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形象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艺术的形象性在艺术领域谈的形象,即是指的艺术形象。艺术家依据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性的选择、综合、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思想性和大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式或状貌称为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形象之一的美术形象和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视觉艺术形象。它既指作品中的某一个别艺术形象又指各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美术创作源泉是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然而它不等同于客观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美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乃至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注入美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应,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而不同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美术形象的创造还要求通过个别具体感性形式来体现出生活的本质和普遍真理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美术创作的方法角度来了解美术形象我们发现。1有的美术家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所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可以叫做再现性的形象。2有的美术家则更强调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所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和主观意念的表现,而不拘泥于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可以叫做表现性的形象。从艺术手法的角度了解美术形象可以分为具象性形象、意向性形象、抽象性形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1650年油画140X120厘米罗马利来-庞斐利画廊。这幅肖像是委拉斯贵支的杰作,也是欧洲绘画史上最卓越的现实主义肖像名作之一。后世的许多著名画家都曾对这幅画推崇备至,把它奉为绘画之奇迹和典型。画面中的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在当时人的笔记中,这位教皇似乎从来就没有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甚至他还被认为是全罗马最丑陋的男人。据说,他的脸长得左右不太对称,额头也秃秃的,看上去多少有点畸形,而且他的脾气也是暴躁易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难看而阴郁的人,在委拉斯贵支笔下却成为一个绝佳的描绘题材。委拉士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话:“过分像了”。可见此画的高度写实和逼真。这幅真实,深刻的肖像杰作在罗马引起了轰动,许多人临摹它,象对待奇迹似地研究和欣赏它。画中的英诺森十世正襟危坐在一张华丽的安乐椅上,身体稍向左倾,紧锁的双眉下一对凶犯的眼睛射出阴森的光,狭长的脸上长着一只肥厚的略带鹰钩形的鼻子,紧闭的嘴唇边留着稀疏的髭须。这副相貌威严中带着贪婪,阴险中含有狡诈。画像无以复加地再现了这个显赫权贵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人物发光的红色僧袍、法衣和洁白的衬衣、绸裙构成了画面鲜明而变化丰富的色调。背景是暗红色的天鹅绒帷幕,座椅上镶嵌的金银宝石闪烁着光芒,整个画面既沉着厚重又金碧辉煌。《教皇英诺森十世》或许是委拉斯贵支最为杰出的一幅肖像,1650年,委拉斯贵支再次来到意大利,为教皇留下了这幅珍贵的肖像。画家选择了教皇正襟危坐的情景,这与他的身份很相称。整幅画面采用了单纯的色调,看上去如同一曲红色的变奏。肉红色的皮肤、血红色的嘴唇、闪着缎面光泽的主教披肩、头顶的小红帽、座椅靠背上的红色天鹅绒、暗红色的背景,这一切营造出了一种奇异的效果,让人觉得如果主教张开嘴,那么他的唾液也一定会是红色的。透过紧锁的眉头和直逼向我们的眼睛,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大胆去猜测他的性格:敏感、狡黠、阴险、毒辣……事实上,当画像最终完成的时候,教皇多少有些尴尬地不置可否,他虽然收下了作品,但却没有将它摆放出来,面对这张举世闻名的杰作,他本人只做了一句评价:“实在是太像了!”对于委拉斯贵支而言,肖像并不是只留下一个瞬间的外表,它是直面人性的考量与审查。不管是怎样的一种内心世界,也不管表明有多少道具和伪装,委拉斯贵支都让人意识到,他笔下描绘的一定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有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他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他生命中一定曾经有一刻像画中那样存在着。而这一刻,就足以暴露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最本真的性格。可以说,委拉斯贵支的肖像作品的确很强烈。他的每一幅画都那样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图解”,因为画面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如实逼真的再现,可是,它们同时又在说话,使人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沉而伟大的内涵。他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所有的情感与写实的形象交融在一起,令观者难解难分。委拉斯凯兹(Velasquez,1599—1660),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生于塞维利亚,从小喜欢画画,而父亲也不反对他学画,所以就作了叫巴切柯的画家的弟子;但是吸引着年轻的委拉斯凯兹的,与其说是老师自身,似乎倒不如说是他的美丽的女儿。不久他就和年方十九岁的那个姑娘结了婚。以后,巴切柯为了把女婿委拉斯凯兹培养成一个独立的画家,竭尽了一切努力,特别是介绍给塞维利亚市长的儿子,艺术爱好者奥里瓦列斯伯爵,这成为后来委拉斯凯兹发迹的开端,因为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浦四世起用伯爵担任总理大臣。与此同时,伯爵所喜欢的委拉斯凯兹,也作了国王的宫廷画家,住在马德里的宫殿里。