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文化第三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第二节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第三节中国山水的美学风格★第四节自然山水的美学观赏★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一、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二、自然山水的人格塑造功能★三、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一、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1、山水景观的形象美1)雄伟美2)秀丽美3)险峻美4)奇特美5)幽静美6)畅旷美2、山水景观的色彩美1)单纯色彩美;2)复合色彩美3、山水景观的形态美4、山水景观的声音美5、山水景观的气味美6、山水景观的寓意美二、自然山水的人格塑造功能1、自然山水使旅游主体产生直观的审美感知2、让旅游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情感记忆相联系,产生更为浓郁的体验。3、自然山水调动旅游主体的审美想象。4、自然山水具有使旅游主体感情扩散的魅力。三、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1、审美审美能力是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重要构成陶冶作用求知+向善+审美——愉悦感受2、向善(塑造旅游者的道德品格)1)道德品格的陶铸2)意志人格的培养3、求真(求知欲、求知识、求真理)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可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风情的体验、获取知识,培养求真精神等;第二节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一、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旅游(一)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二)儒家的旅游思想★(三)道家思想主要内容★(四)道家的旅游思想★二、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一)中国人的山水审美★(二)中西方山水审美意识的比较★(一)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1.古代旅游的起源和萌芽A.古代传说中“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夸父”和“精卫”等——人类文明最初阶段旅游活动的化身——揭开了中国旅游史的朦胧篇章。B.上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尧、舜、禹)进入敬畏自然与披荆斩棘、巡游时期。C.进入阶级社会(夏、商、周),以帝王巡游活动为主,同时出现了简单的服务设施(道路、邮传、馆舍等)如:夏太康“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娱以自放纵,不顾难以图后”《史记》;商纣王“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益广沙丘苑台,……戏于沙丘”;《诗经.小雅.吉日》;“周武王巡狩河岳”;周穆王“欲肆其心,周游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2.中国旅游史上的旅游开创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时代中国旅游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时代旅游场面活跃、旅游思想争鸣“比德论”与“逍遥游”孔子:周游春秋十四国;“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比德论_“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庄子:行踪飘忽,毕生以“钓鱼闲处”为乐;“鲦鱼出游从容”《庄子.秋水》荀子:“饮食甚厚,声乐甚大,台榭甚高,园囿甚广”《荀子.王霸》孟子:为游学;苏秦:为求仕;扁鹊:为行医……诸子百家风尘仆仆,浪迹天涯,有自己的旅游思想和旅游主张,给中国旅游的开拓演进带来活力。3.秦汉时期——帝王巡游以控临天下为主,以娱乐和求仙为辅秦始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足迹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汉武帝巡游次数最多、范围最广,东游13次,西游6次,南北游各一次;目的:了解下情,布置工作,抚定四方、抗击外族侵扰,安慰边陲民心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4.魏晋南北朝产生新型的旅游活动样式——玄游、仙游、释游与秦汉相比:没有万里漫游的宏伟氛围和万里巡游的恢宏气势,只有哲学、宗教的哲理色彩和投身山水、净化灵魂、超脱凡尘的抒情。A.玄学游玄——本来指道家精深奥妙的哲理,语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土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人们把魏晋时王弼、郭象等人倡导的以老庄思想为本的哲学称为玄学。玄学论有无,析明理,主清静,重自然,强调万物一体,师友造化。玄游——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和陶冶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览山水的风尚,以山水为友。王羲之首创的兰亭集会,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玄游集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秋,会于会嵇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带领41位官员、名士,“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游目骋怀”,写下流芳百世的《兰亭集序》。B、仙游仙游——人们追求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旅游活动。特点:1.从审美客体而言,不是一般的青山绿水,必须是环境幽深、形状奇特、云雾缭绕、波涛无涯、草木丰润、并且要有神迹仙踪。即具备仙风道骨的自然山水。2.从审美客体具有广泛性,随道教的兴旺而发展。C、释游(佛游)释游——是一种为传经、取经或居静修行、座谈佛理或朝拜佛陀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因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所以称释游。为传经、取经开展的释游,有异域来华释游和中国西行释游之分。中亚、举国崇佛的大月氏使者依存(西汉)旅居长安,为佛法东渐的第一声,开释游先河;西方僧侣或从海路或从陆路来华释游,这是我国旅游文化史上的大事,它促成了释游热,对我国佛教旅游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人西行求法的游方步伐。朱士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人。法显最为闻名、被誉为5世纪初的伟大旅行家。其释游历时15年,历经西域、印度等30余国,有类似游记专著传世,后人称《历游天竺记传》或称《法显传》,即《佛国记》。另一类:于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淡佛理的释游。如于法兰、支道林、释道安、释慧远等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第四首“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饮酒》诗的第三和第八首:……所以贵我生,岂不在一身。