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牛种及其品种第一节牛的起源一,牛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动物分类学对牛的分类,是按牛的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习性等特征特性,对牛类动物作“群下再分群”的科学划分与归类,由此以利于人们研究牛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演化程序和进化方向,为牛类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服务。在动物分类上,牛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反刍亚目Ruminatia牛科Bovidae牛亚科Bovinae家牛属Bos准野牛属Bibos水牛属Bubalus牦牛属Poephagus美洲野牛属Bison非洲野水牛属Syncerina“属”下面还有不同的“种”。牛种包括:普通牛(Bostaurus),瘤牛(Bos,indi,cus),水牛(Bubalusbubalis)和牦牛(Poephagusgrunniens)。动物分类法规定,种名用双名制,第一字为属名,第二字为种名,还规定种下只有亚种(Subspecies)。以前种下还有变种、类型等等,现已不用。家牛属包括普通牛和瘤牛,后两者一般统称为黄牛。瘤牛肩上部具发达的软组织,,甲部高耸,故亦称为有肩峰牛或高峰牛。我国古代称瘤牛为牛。昔通牛则为无肩峰牛,也有称为家牛的。由于瘤牛在形态,习性、结构和生理等特征特性上与昔通牛不同,分:学上也有把二者划分为两个亚种的。中国水牛,属于水牛属亚洲水牛种(Bubalusbubalis)下的沼泽型(Swamp),一同种而不同型的是南亚诸国的河流型水牛(River)。牦牛属下只有一牦牛种(P0ephagusgrunniens)。全世界牦牛的90%以上分布我国青藏高原。该地区又有一种野生牦牛,体格较家养牦牛为大(大过1倍),性情凶猛,雄性角粗且长,与家养牦牛间杂交,其后裔可育,可见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动物分类学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在分类工作中,又吸收了现代细胞学、生物化学,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为动物类群(包括牛种在内)的科学划分提供更为丰富的科学依据,提高分类的可靠性。二、牛的起源与驯化根据古生物学的研究,牛亚科动物在地球上兴起于地质年代的中新世中期(1700万年前),其不同属的分化则较为晚近。我国家养牛属动物包括家牛屑,牦牛属和亚.洲水牛属三属。在地质年代的上新世中后期(750万年前),家牛属同牦牛属由同一屑祖向不同方向演化,而亚洲水牛属则于上新世的中前期(850万年前)分化出现。属内种的分化在其后发生,而种内不同品种的出现,则是自从人类驯养牛类动物以后人工选择的产物。中国牛种的起源指的是现存牛种类在驯化为家畜以前,究竟为何种牛。对此,正如达尔文所说;“是从一种或数种动物传衍而来,还不能得到明确的结论”。长期以来,存在着”一元论”与“多元论”,“本土论”与“外来论”的争论,但对于现有牛畜是由其野生祖已经人工驯养而产生的结论,已毋庸置疑。(一)中国黄牛中国黄牛包括普通牛和瘤牛,黄牛称谓由来已久。根据考古学,古生物学及史料记载,目前倾向性的论点是,中国黄牛由几种类型的野生祖先经驯化而来,其几个类型或变种包括:欧洲变种产生了欧洲原牛类型(BosPrimigenfus),亚洲变种产生了许多Bosbrachyceros(短角型)和Bosnamadicus(亚洲原牛)类型的品种。根据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研究,中国大地上的牛种祖先,在几十万年前,已经繁衍在这块土地的北部和中原地区。关于黄牛的驯化,据张仲葛研究,要追溯到伏羲氏时代,即中石器时代末期(据今1万年前后)。当时用“鞭杖羁糜”的方法驯牛驯马。同国外先民一样,华夏先民1万年前已经养狗养猪。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猪,狗、牛、羊已成为经常驯养的动物了。在后来的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多年前),牛已在数量上成为仅次于猪、狗的畜种。其地域西自今天的甘肃,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湖北、河北、山东到东北辽宁的广大地区。驯养牛的初期,主要为食用,以其肉充饥,补充当时渔猎之不足,另一用途即为祭祀。据《礼记·檀弓上》记述;“夏尚黑,牲用玄,殷尚白,牲用翰,周尚赤,牲用骅’。之不仅反映出祭祀用牛的史实,而且表明当时对祭祀用牛的毛色时尚。