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附件5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英文名Gypsymoth,属鳞翅目毒蛾科。国内主要分布于北纬20°-58°之间,主要省份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该昆虫取食栎、柞、杨、柳、桦、槭、榆、椴、鹅耳枥、黄檀、山毛榉、核桃、稠李、苹果、梨、杏、樱桃、山楂、柿、桑、樟子松、红松、落叶松、云杉等500余种植物。其中以栎、杨、柳、榆、苹果、山楂、桦受害最重。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一、发生特点舞毒蛾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舞毒蛾被分为亚洲型和欧洲型两种,欧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没有飞翔能力,而亚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则可以飞翔,有趋光性。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刚毛中间泡状扩大的毛)飘移,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皮缝内,黄昏后出来为害。低龄幼虫受惊扰后吐丝下垂,随风在林中扩散。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老龄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食叶量大,严重时可将整株树叶吃2光。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凹裂处、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雌雄异型,雄蛾善飞翔,白天常成群在林缘飞舞。卵多产于树枝干的阴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每雌产卵1-2块,每1卵块有300-600粒卵,最多达1000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见附图)。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0.2-0.3,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新砍伐的阔叶林以及植被稀少的松林中,通风透光的林缘地带危害最重,而在林层复杂、郁闭度较大的林区很少大量发生。气候干旱有利于舞毒蛾暴发,我国舞毒蛾猖獗周期为8年左右,即准备1年,增殖期2-3年,猖獗期2-3年,衰亡期3年。二、治理对策舞毒蛾的治理应从改善林分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要提高林分郁闭度,在林缘种植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核桃等舞毒蛾不喜食树种。二要加强监测预报,通过性诱、灯诱和人工调查等手段,准确掌握虫情,做到有的放矢。三要采用诱杀、病毒、天敌昆虫、仿生药剂等综合措施,实现控灾减灾。三、虫情监测(一)踏查。5-9月间,观查成虫、幼虫和卵块情况。卵块多集中在倒木下方、树干背风面、房屋的房檐、林间电线杆、桥或涵洞的洞壁上。幼虫一般先为害林缘和树冠下方,观察寄主树上有无吐丝下垂或危害的幼虫,也可利用舞毒蛾幼虫上下树习性,用麻袋片等在树干围环,随机围环调查30株树,可以掌握3发生情况(见附表1)。(二)标准地调查。在踏查的基础上,对发生面积大,危害较严重林地设立标准地(人工林每2000亩、天然次生林每5000亩设立1块),选定标准株进行详查,计算单株虫口密度(见附表2)。(三)诱虫灯监测。将诱虫灯(近紫外)20W-30W,置于选定监测点附近的开阔地,高度1.5-2.5米,灯间距200米以上。成虫羽化盛期前、后各15天开灯,每天记录诱虫量。(四)性诱剂监测。舞毒蛾性诱剂可采用桶状诱捕器、船型诱捕器(适合林区或机场、港口等环境)或粘胶板诱捕器(适合风沙小或较封闭环境),自6月中旬(成虫羽化前7-10天)开始悬挂,悬挂高度1.5-2.5米,诱捕器间距一般在200米以上。诱捕器应挂在不被遮挡、靠近寄主的直立支杆或树干上,避免人为干扰或损坏。每天的诱蛾高峰在10:30-14:30,应每天检查诱蛾情况并记录诱捕数量,20天更换1次诱芯。四、防治措施(一)灯光和诱捕器诱杀。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利用杀虫灯和性诱剂及配套诱捕器诱杀成虫,每公顷3-5套,降低下代虫口密度(设置方法同上)。(二)保护天敌。