当时,国王十九岁,委拉斯凯兹二十五岁,两人结成亲密的友谊,每天国王都到宫廷中委拉斯凯兹的画室去玩耍;委拉凯兹也高兴为国王画肖像,国王的肖像在他一生中占很大数量,留传下来的就有二十九幅,《狩猎的菲利浦四世》等都是特别有名的。不久,西班牙宫廷来了一个佛兰德斯的画家,就是大名鼎鼎的鲁本斯。鲁本斯虽然在宫中住得不太久,但是在那期间,他尊重委拉斯凯兹的才能,劝他一定要到意大利去学习。因此,委拉斯凯兹得到国王的允许,二十九岁时到艺术之国意大利去。他在意大利威尼斯研究丁托列托的作品;在那波利会见里贝拉,就绘画理论交换了许多意见。二年后,再回到马德里,委拉斯凯兹真正完成的杰作,都是这以后的事情。委拉斯凯兹不仅画国王的肖像,也画了骑在马上的《王子唐·巴塔萨尔》的肖像。手持元帅棒的小王子,端坐在马上,那整个构图呈不稳定的三角形,因此却很好地表现出跃动的感觉。不幸,这个王子不久病逝,委拉斯凯兹又画了《公主玛利亚·德丽萨》的肖像画。以银白色和蔷薇色画成的年轻公主,极其高雅而美好。委拉斯凯兹除了画这个王室的所有成员之外,不用说还画过许多出入宫廷的贵族、贵妇人的肖像。总之,委拉斯凯兹是国王和贵族的画家,因此,正如所看到的,他的作品里表现出贵族的高雅和威严。就连画《伊索》这样一个希腊平民的像,也总是有威严感。最有趣的是描绘他作为宫廷画家的生活片断的《宫娥》:画面左侧对着画架手持画笔的正是在画国王夫妇的委拉斯凯兹本人,在中央的镜中可以看见作模特的国王和王后,王女德丽萨带着侍女们、小丑和狗来到那里。这幅画就是描绘那一瞬间的。堪称为杰作的是题为《布列达的降服》的壁画。这个布列达是新教国家荷兰的一个城市,要从旧教国家西班牙独立出来而举行起义,因此长时间为西班牙军队所包围,终于不得不投降。委拉斯凯兹描绘了这个投降的场面,以此炫示西班牙的光荣。画的中央交出钥匙的是布列达城的败军将领,手放在他的肩上加以抚慰的是胜而不骄的西班牙军队的大将。此画简直是威严和悲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而且既用写实的画法,也有装饰美。这幅作品受到赞赏,认为是堪与提香、丁托列托比美的大作。委拉斯凯兹五十岁时再次去意大利旅行,这次目的是为了买画。回到马德里以后,作了菲利浦四世的礼仪官,为公主玛利亚·德丽萨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婚事奔走。结婚仪式在1659年举行,看来上了年纪的礼仪官因这桩婚事而非常劳累,不久就生病死去。他死后将近一个世纪期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声誉那样高的委拉斯凯兹,似乎全被人们忘怀了,这多半是因为艺术爱好者都被意大利和佛兰德斯所吸引了。他再次获得声誉大概是十九世纪以后惠斯勒、马奈等印象派画家发现他的价值的时候。现在他当然是第一流的大师。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二次去意大利旅行时所画的真正是印象派的画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Courbet,1819--1877)1819年生于法国的奥尔南,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当他23岁时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在古代大师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过不少收藏在卢佛宫的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在1846年间他创作了以自己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这幅画富有灵感,暗红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带有灰绿色阴影的白色衬衫,黑色的头发和胡子围笼着带有橄榄色阴影的微红脸部;这个脸画得犹如提香的手法那有有力。肩膀厚实,脸部的柔和感觉表现得极其雅致。这种雅致的感觉还扩而及于深调子,涉及突出在深暗背景上的形体,使得这个“得意而调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烟斗的烟雾之中的”脸,盖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造型的想象力是雅致的绘画处理基础;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出来的安逸姿态,突出着浪漫主义的幻想神情。在这幅自画像上,库尔贝的自我欣赏得到了完美的抒情体现。后来,他画出了更加重要的作品,在绘画处理方面更加丰富的作品,可是再没有一幅比这幅更加优美了。正由于库尔贝的自我欣赏,他的许多自画像成了杰作。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18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品。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筛麦妇》时期:1853-1854年创作者: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规格:131cm×167cm材料:布油彩存藏处:南特美术馆藏布面油彩画《筛麦妇》是18世纪法国写实绘画大师居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库尔贝总是以俯视的高傲神态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关心社会,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通过艺术,不加人工修饰再现他周围的现实生活。他一生中画过许多妇女的形象,而以这幅筛麦女子最朴实、最能体现他的美学思想。图中的焦点是穿红衣跪着筛麦的年轻妇女,她几乎占据了整个构图的中心,作者以高超的写实技巧,选择独特的背影表现方式,去描绘她那毫无修饰的自然身姿,着实耐人寻味。红衣妇人的头向前微俯着,裸露出洁净修长的颈项,紧身衣裹着的背影丰满而健壮,手臂圆润而结实。她那正在筛麦优美的姿态,充满了青春的力量,给人以健美的感觉,可以想像这是一位健康而美丽的农村姑娘画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劳动妇女的形象,由于高超的写实技巧,使这一形象产生了令人向往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画家重点描绘了跪着筛麦的女子形象,从她圆润的手臂、丰满健壮的背影,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健康美丽的农村姑娘,她那优美的姿态,给人以健美的感觉。她几乎占据中心位置,成为画面焦点。筛麦妇是一种朴实的灵感,以背影去描绘她,更显得耐人寻味。这是乡间劳动的场面。画上两个筛麦的女人,是库尔贝的两个姊妹作的模特。中间那个正在筛麦的姑娘,背向观众,她的动作强烈,充满着劳动的美。在一旁挑着麦粒的妇女,缓慢而懒散,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划了她们的形象。蒋兆和(1904~1986)画家。1904年5月9日生于四川泸州,1986年4月15日卒于北京。16岁赴上海以画像和从事广告及服装设计为生,业余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后与徐悲鸿结识,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中国画思想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