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第三节国际金融危机第四节国际债务问题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国际收支的资本帐户表现出来资本流出:本国在外国资本增加或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减少资本流入: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或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一)长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它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三种类型1、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另一国的工商企业,或在那里新建生产经营实体的行为。直接投资主要有四种类型:•A、创办独资公司•B、收购当地企业•C、举办合资经营企业或合作经营企业•D、国外分公司2、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又称为间接投资,指通过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中长期债券或者在国际股票市场上购买外国公司股票来实现的投资。国际证券投资者可以是国际金融机构、政府、企业或个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出售债券和股票,意味着资本流入,称为筹资,在证券市场上买进债券和股票,意味着资本流出,称为投资。3、国际贷款国际贷款是指1年以上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国际银行贷款,其体现出国际间的借贷关系,从债务人角度看是资本的流入,从债权人角度看是资本的流出。(二)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货币资本流动。主要是通过各种信用工具—票据来进行的。信用工具主要指政府短期债券、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银行票据、商业票据以及银行活期存款凭证等。短期资本流动按其流动目的可分为三种:1、资金调拨流动。①贸易资金流动;②银行资金流动。2、保值性流动。3、投机性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各国间货币力量的对比。②各国相对的利率水平,三、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结构发生改变从资本流动的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国际银行贷款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比重降低,而银团贷款在国际银行贷款中的比重上升。2、20世纪90年代直接投资始终处于上升趋势,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比例稳中有降。3、国际证券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首选方式。(二)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官方资本减少,私人资本增加(三)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四)国家风险因素四、国际资本流动的起因(一)资本的供求因素国际资本近年来迅速增长,主要由于下述原因造成:①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国内投资场所日益萎缩,投资收益下降,出现大量过剩资本。②有些发达国家财政赤字难以消除,增加货币发行量,加剧了国际资本膨胀。③浮动汇率制为投机活动提供方便条件,从而使国际游资数量增加。(二)利率因素和汇率因素(三)经济政策性因素(四)国家风险因素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完全竞争资本流动理论完全竞争理论又被称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也被称为麦克杜格尔模型。FKGDHQ’QCER’RBRRAMPKBMPKAA国资本边际生产力B国资本边际生产力图6.1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二、不完全竞争资本流动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二)内部化理论•(三)国际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四)国际生产综合理论•(五)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论三、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二)证券组合理论三、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此理论认为国际证券投资的起因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利率差异。在国际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如果两国的利率存在差别,两国的能够带来同等收益的有价证券的价值也会产生差别,即高利率国家有价证券的价格低,低利率国家有价证券价格高,这样低利率国家就会向高利率国家投资购买有价证券,直至两国市场利率相等。(二)证券组合理论证券组合理论认为证券投资的全部风险或总风险是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之和,当投资组合中证券达到一定数目后,非系统风险可以基本消除,而只剩下系统风险。图7-3说明了投资组合中风险与证券数目的关系δP全部风险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图7.3风险与证券数目关系证券数目第三节国际金融危机一、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概念界定广义上讲,金融危机包括了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和银行危机。但严格地说,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还存在着较大的区别。1、货币危机: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更多地是指市场参与者通过外汇市场的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和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2、金融危机:不仅仅表现为汇率波动,还包括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等•货币危机按照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由政府扩张性政策导致经济基础恶化,从而引发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第二种是在经济基础比较健康时,主要由心理预期作用而带来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引起的货币危机。•第三种是蔓延型货币危机。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极易传播到其他国家,这种因其他国家爆发的货币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货币危机被称为“蔓延型货币危机”(ContagionCurrencyCrisis)。•二、货币危机的危害•货币危机无论对危机发生国还是对整个世界经济都会施加重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货币危机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货币危机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例如,为了抵御货币危机引起的资金外流,政府会采取提高利率的措施,而且其对外汇市场的管制可能会维持很长时间,这将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危机期间大量资金会在国内外频繁流动,从而扰乱该国的金融市场。此外,货币危机期间的不稳定局势会对公众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大干扰,一国的经济秩序也往往陷入混乱状态。•第二、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发生变化。