夏朝前一时期,为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当时有数个主要的部落联盟,如黄帝、炎帝在黄河中游地区,少吴浩)在中原地区。《世本’氏姓》记有:“传少吴制牛车……o。《通典·王礼典》又说:“黄帝作车,……”。黄帝,少吴几为同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两地相距约千里之遥,以牛拉车的发明几乎同时在黄河中、下游和中原出现,这既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也说明牛从驯养到役用,在众多地点已经历了相当久的年月,牛的性情已驯化得更为温驯,控制牛的技巧也有很大进步。若从开始豢养起,到出现以牛驾牛(有轮)为止,其间大约经历了一两千年以上的历程。关于牛耕,出现较晚。甲骨文中“犁”字从牛。又在河南省安阳小屯发掘的殷商时期占卜文字,也记录了牛的耕田功用。实际上,甲骨卜辞记录之前,以牛犁田早已成为事实。其时,牛耕出现当可推断在牛车出现之后的三五百年。这或许是,以牛耕田,对人对牛的技术难度,远大于以牛拉车的难度所致,另外也与种植业发展水平有关。根据考古学研究,瘤牛为我国古代先民所驯化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100年的商代。(二)牦牛据古生物学研究,原始牦牛(Bosgrunniens)是家牦牛和野牦牛的祖先。至今仍繁衍于青藏交界“无人区”、海拔4000m以上高山峻岭间的野牦牛,与家牦牛并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可见,二者似为同种。古生物学家推,断,据今100万年前,欧亚大陆北部,以及我国西北,东北一带,都有原始牦牛生活。至4—5万年前,我们祖先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欧亚大陆北部和我国东北、华北的气候、植物等变得已不适于牦牛维持生存。早在4600年以前,在藏北羌塘地区,藏族先民(古羌人)已将野牦牛驯化为家牦牛。而青海柴达木境内诺木洪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中,遗物种类多样,有磨制的石器,骨器等,还有石纺轮和用牦牛毛等捻制成的毛绳、毛线和毛布等,经考证,距今3500年以前,当地已饲养着牦牛。(三)水牛旧石器时代初期(约10万年前),从我国中原到东北广大地域内,就存在有水牛的野生祖先——野水牛。甚至在五六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初期,中原和东部秦岭北麓,野马,野猪以及产于热带、亚热带的野水牛、河马等,都为人类的猎取对象。秦岭南的四川自,远古(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就是水牛栖息地区之一,直至距今两千年前的汉代,民间所见,在四川还有这种野水牛的活体(《风俗通义》中所记述的李冰修都江堰故事)。我国仰韶文化时期之初(距今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后开始将野水牛驯为家养。野水牛较易驯化,据《瀛涯胜览》记述:将捕获的野水牛置入牢固的围栏之中,饿一天后再喂以嫩草,几天后即可消除其惊惧和对人的敌意,使之驯化为家畜。水牛在我国的起源与驯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生物学证据。那种认为中国水牛由印度传引而来的论说根据不足;而仅仅出自物种命名学,认为四川50多万年前已有的水牛与印度野水牛的种名相同,就否定中国固有水牛的存在,更是与实际大相径庭。综上所述,我国黄牛,牦牛、水牛起源于本土早已存在的野生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在六千年前,各地先民或早或晚将牛类(黄牛、水牛)野生种驯养驯化为家畜,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地域广阔,地形不一,牛种多样,驯化地点多,人工选种早,为以后我国牛类品种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丰厚的基础。三、牛在驯化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牛类动物在人工豢养条件之下,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生物学特征特性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作过描述,现根据近期资料,归纳如下:首先从外形上看,野牛体格庞大,头部具有强有力的大角,髻甲高,被毛密,颈部被毛密而长,乳房很小,毛色以浅黄褐为基础毛色,绝大多数背部有纵行白章或淡色纵带。