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闽民间信仰建筑类型与古戏台朱永春摘要:闽赣有诸多的古戏台遗存,多附属于各类民间信仰的神庙。文章探讨了民间信仰对戏台制式的影响。中国戏剧源自祭祀歌舞,其中傩是主要源头之一。文章从赣傩与戏台制式入手,试图厘清闽赣古戏台的源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戏台制式的变异与演进。关键词:民间信仰傩古戏台神庙我们拟讨论:■闽赣民间信仰建筑主要类型与制式■闽赣民间民间信仰建筑与古戏台闽赣民间信仰建筑主要类型和制式先贤祠庙型神庙型亚神庙型傩庙型一·先贤祠庙型此类祠庙所祭神祗,一般是由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转化而来的。如福州林浦村所祭的宋帝和陈太尉,盖山阳岐的陈文龙、茶亭河上村的董奉,都有确凿的史料可稽。姑且称作先贤祠庙型。先贤祠庙,是由先贤祠由转化而来。明清两代,随着儒学在社会基层的渗透,先贤祠也遍布乡里。当先贤被神话后,演变成神灵,就形成了民间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先贤祠庙,已不纯为追思先祖、弘扬正气,在祭神过程中,还会产生功利性的要求。这些附加的要求,一般反映在赐额加封上。例如:福州林浦泰山宫福州阳岐等地的尚书祖庙所祭神祗陈文龙,为南宋末年抗元英雄。福州林浦泰山宫福州阳岐尚书祖庙陈文龙(1232-1277年),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状元,宋度宗赐名文龙。官至参知政事,因不满朝内议和,乞请回乡养老。宋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元兵掳恭帝。五月,端宗在福州即位,封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平闽漳浦、兴化叛乱。当元军压境时,宁死不屈,死守兴化孤城,被俘后在解往临安途中绝食而死。《宋史》有“能文章,负气节。初名子龙,咸淳五年廷对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龙。”“漳州乱,命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以讨之”等记载。陈文龙事迹在沿海民间传颂过程中逐步神话,明代成为海上守护神。明永乐六年,敕封为“水部尚书”,俗称“尚书公”,先贤祠转变成“尚书庙”。清乾隆四十六年,又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海上官船常立陈文龙塑像祭拜,以祈求平安。■制式仪门——享堂——后寝1)由矩形的静态空间组群;2)对外封闭。而内部空间中,前后堂都是敞开的,由天井或庭院调节光影;3)由享堂演进的神庙第二进庙堂,尺度和天井比一般的神庙要高大,光线也明亮。而后寝演进的神庙第三进庙堂,尺度和天井都递减;4)具有儒家礼仪空间的对称、左昭右穆等秩序。5)光线较一般祠社要暗,但又比一般神庙又要明朗。光影是民间信仰建筑调节神秘氛围的重要手段,先贤祠庙给我们提供了由祠堂向神庙建筑过渡、演进的中间形制。1.马将龛2.戏台3.天井4..水部尚书与土尊王神位5.水部尚书神位6.临水夫人神位7.水部尚书神位阳岐尚书祖庙平面二·神庙型此类庙宇神祗最为庞杂,既包括普遍的神祗,如观音、文昌帝君、三官大帝、城隍,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自然神等。也包括各地特有的神祗,如闽地的蛇王、猴精、福州的榕树等信仰崇拜。由于所奉祀的是超人的神,决定了它另类的制式:1)多为单进式或和二进式小庙;2)空间尺度较小,布局紧凑;3)大多不设戏台,甚至不采用天井,光线幽暗,;4)因其所祭神祗的性质,神庙的空间性态有一定差异。如一些神庙常位于街巷的结点,设庙为亭,如福州林浦金圣猴亭和南门兜祀榕树的接龙亭。福州马祖等地神祗白马尊王齐天府祭祀金圣猴的庙,一般取单间或两进,设一个神龛。古代越人的猴精崇拜。