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知识目标①解释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相关实验和生长素的作用。②说出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概述生长素的分布。③概述植物激素的概念。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评价和改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都列举了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及应用,但是《课程标准》把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做了独立的要求,这是因为,生长素的发现很好地体现了生物探究的思路。《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因此,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实际教学中已后移至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究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重点,涉及一系列经典的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去推理、归纳和发现。“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有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观察总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在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因此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知识基础上,高二的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通过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认同科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导入新课:与高等动物相比,植物的形态结构要简单的多。它们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血液循环。那么,植物体能不能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过渡:我们看窗台上植物【PPT展示】,他们生长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因素引发了植物向窗外生长?为什么要向窗外生长?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过渡:单侧光是向光生长的外界因素,它是如何是植物向光生长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科学研究讲究实证,向光性研究常用是的实验材料是胚芽鞘,我们来认识一下胚芽鞘。介绍实验材料【PPT展示】胚芽鞘图片胚芽鞘: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胚芽外面透明的锥形套状物,是胚体的第一片叶,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穿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实物展示】玉米胚芽鞘(认识结构)在1880年的时候,达尔文父子研究向光性用的是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PPT展示】金丝雀虉草(一种和本科植物,结构简单,便于研究,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周期短)一.生长素的发现(一)重温达尔文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方法)过渡:我们看这幅图---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图片提出问题:胚芽鞘向光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哪里?【PPT展示】(通过真实实验图片观察得出结论--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部)提出问题:胚芽鞘向光生长与尖端是否有关?(激发学生探究)该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呢?(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期结果:过渡:我们来看一下真是的实验结果【PPT展示】展示真实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胚芽鞘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提出问题:既然胚芽鞘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弯曲发生在尖端下部,那么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其下部呢?(激发学生探究)该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呢?(重点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应该三组尖端见光(下部遮光),下部见光(尖端遮光),对照组。预期结果:【PPT展示】展示真实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感光部位在尖端。过渡:同学们,我有些疑惑,尖端感受光的刺激,而弯曲发生在尖端下部,这是怎么回事啊?提出问题:尖端和下部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注意学生的想法怎么处理)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达尔文当年做这个实验时,提出了一个猜想:有某种化学物质从尖端传递到了下面。提出问题:如何来证实你的推测呢?(学生分析、设计实验)(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过渡: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波森—詹森)是如何进行实验的。(二)波森和詹森的实验(评价实验方案)【PPT展示】教材p3图1-3波森和詹森的实验波森和詹森巧妙得运用到了明胶和云母片(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而不能透过云母)尖端产生的物质能够透过明胶,而不能透过云母。从而验证的达尔文的推想---有某种化学物质从尖端传递到了下面,使尖端下部发生弯曲生长,同时也得到了该物质发挥作用的部位在尖端。思考题: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严密?该如何改进?(学生:缺少对照组,排除无关变量明胶、云母对实验的影响)提出问题:这种物质是如何使尖端下部弯曲生长的呢?过渡:如果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来影响下部生长,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可以转移到一种载体里面,从而使该载体具有与尖端同样的效力。(三)温特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PPT展示】教材p4图1-4温特的实验学生实验结果分析:1.琼脂块放在切面正上方,则去尖端的幼苗直立生长。2.琼脂块放在切面的一侧,则幼苗弯曲生长,弯向放琼脂块的对侧。3.对照组,均不生长、不弯曲。(排除琼脂块的影响)实验结论:1.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能促进生长,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2.弯曲生长是这种化学物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过渡: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思考题:那么植物向光性,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温特实验条件---暗)(学生:一定是单侧光造成尖端所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分布的。)总结向光性的原因【PPT展示】胚芽鞘图片(感光部位、弯曲部位)学生总结向光性原因: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的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生长。【PPT展示】教材p3图1-2,背光细胞生长较快1931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了含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他就是吲哚乙酸。【PPT展示】总结生长素发现历程总结:科学家就是这样不断的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经历了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终于解释了向光性,才发现第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过渡:通过前面分析,我们来总结生长素的长生、分布、运输。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如胚芽鞘的尖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注:成熟的叶片和根尖虽然也产生生长素,但是数量很少。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思考题1:生长素只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吗?能由下部向上端运输吗?【PPT展示】实验结果示意图,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生长素只能由尖端向下运输。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思考题2:为什么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学生:1.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横向运输。2.生长素见光分解导致的,相关实验可否定)【PPT展示】实验结果示意图,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向光侧到背光侧运输导致的。思考题3: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尖端,尖端感光部位)总结: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横向运输:单侧光照射,由向光侧到背光侧。3.分布部位:各器官中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过渡:生长素是被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根据生长素的特点,我们来总结一下植物激素概念。三、植物激素的概念人们把这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强调植物激素的三个特点。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大家已基本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设计中也深刻体会到了设计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重要性。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量规学生学习评价设计:评价量规内容评价要求优良需努力态度方面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能力方面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伐,条理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过程清楚,做事有计但条理性差些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自身教学评价:内容评价要求优良需努力设计的问题是否确切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部分学生主动发言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未积极思考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明确,学生能清晰地理解教师的问题指向明确,大部分学生能清晰地理解教师的问题指向明确,个别学生能清晰地理解教师的语言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严谨能够吸引少部分学生的兴趣,严谨能够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或不够严谨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生长素的发现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较好材料,本设计重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实验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如:提出“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哪里?”这个问题后,学生们相互讨论,分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学生说“可以把胚芽鞘尖端包上”,这时顺势引出锡箔纸不透光这一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不完善时要补充,有的少单侧光条件,有的缺少对照组。)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完成实验设计,并进行预期实验结果。多媒体展示真实的实验结果,学生觉得很惊讶,继而将自己的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得出结论,真正体验实验探究得到科学结论带来的成功感。教学反思根据教学实践,又一次反思了此教学的各个环节,总的感觉是设计思路比较符合新课改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有待解决,现谈以下几方面:1.设计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高中生物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所以,本节课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核心,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科学家探索、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体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2.个别环节需要调整教学设计中“提出问题:生长素只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吗?能由下部向上端运输吗?”“思考题2:为什么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思考题3: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还是尖端下部?”这两部分内容应该后移至生长素的运输这里,这样在分析温特实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