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农业生产模式和土地制度的形成演示文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2-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特点)2、手工业的发展(史实、特征)3、商业的发展(特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影响)考点定位考纲要求广东近三年高考1、均田制与庄园—土地兼并(10)2、均田制(12)3.重农抑商政策(13)4.均田制(14)5.小农经济(15)阶段特征:1、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2、明朝中期以前,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3、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一带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发展缓慢。知识链接春秋末期改革商鞅变法基本概念1、经济结构: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综合2、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可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3、精耕细作: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强调集约经营,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例如: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因素有:①刀耕火种②铁犁牛耕③翻车、筒车④都江堰A①②③B②③C④①③D①②③④农业起源原始农业:地域特色: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奴隶(夏商周):春秋战国:唐代: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南稻北粟一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十二生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石器时代金石并用(石器)为主铁制农具逐渐推广出现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水利工程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汉)西北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白渠、漕渠坎儿井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战国后期开始、西汉推广)生产关系的调整:奴隶社会—生产力落后个体农耕经济大规模简单协作形成时间春秋末期原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评价1、生产组织形式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个体农耕经济评价局限脆弱、劳苦;封闭性;阻碍社会进步政府政策扶持小农经济原因赋税的主要来源,是主要兵源,是封建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定基础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1.(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3.(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4.(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1.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高帝此举()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2.“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商代已经出现牛耕B.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C.春秋末期,可能出现马耕D.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3.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5.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由牛耕代替耒耜大约开始于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时期6.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7.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8.《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如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使用四齿钥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铁器开始使用B.注重精耕细作C.牛耕尚未推广D.仍旧刀耕火种10.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A.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11.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12.《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13.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14.《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15.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知识点2:生产关系的调整: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发展历程: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产生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各国的税制改革②实质:④瓦解原因:A、根本原因:B、直接原因①历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③特点:①君主私有土地②自耕农私有土地③(3)封建社会:A、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确立)形式土地兼并A)主要途径:①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导致自耕农破产,引起社会动荡。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土地兼并的危害:①战国:开始出现土地兼并②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③宋初:“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④明清: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兼并的概况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主要途径)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均田、限田土地私有制影响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封建制度确立②推动我国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发展③地主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农民贫困④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统治者被迫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时期发展完善B、土地国有制——均田制①实质: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②时间:③作用保证了赋税收入及兵源,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生产关系的调整:3、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4)作用: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含义:就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2)产生原因:(3)发展历程: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①战国时期:开始产生②汉代:租佃现象已比较普遍③东汉:形成田庄经济④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⑤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农业发展。①土地兼并--------主要原因②人多地少--------客观原因③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地位提高小结: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自耕农方式、田庄方式、租佃方式、雇佣方式C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2.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商鞅“重农抑商”B.北魏推行均田制C.北宋“不立田制”D.张居正“田赋征银”3.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一换家”。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市民阶层崛起C.城市化程度加深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4.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地租普遍上涨,与其直接相关的是()A.外国资本掠夺B.民族资本兴起C.人地矛盾突出D.城市化发展6.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