而家养牛在上述各方面变异很大,如体格一般不如其野祖高大,角小而较短,被毛变短,毛色因不同方向的选择而有极大变异,从全黑(如渤海黑牛)到全红(如秦川牛),国外有全白色毛如夏洛来牛),黑白花牛不仅无晕毛(而在野生原种中这种黑晕和黧章色为大多数),而与野生祖先迥然不同的是具有特别发达的乳房结构。其次,家养牛呈现繁殖早熟现象,而且妊娠期也较短,家养牛在中等以上饲养水平下全年可以发情,这些都较野牛有了极大变异.第三,经人工培育的乳、肉用牛,其产乳量或产肉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荷斯坦牛群体平均年泌乳量有超过8000kg的,而北美全部奶牛平均已超过6000kg;最高个体产奶量(365天)达25300kg,肉用牛的屠宰率达·60%以上,这些绝非其野祖所能具备。第四,牛经长期驯养以后,生理,习性已经有很大变异,例如适应于恶劣自然地理条件下生活的能力下降了,抗病力减弱了,而性情温驯,易于调教等则有利于人类的护理和使役,总之,牛类动物在经人类驯养和长期的人工选择作用之下,不仅外部形态,而且其内部结构都起了巨大的变化,其表型和遗传性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9致使现代家牛,如果没有人的饲养与管理,就很难生存下去。第二节牛种及其品种一,普通牛就世界范围说来,普通牛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以致于全球几乎没有无牛之国。由于分布极广、数量很多,在不同的地区隔离和不同的人工:王择方向和培育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专门化的乳用、肉用、兼用、役用品种。现将不同生产方向的普通牛品种分述如下:乳用品种黑白花牛(Holstein-Friesian)荷斯坦牛又称荷兰牛,还有译为荷斯坦一弗里生牛(更有仅称为荷斯坦牛或弗里生牛的),因为其毛色为黑白相间,界限分明的花片,故普遍称作黑白花牛。荷兰是该牛的原产地。该牛起源的详细经过已不可考,但近世纪对其头骨的研究,认为荷斯坦牛是欧洲原牛的后裔,其培育巳经历了2千多年的历史,为历史最悠久的乳牛品种,早在15世纪就以产奶量高而闻名于世,后输往很多国家。17世纪时,荷斯坦牛已成为欧洲多个国家饲养的奶牛品种,但建立黑白花牛协会,进行良种登记却以美国为先。最初,美国有两个奶牛协会,即荷兰弗里生牛登记协会(Du·tchFriesian,HerdBookAssociation)和荷斯坦牛育种者协会(HolsteinBreeders'Assoclarion),并在1871年首次出版良种登记册。1885年,两协会合并,成立美国荷斯坦一弗里生奶牛协会,于是荷斯坦一弗里生牛(Holstein-Friesian)遂成为美国这一品种的工式名称,简称荷斯坦牛(Holstein),在荷兰和欧洲其它国家则均称之为弗里生牛(Friesiou).起初,荷兰牛繁衍集中地在荷兰北部滨海她E。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低湿,牧草繁茂,是放牧养牛的天然宝地。当地农民素有种植饲料和刈割晒制干草喂牛的传统习惯,仅在冬季短期舍饲,养牛成本较低。由于牛奶产量颇丰,乳酪制造业很早就已兴起,并随着发达的海路交通输往世界各地。长期以来,荷兰就是世界上出口奶酪和奶油最多的国家。以销促户,奶牛业经久不衰。历史上,荷兰牛选育中,曾有片面追求高的产奶量而忽视牛只体质及乳脂肪含量等性状的偏向,致使牛群发病率上升,结核病传播,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后经纠正,重视体质的结实性和高含脂率,并适当引入短角牛血液,已基本克服了以往的缺陷,并育成了乳肉兼用型的荷斯坦牛。直至现代,荷兰牛已遍布全球,对世界各国奶牛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各国输入荷斯坦牛,并同本国土种牛杂交,也育成了各自的黑白花奶牛品种(群体),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荷斯坦牛数量都占奶牛总头数的80%一90%以上;我国也已培育成功自己的荷斯坦牛品种。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对荷斯坦牛的选育方向有所不同,牛群状况也各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乳用型的美国荷斯坦牛和乳肉兼用的荷兰及欧洲地区国家的荷斯坦牛。但是,不论在欧洲,还是在北美,荷斯坦牛的群体平均产奶量和最高个体产奶量都为各种奶牛品种之冠。现将上述两种类型和我国培育的中国荷斯坦牛的性能特点简介如下:1.乳用型荷斯坦牛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黑白花牛皆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