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七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一、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换言之,现实主义文学。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再现性再现,是指对外在的客观现实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而且忠实于现实,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之中的。理想型文学的情感表现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而现实型文学的情感表现方式主要是融汇在客观再现中,融汇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之中,作家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这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福楼拜(二)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的发展变化,都要客观地如实地表现,使这种描写具有高度的真实感,散发出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之感。细节的真实对作品的真实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实型文学的真实,首先应该是细节的真实。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描绘了一幅幅真实、生动、具体可感的东北农村生活画面:孤独的小女孩没有一起玩耍的伙伴,只有整天和祖父呆在园子里,看着黄瓜发芽、开花,象灯泡一样亮了,又灭了。实在没什么可玩的,就用手指戳祖母糊窗户的纸。“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巴尔扎克又如《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住招待所那一幕:在付出5元钱之前,陈奂生是那么自卑、纯朴,他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里,感到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的,眼泪热辣辣的,盖着里外三层新的绸被子,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怕把地板弄脏,连沙发椅子也不敢坐,恐怕瘪下去就起不来。而在付出了5元钱之后,他心里的想法完全变了,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睡觉时间。现实型文学中的真实并不意味着不允许虚构,是在符合真实前提下的艺术虚构。其中的人物形象,是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塑造,成为读者眼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几乎全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情世态和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绝少有虚幻离奇的神仙妖怪和超尘脱俗的英雄豪杰。二、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的典型样式是浪漫主义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一)表现性表现,是指把内心的主观世界(如情感、理想、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现实型文学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而理想型文学则是超越现实,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的主观愿望。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叙事诗《阿诗玛》。席勒曾说他的创作就是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席勒乔治桑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理想型文学的理想境界是作家根据其主观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出来的,是对现实的升华,情感是动力。如人物,在理想型文学中往往都是闪烁着理想的灵光的人物,他们或暴烈英伟或超凡脱俗或姿色绝伦或豪迈强悍。作家往往赋予了这些理想人物以出类拔萃的超人力量。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琳达,《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狐狸鬼怪等等。又如理想型文学中的环境,也是主观诗意性的环境,不讲求环境的真实,而是有意安排特殊的虚幻的环境。注重民间文学,喜欢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编造离奇的情节,描绘奇人、奇事、奇境,虚构出一个理想的世界,用词也很华丽,带有诗的激情和音乐美。(二)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式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追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是一面集中的镜子,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雨果理想型文学为了实现塑造作家理想中的英雄形象,而现实中又难以提供其所需要的理想的表现对象,所以,理想性文学便大胆地发挥想象、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即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也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只要能充分表现主观理想,符合情感的要求,任何奇幻的事物都可以创造。为了表现作者理想的英雄人物,理想型文学往往为他们构造出奇幻的情节,让人物在特殊的环境中展示超凡的智慧和本领。如《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历险,充分表现出孙悟空的英雄气概。三、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象征的第一层含义:指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着重要而密切的关系,甲事物就代表或暗示着乙事物。象征的第二层含义: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由此,象征是小事物与大事物的统一,是具体物象与抽象情思的统一,简言之,象征是以小见大,以具体表抽象,以有形表无形。美国学者劳·坡林:“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暗示性暗示性是象征型文学突出的特征。暗示不同于现实型文学的再现和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再现与表现都突出直接性,暗示则是偏于以间接的方式来曲折地表达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如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青鸟》。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象征”这一术语,但中国古代的“比”、“兴”相当于西方的“象征”。“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兴是借他物以婉转地暗示本意。这是象征的根本特征,即以物托意的间接暗示性。如《诗经》中,《硕鼠》象征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离骚》中以香草象征美人、君子,而以萧艾象征小人。又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二)朦胧性朦胧,是指象征型文学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其朦胧性的特点,主要是因其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所决定的。“最难理解的莫过于一部象征的作品。一个象征总是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他实际说出的东西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法国现代作家加缪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的普遍的哲理或主观情思,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上,常常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意象。作品中的变形、虚拟的假定性形象使审美意蕴具有了突出的不明确性,因此它也就具有超出个别现象的更宽泛的意义,可以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促使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一、文学体裁的涵义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具体样式,是读者认识和把握文学作品的依据。文学体裁使文学与非文学得以区分,又使各种文学作品呈现各自的特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载体和存在方式。一方面,体裁具有相对稳定性,正是这种稳定性,构成了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它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二、文学体裁的分类(一)诗歌1.诗歌的涵义概括起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诗是文学、艺术的通称,如西方的诗学,就不仅指诗歌理论,而是包含有美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理论体系。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原名《论诗的艺术》,主要是讨论悲剧和史诗问题。别林斯基说“诗是艺术的整体”,也是就广义而言的。狭义的诗歌是指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诗歌分为不同的类别。按内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形式,可分为歌谣、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等;按时代特征可分为建安体、永明体等。在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名目繁多的诗体,比如风谣、骚赋、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自由诗、十四行诗等。2.诗歌的特征(1)高度的概括性诗的概括性主要指诗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同时又做到了简约凝炼,以少胜多,富有精炼之美。清人李渔《闲情偶寄》:“意期唯多,字期唯少”。李渔塑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一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表现概括性,诗歌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对生活事件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只能选择一些最具生发性的感觉、情绪、典型的细节或情节加以表现,所以古人讲究“炼意”和“炼句”,“炼”就是为了达到言简意深。如白居易《长恨歌》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木兰辞》写花木兰,白居易写琵琶女,都是运用概括性的手法,只选择一些典型的细节和情节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经历和遭遇。(2)强烈的抒情性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说明了文因情生,情以物感的道理。刘勰《文心雕龙》的“情采”和“明诗”中都论及诗歌的抒情性。他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诗人什篇,为情感造文。”白居易对诗的抒情性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在《与元九书》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鲁迅先生:“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热情的”。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歌具有抒情性,还可以从诗人的创作动机上找到原因。诗人总是被现实中的事物深深打动,引起心灵的震颤才写出诗来的。古罗马诗人朱文纳尔:“愤怒出诗人”。钱钟书先生曾指出:“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艾青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说:“写诗要在情绪饱满的时候,才能动手,无论是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种或那种情绪浸透了你的心胸的时候。”艾青从诗人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气质上考察,诗人大多属多血质和兴奋型、浪漫型性格,大多敢爱敢恨,敢哭敢笑,从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大胆热烈地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精神面貌上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朝气和蓬勃的青春气息,所以又有人说诗歌是“年轻人的文学”。(3)丰富的想象性诗歌创作过程中,激情鼓舞着想象,丰富的想象又燃烧着强烈的激情,两者相互推荡,促使创作主体灵感爆发,创作出佳作。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诗中富丽的想象、倾泄的情感和急湍的旋律,着意渲染出一种大痛苦、大欢乐的景象,揭示出彻底的创造与新生的时代精神。《女神》中的许多诗篇想象大胆奇特,如《地球,我的母亲》,“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雨雪是你血液的飞腾。”在《天狗》中,作者想象要把日月吞掉,甚至把整个宇宙都一口吞掉。《女神》中的自我“如烈火一样的燃烧”,“如大海一样的狂叫”,“如电气一样的飞跑”,诗人炽热的激情,激发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宇宙天地间自由翱翔。诗歌的篇幅限制,也必然使诗歌在采取概括性的同时,还常常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舒婷的《回乡》:记忆如不堪重负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独特的音乐性诗与音乐的关系,即诗与歌的关系。古人论及诗、歌、舞的产生时,常持“三位一体”说,今人也还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