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时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完成地质地貌学、气候水文学和土壤生物地理学课堂教学之后,组织的一次自然地理学各要素的综合实习。其目的是培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不仅具备野外识别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能力,而且能够将自然地理学野外采集数据与3S技术结合,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二、实习地点、路线和时间安排2.1实习地点东川巧家会泽曲靖石林抚仙湖2.2实习路线昆明→东川→巧家→会泽→曲靖→石林→抚仙湖→昆明昆明东川抚仙湖石林曲靖巧家会泽2.3时间安排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内容10月28日东川红土地乘车从昆明出发,中午到达东川,下午到东川红土地,住东川。一路观察路边植被、土壤、岩石、深切峡谷以及地形起伏变化特征。10月29日小江、东川上午观察小江断裂带、泥石流扇,研究泥石流沉积物特征、干热河谷植被类型、野外鉴别泥石流沉积物类型以及测其产状,下午回东川,进行东川地区的人文地理考察。住东川。10月30日巧家、金沙江乘车从东川出发到巧家,中午过金沙江到四川从远处观察巧家滑坡体和巧家金沙江河流阶地,下午到金沙江变观察金沙江沉积物,比较金沙江沉积物与泥石流沉积物的不同之处。住巧家。10月31日会泽乘车出发到会泽,一路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和了解土壤的垂直剖面图,学会如何野外鉴别土壤类型和岩石。晚上到会泽,住会泽。11月1日会泽→曲靖上午在会泽参观了谭继尧故居和会泽会馆。中午乘车到曲靖。在曲靖,了解土壤的石漠化,观察了漏斗型地貌。住曲靖。11月2日石林、抚仙湖乘车从曲靖出发,一路上观察了喀斯特地貌类型和湖岸地形。下午乘车回昆明。三、实习内容3.1野外自然地理要素的鉴定、识别3.1.1三大岩类的野外鉴定,岩层的产状对比测量和地层接触关系的识别包括:玄武岩、火山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泥(页)岩、千枚岩等的野外肉眼鉴定。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测量,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以及断层接触的野外识别。3.1.2河流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堰塞湖沉积物、浅海相沉积物、泻湖相沉积物、风成堆积物的野外识别3.1.3大型走滑断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对照包括:东、西小江断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3.1.4梯状地貌面的野外观测和DEM图像,遥感图像识别包括:嵩明,东川红土地的夷平面和巧家金沙江谷地的河流阶地的野外观测和DEM图像,遥感图像的识别。3.1.5喀斯特地貌的野外识别包括:包括石牙,溶沟,漏斗等。3.1.6地质灾害遗迹的野外观测和遥感影像识别。包括:东川泥石流扇和巧家滑坡体的野外观测和遥感影像识别。3.1.7气象要素的观测包括:气温、湿度、云系、逆温现象等的野外观测。3.1.8植被类型的野外识别包括: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干热河谷稀树灌丛的野外识别。3.1.9土壤类型的野外识别包括:棕壤、黄棕壤、山原红壤、燥红壤、红色石灰土的野外识别和遥感图像解3.1.10土地利用类型的野外识别和遥感图像解译包括:林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等。3.2野外综合自然实习具体内容3.2.1植物学每一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区域,每一区域都有能反映它本身的物种。本次地理学实习主要是认识了一些物种,包括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各种特征。2011年10月28日早上出发后,从学校乘校车在上午11点左右达到东川区域。在东川区域,汽车行驶过程中,我们所在的海拔趁先升后降的顺序,在不同的海拔地区,观察到不同的植物。由此可见在东川区域内,在低海拔地区以桉树、剑麻、合欢树为主,而随着海拔的升高,这三种植物的数量越来越少,随之增加的是以针叶林为主的云南松和华山松。根据野外观察和老师的讲解,干热河谷的代表植物有合欢树、橄榄、紫茎泽兰、蒿草,根据植物叶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①偶数对生二回羽状复叶②奇数对生二回羽状复叶③对生圆形复叶④掌状复叶⑤奇数对生圆形复叶⑥互生羽状复叶⑦生裂带锯齿复叶⑧奇数对生圆形生裂复叶⑨互生圆形生裂复叶⑩戟形复叶3.2.2土壤学土壤不同于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土体中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它也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都是从母岩发育而来的,大致可分为原始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分为自然剖面和认为剖面。自然剖面指不是为了研究土壤而做出的剖面。土壤剖面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层:海拔(m)2420南坡北坡2130M:山地红壤,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2100M:以云南松为主1940M: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少量灌木,针叶林为主1900M:以桉树、柳树为主1830M:以羽状树叶的合欢树为主1650M:以合欢树、柏树、剑麻为主1470M:以桉树、剑麻为主1200M:以桉树、剑麻、合欢树为主2300M: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1520M:剑麻、合欢树开始减少1270M:以剑麻、桉树为主,并出现红薯•O层——凋落物层:指以分解的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A层——腐殖质层:形成于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土层中主要由腐殖质构成。•E层——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B层——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层次。