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兽医传染学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6、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1)、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2)、前驱期(3)明显(发病)期(4)、转归期一类疫病包括口蹄疫、猪瘟、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等二类疫病包括伪狂犬病、狂犬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链球菌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鸭瘟、小鹅瘟、兔病毒性出血症等。三类疫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猪传染性胃肠炎、鸡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鼻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和犬瘟热等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6、最急性、急性、亚急性能够和慢性感染7、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慢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第二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动物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3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这3个条件常统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一)、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1、患病动物2、病原携带者(二)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2)间接接触传播经活的媒介者传播:活的媒介者主要包括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2、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传播途径包括:胎盘传播、经卵传播和产道传播。(四)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笑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但疫点和疫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3、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3)饲养管理因素第三节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一、基本概念1、发病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临床症状的动物数占发病动物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2、死亡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3、病死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中发病动物数的百分比。二、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1、疾病流行情况2、疫情来源的调查3、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4、当地状况第四节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一、临床综合诊断1、流行病学诊断2、临床诊断3、病理解剖学诊断二、实验室诊断1、病理组织学诊断2、微生物学诊断(1)、病料的采集(2)、病料涂片、镜检(3)、分离培养和鉴定(4)、动物接种试验3、免疫学诊断(1)、血清学试验(2)变态反应4、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又称基因诊断,主要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和DNA芯片技术。第五节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疫措施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1、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二)、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必须采取包括“养、防、检、治”4个方面的综合性措施。综合性防疫措施可分为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两个方面。三、检疫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或病原体或抗体检查。检疫的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或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传播的日常性工作。四、隔离和封锁(一)、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往来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即为隔离。可将全部受检家畜分为病畜、可疑感染家畜和假定健康家畜等三类。(二)封锁根据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当确诊为口蹄疫、猪瘟、牛肺疫、禽流感等“一类”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家畜传染病时,兽医人员应立即报请当地政府机关,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执行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封锁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略)解除封锁疫区内(包括疫点)最后一头病畜扑杀或痊愈后,经过该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检测、观察未出现病家畜时,经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经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第六节动物传染病的免疫防控措施一、基本概念1、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的疫苗免疫接种,称为预防接种。3、紧急免疫紧急免疫是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家畜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二、免疫接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免疫接种的方法根据所用生物制剂的品种不同,可采用皮下、皮内、肌内注射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后经一定时间(数天至3周),可获得数月至一年以上的免疫力。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1、疫苗因素2、疫苗保存与运输3、免疫程序4、免疫接种方法5、动物因素第二单元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第一节口蹄疫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使其死亡率升高。1、病原病毒有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南非1、2、3型)及AsiaI(亚洲型)。2、流行病学以口蹄动物的易感性较高。但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的间接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人认为气源性传播在口蹄疫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感染门户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以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3、病理变化主要是心脏病变。似老虎身上的条纹,因此称为“虎斑心”。心脏松软似煮过的肉。4、防控在严格封锁的基础上,扑杀患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当疫点内最后一头患病动物被扑杀后,3个月内不出新病例时,报上级机关批准,经终末彻底大消毒后,可以解除封锁。第二节流行性感冒1、病原根据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强弱,将其分为高致病性毒株和低致病性毒株两大类,到目前为止,发现高致病力的禽流感毒株均为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本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细胞培养中生长,但以9—11日龄鸡胚的增殖作用为最好。2、临床症状2、病理变化禽高致病性禽流感表现为皮下、浆膜下、黏膜、肌肉及各内脏器官的广泛性出血。3、防控(1)、预防措施(2)扑杀措施在本病最长潜伏期内经严格检疫,确证无感染性病原存在后,方可解除封锁。第三节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中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省麻痹而死亡。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由蚊媒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人和马呈现脑炎症状,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和睾丸炎。猪主要是繁殖障碍,马表现脑炎。该病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是怀孕母猪发生繁殖障碍。防控1、消灭传播媒介和控制传播源2、免疫接种第六节大肠杆菌病一、猪的大肠杆菌病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仔猪黄痢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粪便为特征。2、仔猪白痢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2—4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灰白色、腥臭、糨糊状稀粪为特征。(3)猪水肿病猪水肿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断奶后仔猪的一种毒血症。其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头部和胃壁等处出现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等。本病发病率低,但致死率高。二、禽大肠杆菌病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眼炎、关节炎、脐炎、肉芽肿以及肺炎等,最常见的是急性败血性和卵黄性腹膜炎。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疫病混杂在一起。第七节巴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又名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煞星巴氏杆菌引起的多重动物的一直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急性者表现为败血症和炎性出血等变化,慢性者表现为皮下、关节及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一)、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属,为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革兰阴性短杆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1、猪巴氏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或猪出血性败血症,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1)最急性型临死前,呼吸高度困难,呈犬坐姿势,伸长头颈呼吸,有时发生喘鸣声,口鼻流出泡沫,可视粘膜发绀,腹侧、耳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最后窒息而死。死亡率100%。(2)急性型较常见,多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3)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主要表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2、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根据病程长短,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禽只,尤其是高产禽和营养状况良好的禽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2)急性型大多数病例为急性经过,主要表现呼吸困难,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黏液,冠髻发绀呈黑紫色。常有剧烈腹泻。肉髻水肿。3、兔巴氏杆菌病该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临床上可表现为败血症、鼻炎、肺炎、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脓肿、睾丸炎、脓肿等。第八节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不同菌株引起不同动物沙门氏菌病的总称。一、禽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禽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将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沙门氏菌病称为鸡白痢;鸡沙门氏菌引起的称禽伤寒;而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禽副伤寒。二、猪沙门氏菌病猪沙门氏菌又称仔猪副伤寒,是1——4月龄仔猪的常见传染病之一。1、临床症状潜伏期由两天至数周不等。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1)急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病初体温升高达41℃—42℃.后期有下痢和呼吸困难表现,耳根。胸前、腹下及后躯部皮肤呈紫红色。发病率低,致死率很高,病程2—4天。(2)慢性型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恶臭,呈淡黄色或黄绿色,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2、病理变化(1)急性病例胃肠黏膜可能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2)慢性病例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肠壁淋巴结肿胀隆起,以后逐渐坏死并形成溃疡,溃疡周围隆起,中央稍凹陷呈隐约可见的轮层状,表面被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以后许多小病灶逐渐扩大融合在一起,形成弥漫性坏死。第九节链球菌病链球菌病是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人畜共患病的总称。动物链球菌病中以猪、牛、羊、马、鸡较常见。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引起种种化脓创和败血症,也可表现为各种局限性感染。1、流行病学主要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多在每年的10月到翌年4月的冬春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7—10月份易出现大面积流行。2、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不同林冲的类型传染病的总称。常见的有败血性链球菌病和淋巴结肿胀两种类型。特征为:急性病例常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由C群链球菌引起的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危害大;慢性病例则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以E群链球菌引起的淋巴脓肿最为常见,流行最广。3、马腺疫马腺疫是马、驴、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颌下淋巴结呈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C群中的马链球菌马亚种。病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