明代,猴精已演绎成猴精家族,有了三兄弟之一的齐天大圣,且被吴承恩作为素材,塑造了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形象。而《西游记》在民间广泛的流传,使得福州地区齐天大圣的崇拜很普遍。金圣猴亭位于较开阔节点空间,亭旁有古榕树,为邻里交流和游憩场所,故祭祀金圣猴的庙,采用了罕见的亭的形式。福州林浦位于街巷丁字路口的齐天府:单间小庙主要起“镇”的作用,相当于古街巷丁字路口常见的“泰山石敢当”。三·亚神庙型此类民间信仰拜谒的神祗,虽也为传说中的人物,但已高度神话了。如沿海广泛祭祀的妈祖、闽地和浙南奉祀的临水夫人,闽地的何九仙、马元帅,均属此类。可以称此类民间信仰的庙宇称亚神庙型。亚神庙型庙宇中所祭神祗,虽然也是由人羽化成神仙,但不同于先贤祠庙所祭的神祗的历史重要人物,生前多半为出生寒门但通巫祝的平民。例如妈祖,据南宋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临水夫人陈靖姑,则传说生于福州下渡行巫家庭,24岁“脱胎祈雨”而亡。这就决定了亚神庙型庙宇所祭神祗,虽然是按人的模式塑造的,也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性的“人神”。但它少有先贤祠庙所要弘扬的正气,无多少道德教化作用,其信仰有目的性很强的功利要求。如拜妈祖能拯救舟楫,言人祸福,为人治病。临水夫人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还可降妖镇魔,呼风唤雨。这使得此类庙宇的神秘色彩要隆于先贤祠庙。以下我们将说明,亚神庙型的庙宇的空间性态,几乎就这些特点量体裁衣的。1)与先贤祠庙相似,由矩形的静态空间组群;2)祭堂对外封闭。而内部空间中,前后堂都是敞开的,由于天井较小,光线较暗;3)空间的儒家礼仪秩序弱化。福州长乐琴江天后宫与一般民间信仰崇拜建筑中戏台兼作仪门格局不同,琴江天后宫戏台是独立并对外开敞的,戏台与神殿间有门隔开,形成两个区域。这表明演戏已从最初的酬神转变为娱人。琴江天后宫的后殿供祀着一些祥瑞题材的壁画。此进在一般的宗祠中是用来放神主牌位的,妈祖作为被赋予了人性的神,可取宗祠的三进式,但因妈祖既已神灵化,妈祖庙就不同于宗祠,不必在后进设神主,故易以壁画。1.戏台2.庙门3.神案4.妈祖神位5.妈祖神位6.天井7-9.厢房10.东都府神位11.三圣王神位12壁画琴江天后宫独立开敞的戏台戏台与神殿间的门,分割为两个区域四·傩庙型傩,亦称“大傩”,是中国古代一种驱疫逐鬼避邪的祭仪。傩起源于原始社会除灾祈福的巫觋,约略形成于商周。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傩祭有其独特的祭仪和诸如舞傩、游街等独特的民俗活动,派生出傩庙制式,也因其所积淀的原始巫觋性质,决定了此类神庙神秘色彩最浓。关于傩建筑的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拙文傩祭与中国传统建筑ZHUYongchun:Dämonen-RitualeundtraditionellechinesischeArchitektur该文可在德国国际城市文化协会(stadtkulturinternationale.v.)网站上的查阅福州的傩神,多为原始傩地方崇拜的衍生物,典型的如将军、元帅、七爷、八爷、土地公等。1·空间性态完整的傩庙,先后由戏台、两翼的饮楼、雨亭、傩堂组群,一般位于村口。除了江西萍乡、南丰等地,它地今已很少见到完整型态的傩庙。大多为单进式小庙或附一个雨亭,我们仅以后者分析:1)一般选址于街巷结点处,为结点空间一部分;2)开放的雨亭空间,与封闭的傩堂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3)傩堂内空间尺度较小,光线昏暗,以获得神秘色彩;4)傩堂内神坛上供奉的傩面具和壁画,强化了空间的压抑感。福州林浦太保亭林浦村的太保亭,位于该村的东南口的街巷的结点。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大致为清代遗筑。太保亭,实际是由单进式的小庙和雨亭组成。空间处理上雨亭的先扬,衬托了庙堂内压抑。内部暗淡光线中隐约可见的神灵,和傩神方七爷等壁画加强神迷气氛。