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报音乐舞蹈系王得盛2012年8月23日一、方案制定工作安排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我系积极组织学习了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说明,并成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领导小组,以主任王得盛为组长,何秀兰、姬文革、马恒辉为副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学科带头人员组员。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讨论并确定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指导思想、专业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规格和要求。第二阶段:讨论并确定了舞蹈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设计。第三阶段:确定舞蹈学学时学分及分配、学位课程及特色课程和主要实验课、实训课与实践环节。第四阶段: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小组及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及校外专家对初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作出修改。二、与2010版方案相比,方案的内容、制(修)订的原因及方式的变化与突破与2010版方案相比较,新方案主要突出了教师教育特色和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及《高教“三十条”》对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着眼于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1.与2010版方案相比较,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课堂教学学时减少,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主导性。2.专业方向有所改变,改变了原来舞蹈学学生就业的单一性(舞蹈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设了舞蹈编导方向,拓展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3.加大教师教育课程,改变了学生原来的大三门(教育学、心里学、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的课程设置,新增本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为学生以后走上讲台奠定了基础。4.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能够掌握本学科课程的同时又能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课程。5、加大特色课程的设计,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新增了同类学科的课程,如开设了乐理与视唱、中外音乐史、电子钢琴和声乐等课程,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胜任中小学艺术课。6、与2010版方案相比较,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设计,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训课程由原来的8周改为18周,使学生既有课堂教学实践,又有舞台表演实践。第二课堂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方案制定的理念、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目标的设计1方案制定的理念:改变思想,转变观念。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体现了教育的优质化与教育观念的历史转变化,注重结合理论实践,重视舞蹈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科教方式,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案。立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与社会需求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定位和目标的设计:本专业培养适应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学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备在中小学及中等艺术院校进行舞蹈教学与研究、在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单位进行表演与辅导、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机构从事舞蹈编排工作的能力。四、培养规格与要求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2.系统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国内外舞蹈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具有舞蹈学科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并掌握中小学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具备舞蹈教师良好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能力。3.具有相当程度的舞蹈教学、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的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组织舞蹈课堂教学和课外舞蹈辅导活动,能够在文艺团体和舞蹈学科领域具有初步科研能力。4.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5、热爱舞蹈教育事业,懂得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会讲普通话,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情况1、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夯实基础知识,重在实践能力培养;2、第一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培养模式,建立内容齐全、学科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3、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较为全面、体系完整,体现出了学科性、和专业特点。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学分数、课时数)的设计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的设计通识教育平台学时:714学分:50教师教育平台学时:432学分:24.5实践教育平台学分:32.5专业教育平台学时:960学:39学科基础平台学时:280学分:14七、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设计理念及内容;1、舞蹈教育方向:由《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人体速写及舞台布景绘画》、《电子钢琴》、《声乐》、《少儿舞蹈》等课程构成,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舞蹈、音乐教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中小学艺术教学中达到更好的发挥。2、舞蹈编导方向:由《大型晚会编导艺术》、《舞蹈美学》、《舞台美术与灯光》、《现代舞编导技法》、《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等课程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加强舞蹈编导,从而能够在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单位进行表演与辅导、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机构从事舞蹈编排工作的能力。八、实践环节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1、实践环节(1)素质教育实践(2)专业实践(专业能力、教师职业技能)2、实践能力培养模式(1)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2)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学、教育见习、实习九、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预期效果(一)学生知识培养的预期效果1、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知识2、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3、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表演技能4、具有舞蹈写作及表演的基本能力5、了解舞蹈艺术前沿动态、应用和发展动态,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二)能力培养的预期效果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2、系统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国内外舞蹈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具有舞蹈学科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并掌握中小学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具备舞蹈教师良好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能力。3、具有相当程度的舞蹈教学、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的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组织舞蹈课堂教学和课外舞蹈辅导活动,能够在文艺团体和舞蹈学科领域具有初步科研能力。4、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5、热爱舞蹈教育事业,懂得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会讲普通话,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十、学分数及学时数的设计(一)学分数总学分:160通识教育类课程50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24.5学分专业类课程53学分实践类课程32.5学分(二)学时数总学时:2386通识教育类课程714学时教师教育类课程432学时专业类课程1240学时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