•C层——母质层。•R层——母岩层。云南土壤发生和分布与周围地区土壤间既相似又对应,但是云南从甫到北,水平方向海拔相差达。3000米以上,使得云南的土壤分布,既有水平带又兼有垂直带的性质,形成一种纬度地带与垂直地带相结合的水平地带,可以称之为“山原型水平地带”,它和我国东部的“平原型水平地带”在发生上不同,和青藏高原的“高原型水平地带”在发生上有联系,但环境特点和土壤类型又有较大差异。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一般红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了铁化合物及铝化合物。红壤铁化合物常包括褐铁矿与赤铁矿等,红壤含赤铁矿特别多。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因此红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红壤是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壤,属中度脱硅富铝化的铁铝土。红壤通常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酸性,盐基饱和度低。砖红壤: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以土壤颜色类似烧的红砖而得名。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但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呈暗红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砖红壤可分为黄色砖红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三个亚类。土壤之间变化的与形成土壤的母质岩,土壤形成的时间,当地的气候、地形、动物有关。而云南地区的红壤,当风化作用弱,而且气候条件比较冷的时候由腐殖质形成黑色的土壤,然后在元素迁移过程中,较为活泼的钠离子、卤元素迁移,土壤中剩下钙离子、硅离子、铝离子的灰色土壤;然后碳酸盐流失,土壤中剩下的硅离子、铁离子、铝离子的深色土壤;最后硅酸盐流失,土壤中剩下铝离子和+3价铁离子,形成红壤。在我们实习的六天所经过的所有地区都在云南的东部地区,因而观察到的从而土壤从低到高依次呈现的有:砖红壤(海拔低于6O0M);砖红壤性红壤(600~l000m)或褐色土,褐红壤;红壤和黄壤(海拔1000--2100m);棕壤(海拔2100~3400m);灰棕壤(海拔3400~4200m);灰化土(海拔4200~4300m)。在实习期间,我们还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到不同的阶地类型将产生的不同的土壤类型:在侵蚀阶地中,将发育为成熟的红壤;在基座阶地中,将发育成成熟的红壤;在堆积阶地中,将发育成初期的红壤。3.2.3地形地貌学实习第一天,来到东川红土地,在这里,在此老师讲解了,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分布状况。(1)所谓夷平面是指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横切所有不同时代地层与构造的平坦地形面,它是地貌侵蚀发育旋回达到或接近老年期时形成的地貌,相当于1000M2000M3000M4000M5000M6000M海拔高度亚热带南部热带棕壤或暗棕壤黄棕壤红壤或黄红壤砖红壤或红壤褐红壤红褐壤黄棕壤红壤或黄红壤砖红壤或红壤褐色砖红壤黄红壤或黄棕壤砖红壤或红壤砖红壤黄色砖红壤南Davis理论的准平原。夷平面可以是目前仍保留完整的上述老年期地貌,也可以是上述各种老年期地貌被破坏后的残余,可见夷平面是有其特定涵义的。一般说来,残余夷平面只能保存在侵蚀微弱的各大水系分水岭地带的一个与现代水系无关的古水系中。由此可见,夷平面是一种古的地形面。夷平面均是十分接近侵蚀基准面的老年期地貌。因此夷平面形成时的高度决定于形成环境的局部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与高度。以海平面为侵蚀基准面的夷平面理应很低;以内陆湖盆为侵蚀基准的夷平面高度视湖盆海拔而定。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夷平面定年和形成时的高度分析,研究残余夷平面分布地区的地面抬升和地表高度变化。(2)剥蚀面是经过长期剥蚀作用,原有的地表沉积消失殆尽、原有的构造起伏被削平而形成的广阔而又近于水平的地面。剥蚀作用所形成的起伏和缓的地面。较小范围的、由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规模较小、局部基岩裸露的近似平整的地面。如流水剥蚀面、波浪剥蚀面、风化剥蚀面、溶蚀作用形成的剥蚀面等。经抬升后,往往成为山地的平缓峰顶或山坡阶梯状地貌。对研究新构造运动和地形发育历史有重要意义。(3)河流阶地是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阶地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粉砂、粘土,具二元结构。河流阶地是在相对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在实习的第二天,在蒋家沟,观察到了东川泥石流地貌。在这里,可以观察到此处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这里的泥石流的地貌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将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可以使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在这个地区,堆积区可以发现大量的不规则、大小混杂、磨圆度差的岩石堆积,及为混杂堆积,这里的岩石还具有一定的丝绸光泽的黑色岩石。而且在这个地区,还发现了不少古泥石流残留下的痕迹,表明在人类活动前,这个地区已经有泥石流的发生。在这里我们还看到小江断裂带:小江断裂是高原隆升及夷平面解题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断裂。前人的工作表明,小江断裂在高原隆升活动的早期,活动性质以挤压为主,这与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地形的三维视图所揭示的眼小江断裂带存在南北向的隆起特征是一致的。之后小江断裂的活动性质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特征。由此看来,研究区在高原抬升过程中,不利于夷平面以块断或阶梯状的变形。在小江处,经过岁月的流逝,泥石流的恐惧渐渐消减,植物的旺盛,取代了当时的灾害。小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区域最高海拔: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