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还旧居诗》:……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催。于发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流露的对人生真实性的否定看法。在陶渊明这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大文人心中人生也只是“幻化”“梦幻”最终都是“空无”,“何事绁尘羁”何必为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所牵绊,“一觞聊可挥”应该快意的面对人生。这与儒家的伦理价值人生观有着本质的差别。5、隋唐时期——中国旅游发展的鼎盛期隋唐旅游是秦汉旅游经过魏晋的折冲后在新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升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成为时代特征。特征:1.旅游成为社会的时尚;2.旅游普及各阶层;3.宗教旅游盛行;4.旅游正式走向世界;5.旅游的文化比重增大;6.开拓了潇洒、豪迈、奔放、欢快的游气氛。皮日休《七爱诗》之一:“五岳为辞峰,四海做胸臆:”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成为洋溢着时代精神特征的响亮口号;《梁园吟》中:“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正是隋唐旅游风貌的一种体现。6、宋元明清:田园牧歌式的忧伤与回归特征:细腻、恬淡、精致。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调;残山败水,成为当时山水画的时尚,是人们心绪的流露。欧阳修、苏轼、陆游、方苞等的旅游孤愤渐淡,清高趋浓,山水意识突出,体现了“本朝人尚理”的时代特色。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眼前有景道不得”,王思任《唤游》中的“游道似海”,魏源“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的“游山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旅游审美能力的普遍提高和旅游艺术的化思想的日益成熟。……中国古代旅游进入变革转型的时期……中西山水审美观的比较中国西方A.在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天人对立哲学关系神与物游物我一体物我对立B.山水审美的精神、心灵的寄托自我独立清醒内驱力与超脱;人物同化欣赏对象C.对山水审美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外在客观美聚焦点(一)儒家思想主要内容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是人道的启迪者,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最大最久最深。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思想: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1)为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孔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上实行德治,即实行文明政治,而不实行暴力政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者要以自己道德榜样力量教化百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便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这是社会治平的根本。2)伦理道德——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达到目标必须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忧患的是德、学、义、不善的不修、不讲、不徙、不改。孔子认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培育自己道德素质,每个人行为都符合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治平的保证。3)人道精神——“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他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特性,仁的内涵是指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心:“仁者爱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克己复礼”爱人有三: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追求的爱的人道精神是无私的、博大的,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4)学习学——自我仁道的修养+对知识的学习+学思、学习、言行的融合《论语》开章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这种打破等级制度贵贱限制的开放式教育,在2500多年前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5)经济上——由小康到大同《礼记•礼运》篇对“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都做了描绘。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尧舜为“大同”社会,文武为“小康”社会。“大同”——-“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选选贤与能,是一个和谐至善完美的社会;“小康”——“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是讲信、义、仁、让,有礼、有次序、治平和睦的社会。这是社会治平的基础。6)孔子的“和而不同”孔子把“和同之辩”运用到君子与小人关系上,并将其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种标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说:“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以上便是儒家孔子思想2500年来日新而日日新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凸显出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二)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1、儒家的近游思想国民心理: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发轫于儒家。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四书五经》“孝子不登高,不临危”《孝经》“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全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礼记.祭义》…….儒家的近游思想是一种重人伦的的文化特色的体现,目的是为了减少非正常的死亡和伤残现象。同时在短途旅游既可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为什么会出现近游思想?)2、儒家的远游思想“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礼记.内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士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