中国提出“向科学进军”,国家制订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中国也要发展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明确了目标。中国半导体材料从锗(Ge)开始。通过提炼煤灰制备了锗材料。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1959年天津拉制了硅(Si)单晶。1962年砷化镓(GaAs)单晶,后来也研究开发了其它化合物半导体。黄昆谢希德林兰英1957我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开发,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为了加强半导体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于1960年在北京建立了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建立了工业性专业研究所-第十三研究所。1962年研究成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在1963年搞出了硅平面型晶体管。1964年搞出了硅外延平面型晶体管。1、半导体器件在平面管之前不久,也搞过锗和硅的台面扩散管,但一旦平面管研制出来后,绝大部分器件采用平面结构,因为它更适合于批量生产。半导体所属工厂后改建为微电子中心,所生产的开关管,供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研制成第二代计算机。随后在北京有线电厂等工厂批量生产了DJS-121型锗晶体管计算机,速度达到1万次以上。后来还研制出速度更快的108机,以及速度达28万次、容量更大的DJS-320型中型计算机,该机采用硅开关管。在有了硅平面工艺之后,中国半导体界也跟随世界半导体开始研究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国第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究竟是由哪一个单位首先研制成功的?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DD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1966年底,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DTL电路产品。这些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主要以与非门为主,还有与非驱动器、与门、或非门、或门、以及与或非电路等。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2、半导体集成电路3、我国半导体工业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于1950年代。1965年,我国已自主研制成第一块硅数字集成电路,仅比美国日本晚了几年,而且势头不亚于同处于半导体发展初期的美国。在外部封锁条件下,我国半导体产业,按照军工主导、科研创新带动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国家曾组织三次全国规模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大会战,以逻辑电路、数字电路为主,主要为计算机配套,开发出了自己的109、130、220、370计算机系列。而且自主开发出配套的设备、仪器、原料,形成了生产能力。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耽误了10年。我们搞“文革”的10年,正是美国在半导体制造技术获得全面突破和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时期。31978年,无锡742厂(今华晶厂)投资2.8亿,从日本东芝引进全套彩电用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5微米技术),1982年起投产,1985年国家验收通过。华晶的全套引进在当时是比较成功的项目。1983年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外巨大的技术优势,我国半导体发展模式经历了重大转型。分散引进,33条生产线成效甚微“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初,,努力追赶国际水平。中国科学院北京、上海两个半导体研究所,于79年试制成功4K存储器,1980年就做出16K,1985年做出了64K存储器。但是,在巨大的进口潮冲击下,1980年代后期停止了在通用电路方面的追赶(256K存储器的研发计划被搁置),转而走技术引进的路子。1984年是我国的“引进年”。大量引进汽车、彩电、冰箱生产线,同时各科研、制造单位和大专院校,大量引进半导体器件生产线。从1984年到“七五”末期,先后共引进33条集成电路生产线共花费外汇1.5亿美元。但是,由于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禁运政策(巴统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17个国家,其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产品有三大类: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引进设备基本上是已经淘汰的,达不到设计能力,只有1/3可以开动。而且,企业急功近利,只讲生产不重消化,缺乏消化吸收方案,也缺乏资金保障。这33条线绝大多数没有发挥作用。“908”项目:从决策到投产用了7年1990年8月,国家决定投资20亿人民币,上马“908工程”。包括一条6英寸生产线(在华晶厂),一个后封装企业,10个设计公司,还有6个设备项目。“908”工程是指国家发展微电子产业20世纪90年代第八个五年计划.“908工程”吸取了“33条线”教训,强调了集中投资。但是,在实际上马过程中,仅仅立项就用了4年(1994年立项才获批准),突出暴露了我国决策机制之迟缓,不能适应高科技产业快节奏发展的弊病,最后还是引进一条二手的6英寸生产线。直到1997年左右才建成。新加坡的CHATER公司也是1990年开始引进生产线,两年建成,三年投产,到今天已经成为国际著名半导体公司。我们从立项到建成投产,用了几乎7年时间,投产之日即是技术落后之时。技术已经前进了几代。“909”的成功,增强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界的自信20多年来,我国半导体领域从争相引进、无所建树,“909”项目,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由国家主导的半导体制造项目中最成功的一个。该项目1995年立项,共投资100亿人民币,其主体是一条8英寸,0.35微米的生产线(华虹NEC),其设备的先进性达到同期国际水平;另外还有若干集成电路设计公司。1997年开工建设,按照国际标准,18个月即建成,1999年底试投产。“909”是在吸取了历史教训基础上,由国家集中组织,一次性大规模投资取得的成果。“909”引进了国际当今主流技术和装备,具有资产控制能力,为培养自己的队伍创造了极好的平台。正是“909”的成功,为上海和华东地区形成新兴半导体产业群落带来了大好契机。半导体设备长期被外国卡脖子半导体产品平均3年更新一代,加工技术也随之升级,所以,半导体支撑产业——制造设备、测试仪器和原材料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其

1 / 10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