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自然地理学科研、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立志献身自然地理学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具有从事自然地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自担任专门生产、技术工作的能力。2、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3、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二、研究方向1、植物地理学2、自然资源管理3、空间异质性三、学习期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脱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四、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可以采取听课、自学、讨论、报告会及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考试以笔试为主,并可根据课程特点辅以口试、实际操作等方式。针对培养方案要求,结合每个研究生的特长和才能,采取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各研究方向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应注重同一研究方向学术群体的整体指导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课程教学和实践研究为主,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各级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组织学术研讨班和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2、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主干课程4门,即自然地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区域规划等4门。六、实践教育2实践教育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部分。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业务实践、技术服务、社会调查统计等,此项活动要纳入系的教学计划。系和导师应尽可能为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并创造条件。系和指导教师对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进行考核与评定,合格者计学分,未参加实践环节或考核不合格者不授予学位。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为必修环节,但不计入课程学习总学分。1.学术活动3学分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学分要求达到3学分。其中主讲专题报告,每场计1学分;参加学术报告会及各类讲座等,每场计0.1学分;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0.5学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系和导师应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具体要求祥见《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2.教学实践2学分教学实践的方式可以是给本(专)科生讲课(部分章节),辅导和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的工作量累计不少于120标准时。具体要求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暂行规定》。七、中期考核1、考核时间考核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2、考核内容(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方面的表现;(2)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的撰写情况,开题报告、科研进展或阶段成果;(3)健康状况。3、考核方式以学科或教学系为单位,由学科带头人、教学系主任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逐个考核。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必要时可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小组。4、考核结果与分流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根据考核的结果分别对研究生进行分流、奖励和淘汰。(一)考核为“优秀”的研究生如已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提前答辩、提前毕业,推荐就业;“优秀”的硕士生培养前途,本人自愿,可推荐参加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选拔;(二)考核结果为“合格”的研究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三)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研究生,给予书面警告通知,提出努力方向和具体改正要求。必要时由导师提出,所在系和学院同意,适当推迟毕业。(四)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研究生,要终止攻读硕士学位,发给肆业证书。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完成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综合训练。学位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科研调查)和论文撰写等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确定研究题目,搜集文献资料,参加专业生产实践,拟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及论文写作。论文开题的准备工作(含论文工作检查和3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1~1.5年内完成,并经硕士研究生所在教学系讨论审定。硕士研究生提出试验研究方案,经导师审阅同意后开展工作。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论文的选题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研究的结果具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总的要求:立论正确,概念清楚,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无误,图表清晰,文字简练,结论正确。硕士研究生对研究工作必须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求获得准确翔实的数据资料,并据此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提高,认真撰写论文。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以3万字左右为宜,论文摘要在1千字左右。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执行。鼓励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争取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5名以内)。九、课程简介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NaturalDialectics、TheoryandPracticeonScientificSocialism)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2、第一外国语(PrimacyForeignLanguage)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3、现代自然地理学(ModernPhysicalGeography)《现代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和学位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自然地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4、多元统计分析(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多元统计分析,简称多元统计,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多维随机变量的统计推断方法的总称。其主要内容除参数点估计理论、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单个随机变量的常用统计理论、方法的推广之外,还包括主分量分析、主坐标分析、判断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线形模型理论。5、自然资源学原理(NturalresourceSiencePrincipium)《自然资源学原理》是自然地理专业的学位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自然资源开发对人类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熟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决策理论方法;并了解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前沿领域。6、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实践(EcologyMethodsandPractice)该课程包含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生态系统、景观生态以及生态学最新领域的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的重点理论问题与研究方法,并且对生态学研究进展进行较系统地介绍。7、高级土壤学(Highpedology)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形成过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改良方法、土壤要求过程与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土壤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进行介绍。8、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该课程包括景观结构、功能与动态等内容,主要介绍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结构、功能与动态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方法,并提出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理论。9、自然地理学专题与交叉学科前沿(PhytogeographySubjectandInterdisciplinaryAvancingfront)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在植物地理学、自然资源管理及空间异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方法,并结合进展探讨自然地理学交叉学科发展动态,并介绍4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及其研究方法。10、植物地理学专题(PhytogeographySubject)该课程主要介绍植物地理学的基本内容、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等内容,尤其通过该课程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植物区系地理、植物分布与自然要素之间关系、植物生产力与地理要素之间关系及植物地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方法。11、3S技术应用(3STechnologyApplication)“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空间分析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广义的“3S”技术包括空间信息获取、传感器和信息探测、图形图像处理、空间定位、动态监测、信息管理与存储、预测评价与决策分析等。事实上“3S技术”为资源管理人员对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卫星遥感主要用来定期提供(或生成)详尽的自然资源分类图,运用GPS可从空间获取地面调查样地的位置信息,并可把这些调查结果直接以数字方式编辑或连接到相应的可列表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GIS把遥感监测图件、调查样地空间位置信息和可列表的资源调查数据(主要指属性)全部融合在一起。这种复杂的GIS数据库除可提供复杂的背景数据、资源多样性的真实描述和多层的数据结构外,还具有对生态系统实施无缝分析以及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增强的能力。“3S”技术(即RS、GIS、GPS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将会在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本课程针对已有一定“3S”技术知识的研究生开设的,主要介绍“3S”技术应用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常见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方法、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等。12、全球变化生态学(GlobalChangeEcology)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全球变化的有关基本理论和热点问题、环境变迁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环境变迁的机理和动力、环境变迁研究的途径等,尤其要掌握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规律、历史和人文因素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演变轨迹。培养学生研究全球变化的能力与方法。13、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了解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增长、绿地生态系统、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等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把握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掌握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前沿与研究动态。14、区域分析与规划研究(RegionalAnalysisandPlanningStudies)该课程主要介绍城市规划、城乡规划、村镇规划等规划过程中的主要规划内容与区域分析基本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区域规划与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掌握本课程的学科前沿与动态。5课程设置及学分分要求一览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主讲教师考核方式备注1-3学位课0000804自然辨证法NaturalDialectics2541人文学院笔试000080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nScientificSocialism1361人文学院笔试00008010000802第一外国语PrimacyForeignLanguage41801-2人文学院笔试0413801现代自然地理学ModernPhysicalGeography3602吴承祯、洪伟笔试0412806多元统计分析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3601何东进笔试0413802自然资源学原理NturalresourceSiencePrincipium3601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