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本章重点:掌握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掌握国民党政权初期的内政外交政策,掌握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原因、过程、内容及意义。【8学时】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和新军阀混战苏维埃革命的开展中间政派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第二节本章内容框架第一节第三节︱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和新军阀混战一、宁汉合流和国民党派系的纷争二、“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三、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四、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1.宁汉合流(1)社会背景一、宁汉合流和国民党派系的纷争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各派:蒋介石、胡汉民为代表的南京派;汪精卫、唐生智为代表的武汉派;谢持、张继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冯玉祥为代表的西北军;阎锡山为代表的山西军阀。胡汉民一、宁汉合流和国民党派系的纷争国民党南京、武汉、西山会议派代表人物(左至右)蒋介石、汪精卫、张继和西北军代表冯玉祥三个政权并存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阎锡山各拥有一支武装力量;政治上:武汉汪精卫国民政府、南京蒋介石国民政府、北京奉系张作霖安国军政府三个政权鼎立;武汉国民政府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宁、汉、沪(西山会议派,只有一个中央党部,无政府)三个中央党部共存。(2)各派系争斗过程及宁汉合流的实现①宁汉对立与争斗:1927年6月下旬,武汉政府东征讨蒋。蒋介石调遣桂系第七军西征讨共,与武汉政府军在赣皖边境形成对峙。②借宁汉争斗之机,奉系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张作霖通电息争反共,企图联合蒋介石、阎锡山对付武汉和冯玉祥。结果形成蒋、冯、阎联合反奉局势。③“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双方的政治分歧基本消失,宁汉之争实际上成为国民党内部权利斗争。冯玉祥几次调停宁汉冲突。7月24日,汪精卫等回电冯,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迁都南京”。8月8日,蒋介石、李宗仁、胡汉民等通电欢迎武汉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下野,这促进了宁汉合流。8月19日,武汉方面宣布即日迁都南京,合流完成。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蒋介石(3)宁汉合流后派系斗争的继续①特委会成立:9月15日,宁、汉、沪三方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联席会议,决定设立“特别委员会”。9月16日,特别委员会成立,西山会议派和桂系掌握了实权。9月21日,汪精卫重回武汉,与唐生智协议成立武汉政治分会,反对特委会,宁汉合作重新变成宁汉对立。②宁粤对立:10月底,汪精卫受李济深和张发奎邀请抵广州,与在粤中央执监委员李济深、陈公博开会决议在广州另立国民党中央,反对特委会。宁汉对立演变成宁粤对立。③蒋联汪反对特委会:11月10日,蒋介石返回上海,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西山会议派和桂系,蒋与汪精卫联合相约复职协议。④蒋联合桂系反对汪:11月16日,汪精卫和李济深赴上海参加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但随后发生粤桂战争和广州起义,反汪派借机攻击汪。汪失败下野,各派促蒋复职。1928年1月上旬,蒋介石到南京后通电复职,负责召集二届四中全会,特委会宣布解散。汪精卫:“(国民)党里头要有中坚部队,而中坚部队里头,要有一个中心人物,今日可当中心人物的,只有蒋同志一人。”蒋介石:“此后党国重任,惟兄是赖。凡能于党国有益,则弟必尽我心力,依照兄之意图,不渝始终,以尽区区之意。若兄能来沪晤商一切,胜幸焉……”2.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1)时间:1928年2月2日至7日地点:南京(2)主要内容:A.“整理党务”:规定各地党部一律停止活动,侯中央派人整理,各地党员一律重新登记,停止联俄政策。B.“改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委员若干人组成,军事委员会为国民政府最高军政机关,总司令兼军委会主席,节制指挥所有陆海空各军。C.“制止共产党阴谋”:对共产党的理论、方法、机关、运动四项均制止铲除。D.“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E.改组国民党中央机构。重新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戴季陶、丁惟汾、于右任、谭延闿、蒋介石为常委,取销农民、工人、商民、青年、妇女五个部;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有谭延闿、蔡元培、张静江等,以谭延闿为主席。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有蒋介石、冯玉祥等12人,蒋介石为主席。(3)意义:①二届四中全会,全面背叛了国民党“一大”的宣言和精神,全面篡改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蒋介石通过二届四中全会,重新控制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为其实行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②会后,3月上旬,蒋介石又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李济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分别任广州、武汉、开封、太原政治分会主席,客观承认各派军阀割据现状。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二、“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1.“二次北伐”时间:1928年2月开始部署,4月7日,蒋介石下总攻击令,各路战事同时发动。双方力量对比:北伐军共计100万人,蒋介石为全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参谋长。奉军、直鲁联军和孙传芳军队在内的“安国军”,参战兵力约40万。北伐军兵力部署:蒋介石第一集团军沿津浦线北进;冯玉祥第二集团军由津浦、京汉两线间的鲁西和直南向北推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由京绥、正太两线向东攻占石家庄,再转京汉线北进;李宗仁第四集团军沿京汉线北上,然后四路会攻京津。二、“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战事进展情况:(1)战事开始后各线战况都很顺利,相继占领济南、邯郸等地。(2)国民党军的北伐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4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出兵山东。