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项目节约用水措施方案一、项目概要项目名称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大渔片区数字生态湿地示范园(以下简称昆明滇池数字生态湿地示范园)项目主管单位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项目投资单位云南光亨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单位昆明源林湿地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项目法人代表刘恩学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建设范围本项目位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片区,北邻大渔片区和乌龙片区行政区界,南靠规划游艇码头,西临环湖东路,东侧为滇池水面,南北贯穿,南北长2.4公里,东西向宽在0.5-1公里之间,总面积约125.5公顷。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2本项目结合基地地形高度及滇池保护界桩控制范围,形成三大湿地生态功能区,包括滇池湖滨浅滩湿地区、人工湿地实验示范区、特色风情隔离绿地区。三大功能区之间通过循环多级的水系组织和植物配置,形成了生态浮岛预处理区、植物沉淀池、强化多级自然流表面湿地、水平潜流湿地、蓄水水面、末端表面流湿地及循环汇水渠等水净化功能水面,确保大渔片区汇入滇池的水系的净化处理效果,缓解滇池面源污染。方案特别强调水生的景观效果和经济价值,通过在线监测设备的监测和试验对比,研究具有高附加值的水生花卉种植来增加湿地管理运营的经济性,有效解决了湿地水生植物收割的问题,实现湿地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路,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湿地建设管理构想,实现政府少投入,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典范。建设内容:总面积约125.5公顷,包括滇池湖滨浅滩湿地,生态植物沉淀塘(渠)、水生植物种植试验区(表面流湿地)、人工水平潜流湿地、蓄水水面、汇水渠、道路降尘隔离林带、特色灌木生态隔离带、耐湿特色乔木防风林带、智能温室、生态浮岛、后勤管理用房、水生植物种植小试种植水面、观鸟亭、湿地木栈道、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泵房、湿地动、植物生长监测、水质监测、湿地基质监测、气象监测等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项目建设期限2年(2010-2012年)。32010-2011年主要建设内容为滇池湖滨浅滩湿地区及人工湿地试验示范区除科研部分外的功能。2011-2012年主要建设内容为特色风情隔离绿地区、人工湿地试验示范区科研部分的功能及全区的数字化监测系统。项目投资规模项目建设总投资72584.47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60611.88万元,占总投资的83.51%;其它费用6595.96万元,占总投资的9.09%;预备费5376.63万元,占总投资的7.41%。按投资构成:建安工程59111.88万元,占总投资的82.15%;设备购置1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8%;其他费用6595.96万元,占总投资的8.36%。项目资金来源由云南光亨投资有限公司融资项目效益本项目在生态意义方面,与滇池环湖形成连续的湖滨生态走廊;恢复水面、增加水生植物和灌乔木种植密度、提高基地绿化率;提供动植物一个栖息的场所。在水处理能力方面,对滇池水进行净化;把回抽水作为补水满足城市景观用水需求;对大渔片区汇入滇池的水体进行净化;对汛期洪水进行过滤沉淀;在科研和更大区域内治理滇池污染方面,对滇池水环境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有利于滇池的长期治理;基地的生态种植技术对滇池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湿地自身的环境建设所形成的适宜的水生、陆生植物的种植,在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引进在线监测技术,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研究湿地水生植物及滨水隔离林带植物的生态及经济价值,并形成具有普及性和指导性的高原湖泊湿地建设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具创新性、研究性和探索性的科学建设,扩大湿地建设的“生态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意义。在社会效益方面,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低门槛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原有的种植业从业人员,其中直接就业岗位200个,间接就业岗位600个;提供市民一个公共的可接触自然、接触滇池水面的大面积湿地和绿地;提供市民一个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及作用。同时,湿地环境建设也将成为大渔片区旅游休闲度假环境的重要组成。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指标总用地:1254810平米1)总建筑面积9750平米2)规划容积率0.0073)规划水面面积379850平米4)规划道路广场面积86400平米5)规划建筑占地面积6800平米6)规划绿地率(含水面)92.6%57)规划车位数170个规划经济技术指标全区规划指标统计总体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1254810平米1882.8亩其中规划绿地面积水面379850平米绿地782104平米小计1161954平米1743亩规划建筑用地面积6800平米10.2亩规划道路广场面积86400平米129.6亩规划绿地率(含水面)92.60%规划建筑用地比例0.54%道路广场占地比例6.89%总建筑面积9750平米各分区面积湖滨浅滩湿地区341901自然表面流湿地互动教育示范区86574景观水面/植物氧化塘107090自然表面流湿地158705中草药陆生花卉带126934陆生灌乔木渗滤带251513沉淀塘29432环湖东路隔离林带及生态回水渠152661建设项目节约用水措施方案审查编制单位云南省设计院6二、编制依据2)《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通知》(国办发[2000]50号)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9)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组织编报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司局函计建函[2006]10号)10)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