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复习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编复习纲要总绪论简答一、了解自觉的中国文学史主要著作1、初创期:20世纪初①林传甲,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史》为滥觞之作。1904讲义,1910武林谋新室出版。②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1918、12,上海中华书局;③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1928、6,上海新月书店;④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12,北平朴社。①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②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中最早、最有影响。2、成熟期:解放后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41——1949,中华书局。②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③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1963,人民文学出版社。3、创新期:20世纪末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1996复旦大学出版社袁行霈,1999、8,高等教育出版社郭预衡,2000首都师大出版社五卷本二、如何理解文学的文学本位与文化学视角的关系1、研究对象: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始终是文学研究的核心。文学是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以唤起接受者的美感的。绝不能用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等代替文学。如红学,曹学,探轶学……2、2、主体:文学史的主线是文学作品的嬗变;与作品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外围的;作者也不是核心,文学史不是作家评传史。3、3、一体二翼:一翼: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与文学密不可分,都不是文学史的内容。又一翼:文学载体和传媒与文学也有直接影响,文学史只考虑其影响的结果,不考虑其本身。文化学视角是文学史的研究方法。1、史学思维: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而不是一味评价出承传流变的过程。2、文化学视角:借鉴相关学科的成果,但不是代替。如文物。3、客观性与主观性:客观性是文学史的追求和目的,但是很难,因为主观性无处不在:资料的记载,编者的思想,难逃主观色彩。所有的文学史但是当代史。4、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考,不可以生搬硬套,贴标签。5、借鉴文学史料学:是基础,都不是本身。三、如何把握文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观性是文学史的追求和目的,但是很难,因为主观性无处不在:资料的记载,编者的思想,难逃主观色彩。所有的文学史但是当代史。四、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划分结果上古、中古、近古,先秦、秦汉、魏晋到唐中叶、安史之乱到南宋、元到明代中叶、嘉靖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五、如何理解文学史“三古”的基本特征(一)上古:孕育期1、各种文体;2、哲学思想;3、文学观念;4、载体和创作主体(二)中古:发展期:1、文学自觉;2、语言向俗;3、诗词曲鼎盛;4、小说戏剧成熟;5、传媒发达;6、创作主体扩张(二)近古:转变期:1、文学走向市民化商品化;2、作家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解放意识逐渐强化;3、通俗文学成为文坛盟主六、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诗、文、词、小说、戏剧……②朝代的不平衡:一代有一代的文学③地域的不平衡:戏剧圈,山西作家……第一章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神话产生的时代:原始社会,人类幼年;人类童年的故事,现代人不能创作神话。2、本质:原始先民眼中的自然和社会;3、不自觉的幻想;述说神话者对述说的内容信坚信不疑。4、故事性。5、传说不是神话。2、仙话:仙话讲述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而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简答:一、神话的功能(一)解释功能:神话可以艺术地解释自然现象,解释人和自然的起源,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种解释隐藏着远古时期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也可以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消除人们的畏惧心理。(二)教化功能:崇拜产生向往,从而规范一个人的行为,神话就成为联系个人与集体的强力的精神纽带。在原始社会里,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神话包含着氏族的礼仪和价值规范,形成仪式操作,这是一种不可挑战的约束力量,维护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保持有序的生活。(三)向心功能:神话可以增强团体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个人的信仰,可以指导一个人,一群人的信仰,可以凝聚一个团体。陈寅恪曾说,想要征服一个民族,必先毁灭他的历史。要想征服一个民族,必先毁灭他的神话。焚书坑儒不能让人民愚忠,收天下之兵不能让天下太平,屠城不能让一个民族屈服,但是神话的毁灭,就让一个民族丢掉了精神家园。二、中国神话的类型及其代表作。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商契卵生;姜嫄生后稷。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钻燧生火;炎帝尝百草。三、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首先,深重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恶劣的地理环境,逼迫先民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其次,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女娲、后羿是百姓的保护神,龙、凤“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象征了祥瑞和安慰。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这也是厚生意识。如羲和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敬授人时”;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再次,强烈的反抗精神。精卫精卫填海是对自然的征服;刑天舞干戚是对天帝反抗,象征了追求真理、反抗压迫、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第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原始先民心智低下,思维主体和客体不能明确区分,以为万物与人一样,拥有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强加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例如:开天辟地;商契卵生等。第二、具体、形象的思维: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物象。比如东方被表现为春神勾芒、春天、青色、木等,而北方则与冬神颛顼、冬天、黑夜、黑色、水等不能分开。第三、情感体验: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就是外物本身神话的象征性、隐喻性符号系统,寓意相当复杂、丰厚,如龙这个意象,它不但是部落的符号,同时还包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固有的属性。物物之间、物人之间就成为情感的交往。龙凤与祥和的因果就是情感体验的推测。五、上古神话的演化情况(一)神话历史化: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1、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2、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对神话进行曲解。改造的结果是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比如《左传·昭公十七年》:有关鸟的神话消失了,被曲解为一系列的官名。又如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二)(二)神话的仙化。仙话中有的神话人物被解释为神仙。如窃药奔月的嫦娥、操不死之药的西王母,成为仙话中的重要人物。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三)神话成为文学的素材: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洛神赋》。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如唐代李朝威《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如《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六、《山海经》的神话价值1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是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2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3具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山海经》的山神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人和动物合体,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记录了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4《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是片断的,但轮廓清晰,可以缀合成相当完整的故事,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章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公元前6世纪编定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儒尊其为经,故称《诗经》。2变风变雅:变风、变雅是指《诗经》的怨刺诗,其中大雅是上层贵族——知情微讽;小雅是下层小官——清醒深刻;国风是平民百姓——痛苦呐喊。《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政异,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也。”故称。3今文经学:鲁、齐、韩三家;在西汉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因为用汉代刚刚通行的隶体书写,所以称为今文经学。4古文经学:“毛诗”晚出,东汉时大兴,流传至今。因为用汉代以前通行的篆体书写,所以称为古文经学。简答:一、简述《诗经》的编定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现已无从详知。周王朝的乐官在编集和成书中起了重要作用。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这便是《诗经》。1、“献诗说”是可靠的。所献诗中定有采来的。2、“采诗说”无实证,但是可能有。3、孔子“删诗说”不可靠。孔子前已有“诗三百”之说,孔子只是正乐。二、简述《诗经》的体制(分类)《诗经》根据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1、风:160篇:十五国风,诸侯国的民歌。2、雅105篇:“雅者,正也”《毛诗序》;西周王畿的音乐。3、颂40篇:“颂者,宗庙之乐歌。”三、简述《诗经》在汉代的传播鲁人申培的鲁诗;今文齐人辕固的齐诗;今文燕人韩婴的韩诗;今文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古文今文:鲁、齐、韩三家;在西汉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古文:“毛诗”晚出,东汉时大兴,流传至今。四、简述《诗经》的作用1、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化的重要工具。2、成书后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诗言志,酬酢应对,出使专对,讽谏戏戒,评论抒情。3、“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孔子以“诗”教授弟子,以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述:一、试述《诗经》的内容第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歌功颂德之诗: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第二,农事诗——农业生产与农夫生活之诗:概述:《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重点:《七月》农事诗之最。第三、燕飨诗:1、宴飨是宗法政治的反映;《小雅·鹿鸣》2、宴飨是礼乐文化的体现;3、宴飨是社会繁荣的记载。第四,怨刺诗:《大雅》《民劳》《板》《荡》《桑柔》《瞻卯》等;《小雅》《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等;《国风》《魏风•伐檩》《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1、大雅:上层贵族——知情微讽2、小雅:下层小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