舞毒蛾天敌较丰富(目前发现寄生性36种,捕食性24种),有效保护天敌对抑制舞毒蛾发生效果明显。一要严禁使用广谱化学药剂;二要注意把握舞毒蛾发生周期,发4生高峰期后要避免大面积施药;三要保护和利用人工摘除卵块内大量的寄生蜂。(三)病毒防治。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环境和其他生物安全,舞毒蛾幼虫感病后外表柔软,易弯曲,身体破裂,流出乳白色或褐色的液体,病毒通过感病个体的粪便、唾液和病死虫体液污染叶片等昆虫食物感染其它健康舞毒蛾形成流行病,并通过雨水、风和鸟类等天敌使病毒在林间自然传播,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病毒要在3龄前使用,最好在2龄幼虫占85%时使用,用量为每亩250亿个多角体。用前要摇均,均匀喷到叶面上,注意药剂避光低温保存。与Bt混合使用可提高防效。(四)仿生药剂防治。灭幼脲类药剂对天敌相对安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由于该药显效和作用时间较长,可以尽量早施药。20%除虫脲4000-5000倍、25%灭幼脲Ⅲ号1500倍液喷雾。5附图舞毒蛾各种形态图1幼虫图2卵图3雄成虫图4雌成虫6附表1舞毒蛾监测结果记录表年月日月/日地点(包括经纬度)监测方式(人工、灯诱、性诱剂)虫态数量备注调查人:7附表2舞毒蛾标准地虫口密度调查记录表县林场(乡)林班(村)小班(屯)号标准地GPS年月日序号标准木号合计活虫数死虫数序号标准木号合计活虫数死虫数11421531641751861972082192210231124122513小计注:舞毒蛾虫态;调查方法;代表面积(亩)有虫株数;有虫株率(%);总虫数(条);平均虫口密度;最高密度;最低密度;死亡率(%);统计单位;发生程度;调查人。8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生产使用说明一、作用机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隶属于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是双链DNA病毒。该病毒由多角体和病毒粒子组成,病毒粒子外有囊膜和衣壳,粒子内是由螺旋状DNA组成的髓核,髓核与衣壳一起构成核衣壳。舞毒蛾NPV属于多粒包埋病毒,多角体(1.61-3.65微米)不规则;平均每个多角体内包埋21个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杆状(40-50×300-320毫微米)。舞毒蛾NPV病毒被害虫取食后,多角体病毒进入中肠,在肠消化液的作用下,释放出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吸附在肠壁细胞上,然后将遗传物质核酸注入到细胞内实现了对舞毒蛾的感染。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高效、对其他生物安全、不污染环境,施用后可通过水平扩散和垂直传递等多种途径在寄主种群种中传播,极易在害虫种群中造成流行病而长时间控制害虫种群密度。二、舞毒蛾病毒杀虫剂的生产舞毒蛾病毒杀虫剂的生产有多种形式,由于病毒的复制必须在活体细胞水平上进行,因此病毒杀虫剂的生产要以昆虫活体和离体细胞作为其复制生产的载体,目前主要采取室内人工饲料大量饲养舞毒蛾幼虫复制病毒的生产工艺。(一)病毒生产工艺9(二)制剂制备三、应用舞毒蛾卵收集卵表消毒处理恒温孵化幼虫幼虫饲养4龄幼虫挑选传代幼虫饲养化蛹和蛹期管理成虫羽化产卵幼虫接病毒幼虫感染病毒感病幼虫收集组织破碎过滤除去杂质离心沉淀病毒沉淀加入添加剂制剂制备感病虫体的收集、破碎、匀浆病毒的提取技术病毒多角体的检测病毒剂型配制生物活性测定病毒杀虫剂安全试验增效剂防菌保护剂辅助剂称量标准计数产品分装、包装、保藏填充剂10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可进行地面常量、低量和超低容量喷雾,也可进行飞机低量和超低容量喷雾,每亩原药用量2-4mL,约为2.5-5.0×1010PIB/亩。1-2龄幼虫约占85%时,一般6-8天害虫开始死亡,12天死亡达到高峰,残留害虫可将病毒传到后代,当代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还可与苏云金杆菌(Bt)、灭幼脲及超低剂量的菊酯类等农药复配使用(病毒制剂用量降低到原来用量的1/100~1/10,而农药用量仅为原来用量1/1000乃至1/100000),该复配制剂使化学农药的速效性与病毒杀虫剂的持效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不同类型药剂间的优势互补,可快速降低当代虫口密度。但在蚕区应谨慎使用苏云金杆菌(Bt)和灭幼脲等药剂。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