将林浦太保亭与该村金圣猴亭比较,可以发现他们处在相似街巷结点和环境,神庙本身却采用几乎相反空间处理方式,获得和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也笔者认为,有必要傩庙从一般神庙分出另立一类的原委。太保亭由单进式的小庙和雨亭组成太保亭神坛太保亭壁画(局部)二·闽赣民间信仰建筑与古戏台就现有资料看,戏剧起源于民间信仰中的酬神活动。经历了“祭神→歌舞→戏剧”的演进过程。具体说,由原始社会巫觋的祭神,发展到汉代的百戏,一种融歌、舞、乐、杂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唐代发展成范围更为集中的歌舞技乐。直到宋代出现杂剧,有了剧情,才有了真正意义的戏剧。也才有戏台。敦煌壁画中筑于水池上的舞筵(舞台)赣闽傩与古戏台的源流傩可上溯到上古巫觋活动。在各类民间信仰中,以傩对戏剧影响最大。中国最早的戏剧,约略是北宋时出现的与傩戏有渊源关系的杂剧“目连戏”。有些地方将其称为“戏祖”。江西傩被称作赣傩,今江西省的萍乡、南丰、万载等地,尚有相当多的傩庙,其中包括2座明代傩庙。尤其是从赣傩中,可以辨认出“傩祭→傩舞→傩戏”的演进轨迹。1抬阁抬阁是一种木制的四方形有护栏的平台,约15平方米。前后有杠洞,以便长杠穿过。得就是抬阁。抬阁源自傩舞。舞傩和携傩面具巡游,是傩事活动之一,它是在街巷中展开的。宋代的《大傩舞图》画有12个戴着不同面具饰物的人,手执帚、箕、斗、扇等驱邪。画面构图成“S”状,应当是街巷中展开。2傩堂傩堂是临时性的傩仪场所。它一般由宅第中的厅堂布置而成。为了使厅堂完成从日常起居,到与神灵对话的角色转换,不仅厅堂布置要在法师指导下完成,往往还要以捉妖驱鬼的傩祭,以使傩堂“洁净”。傩堂虽然是临时布置的,但它的影响,并不因傩祭后撤除而散去。无论傩祭中所包容驱邪扶正、祈福禳灾的观念,还是伴随的傩技,都会渗透到乡民的精神生活乃至思维模式中。赣闽民间信仰中,有一部分不立台的戏场,正对应于傩堂。福州螺洲陈氏家庙3神棚流动戏台固定戏台神棚是为有一定剧情的傩戏演出,而临时搭建的台子。宋人梁克家《三山志》中,曾记述了福州在宋代庆元宵节时,有:“‘綵山’:州向谯门设立,巍峨突兀,中架棚台,集俳优倡伎,大合乐其上。”[4]其中的“棚台”,就是为演戏而临时搭建的台子。出现固定戏台后,这种临时戏台并未消失。一是在节庆时,常需要同时设多台戏“斗戏”。再则,是其可用于无固定戏台处,尤其是广袤的乡间。至今福建还有以搭建流动戏台做戏的戏班。虽是临时的,选址却有考究。戏台一般搭在所祀神祗的神庙附近,演出时,台前有供奉的香炉。台面铺设的红地毯,应当为“红氍毹”的遗踪。伴随着傩戏从程式化造型向连本戏演进,从娱神转向娱人,临时性的傩戏台,也向固定的戏台演进。这大概是江南一些地区将固定戏台称万年台的原委福州罗源陈太尉宫戏台固定戏台三赣闽民间信仰建筑的组群要素及古戏台的演进民间信仰建筑与戏台组合神庙—雨亭—钟鼓楼—酒楼—戏台1)神庙2)酒楼亦称“饮楼”,一般设于戏台的左右两翼,供女宾观戏。酒楼的起源,甚至先于戏台。因为早期傩舞一类的民俗活动,是沿街巷流动中展开。此时为观看搭建临时性看棚,是其滥觞。《隋书·》中记载,“至隋炀帝大业二年,突厥染干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5]此后:“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至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绵秀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眊者殆三万人。”[5]文字中的“起棚夹路”3)雨亭雨亭准确说,应为拜亭。它位于神庙、傩堂之前,设香炉进香拜谒处。早期傩堂前仅有香炉并无亭,此后,为了防雨,加盖了亭。至尚可见到覆盖有雨亭的香炉。随着民间信仰建筑逐步世俗化,雨亭也由进香时避雨,转到观戏时避雨。其形态也随多种世俗用途调整。如福州林浦村傩庙的太保亭,位于街巷的结点,成为地道供游憩的场。4)鼓楼磬楼鼓磬是中国上古两种主要乐器。并广泛用于礼仪、祭神。至今晋南还有以锣鼓为主乐,带有傩性质的“锣鼓杂戏”。早期神庙中陈放福州凤洋将军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