63号)11)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字〔2000〕64号)12)《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1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399-2006)14)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5)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6)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17)《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LY/T5126-04)18)《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719)呈贡大渔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滇池湖滨“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作指导意见》21)昆明呈贡新城环湖湿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供水及排水情况以表面流湿地结合局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增强湿地氮、磷等的净水能力。规划的湿地水体净化系统主要依据“塘—床—表组合式人工湿地”的工艺流程进行设计由于整个片区面积较大,因而水系统规划采用多级控制的方式,对各个湿地功能区的污染负荷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人工湿地处理最佳化的目标。根据选择的湿地类型及基本流程,结合本基地地形呈南北向条形布置的格局,将全区及邻近的水域划分为湖滨浅滩湿地及生态浮岛预处理区、植物氧化塘、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景观塘及配水渠等功能区。1.水面面积:总水面面积约为40万平米2.水深:各类型的湿地,为了满足厌氧好氧环境的需求,及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对水位进行了不同的设计考虑。从0.3米到2米不等,平均水深为0.65米。配水渠:1.0米,以较深的水深提供厌氧环境。表面流湿地:0.3-0.5米,以较浅的水深提供好氧环境,并满足水生植物生长的需求。水平潜流湿地:1.0-1.2米,结合卵石等基质,提供一个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厌氧环境。8景观塘(植物氧化塘):0.5-3米,满足一定的蓄水能力和水面活动的要求。滇池湖滨浅滩湿地的季节性水陆交替带:0-0.5米,形成一个季节性的潮间带,提供潮间带特殊生物的生长环境。滇池湖滨浅滩湿地的季节性沟塘:0.5-2.5米,在滇池湖滨浅滩湿地内侧,进行适当改造,形成一条较深的沟塘,使得在滇池低水位时期仍能保持湖滨浅滩湿地一定的水面,确保湿地生物的水生或滨水生活环境。3.总水体容量:26万方。4.湿地水流负荷:循环周期设为10d,以下游湿地水生植物种植区和回流生态沟作为目标水体,湿地总面积(水生植物种植试验区)为14.05ha,则湿地的总表面负荷为0.19m/d。5.循环的水系统:污水直接渗透进入外围的湖滨浅滩湿地,通过浮岛植物及浮岛间的浮游植物形成植物氧化塘,并利用浮水植物对污水中的悬浮颗粒进行沉淀。在基地最北端,有植物沉淀池与湖滨浅滩湿地联系,滇池水可经过蜿蜒的沉淀池,经过进一步的沉淀过滤,由控制闸口控制,通过提升泵分配进入由水生植物种植田所构成的前端表面流湿地。表面流湿地东西两侧,分别设置配水渠,配水渠与水生植物种植田构成S型迂回的循环系统,增强水流与植物的接触面和停留时间,增强净水能力。9经过表面流湿地过滤的水,通过减小了大颗粒污染物之后流入水平潜流湿地,利用湿地中的高密度的特殊细菌,进行高强度的水体净化过程。经过水平潜流湿地进行厌养环境的处理后,去除较多的氮磷等化学污染物,达到景观水水质,然后流入植物氧化塘,一方面进行景观水的储存,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潜水曝气机(7.5Kw10台),和喷泉式曝气机(7.5kw3台)进行曝气,确保蓄存的水质。然后进入后端仿自然的表面流湿地,在这里,水质经过进一步的提升,可以通过两个个闸口控制排到其他水体。如果这里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水量不大的时候以满足大渔片区景观用水为主;水量较大时可以部分排回滇池,有利于滇池水体的自净化。如果水质达不到排放标准,则可通过汇水渠排向整个水系统的入水口,经过再次的循环净化,直到满足排放标准为止。因此,两个闸口中一个闸口与湖滨浅滩湿地联系,打开后经过湿地净化的水可流入滇池;第二个闸口与东侧大渔片区的景观水系联系,打开后可对这部分景观水进行补水;当两个闸口都封闭的时候,水通向反向的生态回水区返回到湿地前端。在生态回水区中段,设有第二个水闸区。这里是与大渔景观水系统的第二个联系。第一个水闸为溢水闸,确保上游回水渠的水位标高和水体由北向南的单向流动;第二个闸与东侧大渔片区的景观水系联系,打开后可对这部分景观水进行补水。在生态回水渠北段,设有第三个水闸区,包括生态回水渠的溢水闸,确保生态回水渠的水位和单向流动,第二个水闸为表面流湿地的溢水闸,确保水流自回水渠或者滇池提升水向表面流湿地方向流动;10第三个闸控制水系与滇池之间的联系,整个工艺流程过程是对现有大于片区上游水系及滇池现有水体进行生态处理的过程,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污水、噪声、废气、废渣排放。废水的排放方向:先经过排放进入区内的中水处理站,经过处理的污水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标准中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中河道类及水景类水质指标的规定。然后再排入区内的湿地系统,经过湿地多级净化后排入滇池。现状除了少量的孤立水面(鱼塘)以外,基地南侧有一条小河沟流向基地西侧,另外在基地南侧有两条灌溉渠从滇池抽水至内陆地区作为浇灌水源。规划有景观水系与本基地内部联系,并穿过基地最终流入滇池。6、雨水的收集利用设施雨水资源化,场地内的地表雨水尽量采用地面散排的方式,主要通过地面找坡排入周围的绿地、水系,尽可能地利用天然雨水浇灌滋润植物。场地上的硬铺地面采用渗水面层铺装,车行道路与绿地相连处采用平道牙,使道路融入绿地,让雨水滋养绿地。地段或建筑物的死角处,如出入口、停车场、墙角处等可利用植物、景观小品、结合室外地面铺装等,制造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效果。在道路、停车场等地方铺装透水材料,使雨水便于渗入地下,将雨水集中引入透水区域用于灌溉或储存利用。把雨水工程与建设工程的景观水池等设施合并建设为统一的储11水池,把草坪绿地建设为雨水的支流设施,绿地采用渗滤灌溉方式。项目建设在设计中适用符合CJ164-2002标准的节水型卫生洁具和各类用水设施。公共卫生间大、小便器、洗脸盆采用感应式冲洗阀及水龙头。本工程给水实行二级计量。市政给水引入管设总水表;建筑物从园区供水系统管网接入时装水表;冷却水补水管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