首先,货币危机容易诱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于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其次。外国资金往往在货币危机发生后大举撤出该国,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再次,货币危机导致以本币衡量的对外债务大量增加。最后货币危机发生后被迫采取的浮动汇率制度,往往因为政府无力有效管理而波动过大,给正常的生产、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第三、从货币危机发生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被迫采取的补救性措施的影响看,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往往是最普遍的。但若货币危机并不是由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因素导致时,这一措施很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外,为获得外国的资金援助,一国政府将被迫实施这些援助所附加的种种条件,例如开放本国商品金融市场等,给本国的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风险。三、货币危机的实例•第一阶段:泰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危机。•第二阶段:韩元跌水引发第二轮风暴。•第三阶段:印尼危机成为亚洲货币危机第三波的导火线。三、货币危机的理论发展•货币危机理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克鲁格曼(P.Krugman)模型为主,被称为“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二个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以奥波斯特费尔德(Obstfield)的“预期自我实现型货币危机”(ExpectationsSelf-FulfillingCurrencyCrisis)为代表,被称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三个阶段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但是,虽然自那时起涌现了数以千计的文献和众多不同的观点,至今还没有一种被公认为“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出于方便起见,我们将这些论点统称为“货币危机新论”。主要观点:1、道德风险论2、基本因素论3、金融恐慌论第四节国际债务问题一、国际债务的衡量指标l、偿债率。即—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这是衡量一国还款能力的主要参数。用如下公式表示:外债清偿比率,国际惯例以20%为安全线。%100入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当年应付债务利息当年应偿还债务本金偿债率2、负债率。即一国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率,这是衡量一国负债能力和风险的主要参考数据,公式如下:%100入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当年年末外债余额负债率国际上公认的负债率参考数值为100%,即超过100%为债务负担过重。3、根据本国外汇总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对外债余额的年增长速度进行控制。外债余额年增长速度≤外汇总收入年增长速度4、根据本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对国家外债总余额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外债饱和后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5、当外债饱和后,对年度偿还外债本息的增长速度,必须控年出口商品、劳务收汇额的年增长速度以内。年偿还外债本息增长速度≤年出口商品劳务外汇额增长速度二、国际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导致发展中国家严重债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并涉及到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金融关系,而这些问领又常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分析债务形成及恶化的原因,应从两方面来看。(一)环境看80年代导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主要因素1、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和新科技革命直接影响发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2、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金融市场实际利率上升,使发展中国家债务利息支付困难。3、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障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4、80年代初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日益减少,不利于缓和债务危机。(二)从国内情况看80年代导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因素1、债务国的经济战略和利用外债政策不当。2、发展中国家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关系处理不当。3、债务国国内资本外逃严重。既是构成资金外逃的基础,又是使外汇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的根源。4、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本国的债务情况缺乏正确的信息,对外汇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利率、汇率的变动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使有些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前景作出错误的预测,从而采取一些不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5、由于债务国的债务结构不合理,使用不科学,投资项目管理不善,统计监督制度不健全,致使大量举借外债既未使投资率增加,也未提高创汇能力,债务问题依然难以解决。三、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途径及启示(一)国际债务管理和对策经过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1982--1985年)。这一时期国际社会主要强调债务的重新安排和债务国实行紧缩政策,债权国要求债务国压缩投资和进口,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偿还外债。在此基础上,债权国商业银行向债务国提供少量应急贷款,但由于当时世界经济处于低谷,债务国的出口难以有所作为,债务问题并未改观。第二阶段(1985--1989年)。这一阶段解决国际债务问题的对策是实施“贝克计划”其要点是,转变单靠债务国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将解决债务危机的重点放在提高债务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上。要求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但由于民间商业银行对此缺乏应有的积极性,致使此计划效果不佳。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其标志是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提出“布雷迪计划”。(二)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的产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从发展中国家内部来看,教训是深刻的,也给人们启示:1、发展中国家举外债应根据国情选择适度的借债规模2、发展中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外债结构。3、扶植和发展出口产业,提高偿还能力,稳定协调地发展国民经济。4、建立集中统一的外债管理机构,加强外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