5月3日,公然武装进攻济南,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肆屠杀,死伤万人左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3)面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蒋介石妥协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北伐,并严禁人民反日运动。5月上中旬相继占领石家庄、临沂、德州等地,后又占领绥远、大同、张家口等地。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6月3日退出北京。6月4日,在退往沈阳途中,经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是谓“皇姑屯事件”。(4)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二次北伐完成。6月16日,新疆督办杨增新通电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6月20日,改直隶为“河北省”,北京市为“北平市”。7月19日,汤玉麟在热河通电易帜。蒋介石与冯玉祥在举行会议商议二次“北伐”大计1928年,南京政府军继续北伐。图为蒋介石在界河前线。二次北伐路线图据调查:“济案”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财产损失2957万元。济南惨案纪念1928年2月,亲英美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分编四个集团军,进行“北伐”,出兵攻打奉系军阀张作霖。支持张作霖的日本帝国主义害怕英、美势力向北方发展,侵犯它的利益,5月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1928年由青岛抵济的日军在济南站前日军在济南城下筑垒济南惨案中被俘的济南军民。凡平头、短发、灰衣、南方口音、扎皮带、镶金牙、有名片、穿皮鞋者皆为搜查、逮捕、杀害的对象,被害者数以万计。济南惨案中被残杀的民众日军看守被俘的中国士兵济南惨案中日军使用的装甲汽车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黄郛在赴济南交涉时被扣押18小时对“济南惨案”的处理:蒋介石训令部下:“对于日本人,绝对不开枪,为救一日人,虽杀十人亦可”。蔡公时蔡公时,江西九江人,曾留学日本,早年加入同盟会,广东护法军兴,任大元帅府参议。1928年随军北伐,任山东省交涉员,在济南惨案中与日本交涉时被日军割去耳、鼻,与其他17名外交人员一起被残忍杀害。皇姑屯事件当南京政府北伐军云集京畿近郊,张作霖决定放弃京津地区,退回关外时,日本决心抛弃张作霖。1928年5月30日,张作霖在举行军事会议以后向奉军下达总退却令。6月3日凌晨乘专车离京。6月4日晨5时许,当专车穿行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老道口交叉处的桥洞时,被日本预埋的地雷炸死。皇姑屯炸车案参与皇姑屯事件的日本军人河本大作——皇姑屯事件策划者皇姑屯爆炸现场张作霖座车被炸瞬间1928.6.4被炸毁的张作霖座车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发生后,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图为蒋、冯、阎、李祭告孙中山北伐完成情形。(1)经过:张作霖死后,6月17日,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7月1日,张学良发出通电,表示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决不妨碍和平统一。这时日本极力阻止张倒向南京,破坏中国统一。张学良集国难家仇于一身,决心实行统一。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30日,南京政府改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同时任命了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政府主席。(2)意义:东北易帜固然增强了蒋的实力,但抵制了日本的侵略阴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统一和民族尊严,应该说是一种爱国的进步举动。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2.东北易帜“仰承先大之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等联名通电张学良“日方欺我甚,誓必易帜,即死于青白旗下,吾亦甘心。”少帅府张作霖和张学良在沈阳的帅府老帅府1928年国民党政府的军队继续北伐,于6月进驻北京、天津一带。奉系首领张作霖在退回东北的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顶住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在国民党政府的劝说下,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青天白日旗五色旗宁汉合流国民政府改组[1928]国民政府形式统一全国北京政权[张作霖]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三个政权并立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制造济南惨案三、国民党新军阀混战1.各派新军阀矛盾的激化(1)地盘之争引发矛盾军阀派系势力范围蒋介石南京、上海和东南各省冯玉祥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阎锡山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李宗仁两湖、广西李济深广东(2)军队编遣会议激化矛盾A.编遣军队的提出理由:节省军事开支,加强经济建设实质:削弱其他派系力量,加强蒋的地位B.编遣会议时间:1929.1地点:南京内容:成立军队“编遣委员会”,蒋介石为委员长。通过《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规定:全国划分6个编遣区,分别编遣4个集团军和东北、西南各部队;全国陆军最多步兵65师,80万人,蒋介石以中央政府名义,要求各集团军“奉还大政,归命中央”。结果:加剧各军集团间的矛盾,计划流产。编遣会议前的中国六大军权太原阎锡山开封冯玉祥广州李济深武汉李宗仁沈阳张学良南京蒋介石国民党训政开始后,把“裁兵”作为“为整军理财之第一要务。”当时,全国形成了6个军权中心:蒋介石,南京中央,第一集团军;冯玉祥,开封中心,第二集团军;阎锡山,太原中心,第三集团军;李宗仁,武汉中心,第四集团军;李济深,广州中心,第八路军,与武汉中心接近,二李辖两广、两湖等地区;张学良,沈阳中心,东北边防军,辖东北三省。每一中心拥有大量军队,除南京中央政府外,其余中心(沈阳除外)均设政治分会,代行中央政府的职权。各中心不但以军治民,而且以军治党及以军分党,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编遣会议的流产1929年1月1日编遣会议在南京召开。蒋、冯、阎、李等48人出席。编遣会议基本实现了蒋的“人裁已不裁”的基本意图,但编遣方案遭到冯、阎、李的一致抵制,计划流产。2.蒋桂战争(1)原由:争夺湖南地盘(2)时间:1929年3月26日(3)经过:蒋介石采取收买分化桂系李明瑞、杨腾辉、胡宗泽、陶钧等人,策动桂系内部力量倒戈,另一方面,软禁桂系盟友李济深,策动广东陈济棠、陈铭枢等倒李夺取广东党政军大权。(4)结果:通过收买离间手法,使桂系将领在阵前倒戈。1929年6月,李宗仁通电下野,与白崇禧先后逃往香港,后潜回广西,以图再起。蒋桂战争结束。李明瑞白崇禧鲁涤平——蒋桂大战的导火索鲁涤平1929年编遣会议后,蒋、桂两系为争夺湖南,斗争尖锐。桂系控制的武汉政治分会因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