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意义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胡塞尔的意义理论作者:郑辟瑞摘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关于意义理论,英美分析哲学界出现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争,他们围绕着“意义是否足以确定指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在这两个阵营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内在主义(internalism)的代表人物是福多(Fodor,Jerry)和塞尔(Searle,John)等,而外在主义(externalism)的代表人物则是普特南(Putnam,Hilary)、克里普克(Kripke,Saul)、唐纳兰(Donnellan,Keith)、埃文斯(Evans,Gareth)和卡普兰(Kaplan,David)等。郑辟瑞郑辟瑞,男,1977年1月生于江西,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靳希平,现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目录导言..........................................................................2第一章意向性的意义理论.....................................................12第一节非意向性的意义理论...............................................12第二节意向性的意义理论.................................................17第二章意义的观念性与指称理论...............................................27第一节意义的观念性.....................................................27第二节意义与对象.......................................................30第三章意向本质与语力理论...................................................36第一节意向现象与非意向现象.............................................36第二节描述内容与意向内容...............................................37第三节意向对象.........................................................41第四节语力理论:对非客体化行为的表述...................................43第四章小结:《逻辑研究》中意义理论的困境....................................52第一节意义的本体论地位与意向对象.......................................52第二节内在主义的意义理论与确定的指称...................................59第五章意向相关项与视域.....................................................68第一节现象学还原与构成.................................................68第二节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理论...........................................72第三节双重视域理论.....................................................78第六章走向可能世界语义学...................................................84第一节物候学的意义与现象学的意义.......................................84第二节意向相关项的意义与X.............................................85第三节视域与可能世界...................................................87第七章意向性的意义理论及其困难.............................................89第一节双重意义的意义理论...............................................89第二节胡塞尔论确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93第三节索引词与内在主义意义理论的困境...................................95参考文献....................................................................100导言一、背景:意义理论中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关于意义理论,英美分析哲学界出现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争,他们围绕着“意义是否足以确定指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在这两个阵营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内在主义(internalism)的代表人物是福多(Fodor,Jerry)和塞尔(Searle,John)等,而外在主义(externalism)的代表人物则是普特南(Putnam,Hilary)、克里普克(Kripke,Saul)、唐纳兰(Donnellan,Keith)、埃文斯(Evans,Gareth)和卡普兰(Kaplan,David)等。双方几乎以相同的表述描述了内在主义的主张,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塞尔说:“总是根据说者和听者头脑中的某种心智状态——把握一个抽象实体或简单地说,具有某个意向内容的心智状态——说者和听者能够理解语言的指称,弗雷格式的和这里的对意义的说明在这个意义上是内在主义的。”[①]外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普特南则在他著名的论文“‘意义’的意义”中这样描述传统的意义理论,在他看来,它们都“依赖于两个完全不受质疑的假定:(Ⅰ)知道一个词项的意义,就是处于某种心理状态(就像记忆状态和心理倾向那样的‘心理状态’;当然没有人会认为,知道一个词项的意义就是处于一种持续的意识状态)。(Ⅱ)一个词项的意义(‘内涵’)决定它的外延(相同的内涵意味着相同的外延)。”[②]普特南对传统的意义理论的描述和塞尔对内在主义意义理论的描述是一致的。针对这种理论,普特南以简短而通俗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问题:意义在大脑中吗?内在主义者对此问题给予了肯定的答案,而外在主义者则恰恰相反。