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将使学生1.了解教育技术学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2.了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3.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4.熟悉教育技术所涉及的媒体或资源的特点和功能;5.熟悉常用媒体或资源的制作过程和简单的制作技能;6.知道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用各种媒体或资源;7.能够对应用现代化媒体的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设计;8.对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认同感和强烈愿望。教学目标1、说明什么是视听教学方法。2、阐述“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3、解释“视听与教学传播过程的关系”模型的基本原理。4、说明什么是个别化教学。5、解释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6、解释程序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程序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7、说明什么是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8、阐述教育技术是如何由三个概念整合而成的。1.说明什么是视听教学方法。2.阐述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3.解释视听与教学传播过程的关系模型的基本原理。4.说明什么是个别化教学。5.解释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6.解释程序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程序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学习目标第一节概述“教育技术”这个术语最早何时出现,是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目前对教育技术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1.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久远的古代。2.国外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3.把美国教育领域内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不少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他们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按照这种观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该文总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主要是:(1)视听教学的发展(2)程序教学的发展(3)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视听教学运动带来的影响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程序教学运动带来的影响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系统化教学运动带来的影响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第二节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一、视听教学运动的发展1、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在教育领域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的反感情绪。克服学校教学中“言语主义”的弊病是几个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希望改革的一个方面。从下面几位学者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进行这种改革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做是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渊源。(1)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受到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深刻影响,认为一切事物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直观性原则。他认为,人总是通过观察实物本身,从事物的本源去获得知识,因此,应运用实物和图形来补充口语和书面教学。他为学校采用实物教学和视听手段进行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7世纪50年代,夸美纽斯写了第一套带插图的课本中的一本,即《直观的图画世界》。以他为代表的感性现实主义对17至18世纪课程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2)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试图根据心理学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特别强调研究儿童心理特点的重要性。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观,认为感官印象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因而观察应成为教学的基础。他认为教学中语言、文字必须和实际经验相配合,而实际经验则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领悟而获得的,学习应该由具体到抽象来进行。他提倡直观教学方法。19世纪下半叶,裴斯泰洛齐等人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影响西欧和美国的教育方法(3)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家)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在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他对传统学校中的形式主义教育不断地进行批判。他主张,教材的基本源泉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又能构成知识内容的东西。他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视听传播经验之塔视听教学视觉教学直观教学言语主义言语主义在视听教学领域,“言语主义”具有特定含义,它指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不很理解的言词进行教学,它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的一些抽象的规则和概念,而学生对这些规则和概念却无法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理解。“言语主义”忽视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学习的基础,只是片面强调词句符号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词句对他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些缺乏意义的符号。许多教育家都希望对学校教育中的“言语主义”进行改革。直观教学以唯物主义感觉论为指导的,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和电化教学设备等传递形象化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方式。视觉教学视觉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推行视觉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教学内容提供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后来发展为视听教学。经验之塔“经验之塔”是由美国视听教育专家E.戴尔提出的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它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途径,按照其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视听教学视听教学所指的不仅只是幻灯、电影、录音、无线电广播等现代媒体的应用,它还包括照片、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以及参观、旅行、展览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凡是传授观察经验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视听教学。视听传播视听传播是视听教学理念的发展,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二、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背景因素:(1)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工业技术现代化致使国家急需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且美国各级学校规模扩大,使得当时的学校规模和教育计划无法满足求学的需要。(2)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也是视觉教学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3)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被引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学送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三、视听教学的初期阶段(一)视觉教学视觉教育产生的背景主要有:(1)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于是人们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想法。(2)电影的发明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在1918年至1928年期间,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运动,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发端。电影的发明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10年,克莱恩在纽约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电影目录》。大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教学异常热心,他在1911年就已开始制作了一些供教室反映用的电影了。在1913年他曾预言道:“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在爱迪生预言后的10年里,他预期的变化没有出现。但他推崇教学电影的热情以及对电影的教学作用的宣传却鼓舞了许多视听材料制作商和教育工作者。人们深信电影能促进教学改革,同时能降低教学成本。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运用视觉教学的实例:美国有二十多所高校为教师开设了视觉教学课程,培养教师使用幻灯、电影、挂图等手段呈示教材、制作教材和操作各类设备的技能。由于学科建设的需要,一批重要的视觉教学材料教科书陆续出版,如1922年格拉迪斯等编著的《满足社区需求的电影》是第一本完整的视觉教学专著;相继成立了五个全国性的视觉教学专业团体。另外,约有十几个大城市的学校系统建立了视觉教育局。州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公立学校中出现了首批管理视觉教学活动的行政机构,对视觉教学开展了系统研究,首批研究报告发表。当时研究重点是师范教育中开展视觉教学情况,诸如所用设备的类型和数量、视觉资料的管理及使用、视觉教学的投资效益等。为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视觉教育》、《教育银幕》、《视觉评论》等5种视觉教学专业刊物相继问世。(二)视听教学•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原有的视觉教学概念已不能涵盖已扩展的视听设备介入的现实,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如霍本等编著《课程视觉化》系统地论述了视觉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各类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四、“二战”及战后十年的视听教育实例分析战争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其战争培训视觉教具部生产工业培训电影457部。政府为军队购买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利用电影培训技术人员获得很大成功,在短短6个月中,把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训练成为陆、海、空各兵种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为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战争期间,军队训练中除了大量使用电影外,还采用了许多其他视听媒体,例如,军训中初显成效的投影器,主要用于识别航空器的教学的幻灯,用于外语教学的录音,用于飞行训练中发展视听教学取得巨大的投资效益。据报道,1945年德国投降后,德军总参谋长谈及战争失败原因时说:我们精确计算了一切因素,只是没有算到美国训练军备的速度,我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低估了他们迅速掌握电影教育的速度。在这一时期,人们也感到视觉教育这一名称已不能准确反映这方面实践活动,而提出了视听教育的概念。应当指出,视听教育所指的不仅只是幻灯、电影、录音、无线电广播等现代媒体的应用,它还包括照片、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以及参观、旅行、展览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凡是传授观察经验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视听教育。在此期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1947年)。1946年戴尔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及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以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他依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对教学媒体作了系统的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这个理论成为视听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五、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实例分析: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美国震动很大,促使美国掀起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即美国教育反省期)。在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中,要对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并要对教学方法作相应的改革。在课程改革运动中,强调应用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提出学生的理想学习程序应始于直接经验,逐渐向图象经验和抽象经验展开。因此需要大量使用媒体来达到教学目标。视听教学的发展随着媒体及各种理论的冲击便转向视听传播学的形成。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主要由于以下三种情况:(1)教学电视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2)在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媒体组合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3)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起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美国教育学会视听教学部在1961年成立了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探讨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视听教学的理论问题。这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的发展,是视听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由重点研究视听信息的显示转向视听信息的传播设计。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