根据塞尔的看法,我们可以将外在主义者的反对意见归纳为五种[③]:1,区分“从物(dere)信念”和“从言(dedicto)信念”。一般认为,从物信念是行为者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言信念则是行为者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波吉(Burge,Tyler)认为,我们并不能完全根据意向内容来确定从物信念,语境因素是不可或缺的。2,区分确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referentialuse)”和“归属性用法(attributiveuse)”。这个区分是唐纳兰提出的,在此基础上,他反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根据他的理论,“只有在确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这种情况下,说者才根据他的意向内容给出这个对象所要满足的条件这个事实来‘指称’对象,但是这些根本不是真正的指称事例;在确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中,说者无需使用被指称的对象所满足的表述。”[④]3,索引词(indexical),比如,‘我’、‘你’、‘这’、‘那’、‘这里’、‘现在’。从弗雷格开始,这类表述就构成了对内在主义意义理论的威胁,普特南以此作为最典型的反对内在主义意义理论的证据,因为,它们表明,语词的意义不足以决定它们指称某个特定的对象,卡普兰和佩里(Perry,John)都认为,我们只有参考说话的语境才能确定这些语词的所指。4,外在主义者和内在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也反应在指称的因果论和摹状论之间的争论上,他们主要围绕着专名来展开,塞尔认为,我们可以用一簇摹状词来定义专名的意义,克里普克则认为,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它没有意义,它和对象的关系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历史因果关系。克里普克的意见表明,外在主义者认为,为了确定专名和对象的指称关系,我们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因果关系。5,上述的指称因果论也适用于自然种类词项,比如“水”、“黄金”;根据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看法,“知道它们的意义不能由存在于任何种类的心理状态组成,而是必须包含更多和世界的直接因果关系。它被认为已经表明,‘意义不在大脑中’”。[⑤]塞尔认为,上述反对内在主义的论证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提出了一幅指称和意义的图景,在此之中,说者的内在意向内容,不管是在他的思想中还是在他的话语中,都不足以决定他所指称的东西。他们分享了这样的观点,为了说明语词和世界的关系,我们需要引入(对某些或所有事例)表述的话语和话语所关涉的世界特征之间的外在语境的、非概念的、因果关系。”[⑥]上述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争论是我们讨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主要背景,因为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正是一种典型的内在主义意义理论,正如塞尔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根据内在的意向内容来说明指称关系,这个意向内容或者是个体说话者的内容,或者是他处身于其中的语言共同体的内容,那么自从弗雷格以来的整个哲学传统,不仅分析的潮流,而且现象学的潮流,它们就都是错误的,那么,关于具体的指称和一般的语词和世界的联系,我们就必须从某种外在因果说明出发了。”[⑦]塞尔的断言意味着,现象学的意义理论是否有效,这和内在主义是否足以应对外在主义的挑战是息息相关的。二、胡塞尔意义理论的研究状况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仍然有效吗?这些问题正是几十年来围绕着胡塞尔意义理论的诸多文献所要讨论的。在此,我们首先要澄清哈贝马斯(Habermas,Jürgen)的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广泛地流行于学术界之中。根据卡尔·毕勒的语言功能图式,即说者、世界和听者的关系,哈贝马斯将不同类型的意义理论总结为三种,即,“从格耐斯、本内特到希福的意向主义语义学认为,只有言语者在特定情境中所意图的内容才具有基础意义;从弗雷格、早期维特根斯坦到达米特的形式语义学则从命题的真值条件出发;晚期维特根斯坦所开创的意义使用理论则追溯到语言表述用于实践功能的常规互动语境。”[⑧]哈贝马斯的分类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划分意义理论的框架,我们可以在这个框架中为许多不同流派的意义理论找到自己的位置。哈贝马斯认为,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是一种意向主义(Intentionalism)语义学,它强调了语言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向的关系,正是基于此,胡塞尔才能提出“赋予意义的行为”这个概念。他认为,和格耐斯、希福等哲学家的理论一样,由于强调语言的意义只能通过回溯到有目的的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才能获得,胡塞尔的意向主义语义学使得语言丧失了独立于主体意识的独立性和独立结构。[⑨]但是,在我看来,哈贝马斯对胡塞尔意义理论的评价是片面的,他显然没有足够重视胡塞尔反对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的努力以及胡塞尔和鲍尔扎诺、弗雷格之间的相似之处,事实上,胡塞尔和鲍尔扎诺、弗雷格一起,较早地注意到语言相对于主体意识活动的独立性。围绕着这些问题,许多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的研究。据我所知,莫汉蒂(Mohanty,J.N.)1964年出版的《埃德蒙德·胡塞尔的意义理论》(EdmundHusserls’TheoryofMeaning)一书是最早的一部全面研究胡塞尔意义理论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莫汉蒂以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这两本著作分别代表了胡塞尔的本质语义学和构成语义学,他第一次以语言和意义问题为线索梳理了胡塞尔这两本著作的基本观点,并且给出了胡塞尔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很显然,这是一部在英美分析哲学刺激之下产生的著作,他力图将胡塞尔的著作带入分析哲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中,比如逻辑语法、索引词。他的这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