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一、种族的概念说共同语言的若干群体具有同样体形、发色之类的遗传特征的群体祖先不都相同的宗教群体按体质特征差异分为若干亚类或次群科学意义上关于人种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学上的体质特征。第一节种族二、种族的类型、特征和产生的原因1.高加索人种欧洲人种,皮肤白皙,发色浅,一部分为金发碧眼。2.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主要有俾格米人、尼格罗人和布须曼人三大部分。3.澳洲和大洋洲人种澳洲土人身高约1.7米,发直或呈波浪型。4.东亚人种北方蒙古人种包括中国人在内,有20多亿,黑色直发,黄色皮肤,鼻子较平。5.印度次大陆人种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国居民,身体特征是深眼窝、棕色头发。6.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体征像亚洲的蒙古人种,门齿、头发和亚洲人一样。气候上的潮湿、干燥、高温、严寒,食物的类型、营养水平和种类等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都可以使人群发生生物结构上的变化。(1)自然选择与适应是人类种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2)食物结构是种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要素。(3)性的选择和在实际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别强化和要求等文化因素,也会对种族的外在体质特征产生影响。(4)用进废退原理也是古代人类种族形成的重要原因。(5)由于人口的迁移和混血,人类又产生了新的或与原始的人种不同的种族。种族产生或形成的原因:种族主义的理论,指的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上的体质特征同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和道德发展能力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种族差异决定了各人类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理论。他们认为:人类各种族之间绝对有优劣之分,高级种族天生具有创造高度文明的生物本质,负有统治世界的使命;而低级种族则无力创造或掌握高级文化,注定只能成为被统治被奴役的对象。三、种族主义及其表现法国社会学家戈比诺《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种族优劣是社会兴衰、文化高低的决定因素。黑种人和黄种人是低级种族,白种人特别是雅利安种族是高级种族,其中日耳曼人最高贵,而日耳曼贵族又保留了更多的纯洁性,是一切文明的创遗者。高级种族的文明不能渗入低级种族、否则必将导致文化的衰颓。种族主义理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有密切相关。种族隔离,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欧洲人和非欧洲人等种族集团强制实行的分离,也称为种族分离。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人身隔离或制度隔离,即在社会生活各领域,通过建立各种族集团的平行机关或有色人种的专门部门所实行的分离。二是地域隔离,即对一定的种族集团在指定地域内实行分离。种族灭绝,指的是某些统治阶级或种族集团,为了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的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的行为。种族歧视,指的是一些统治者根据种族和民族特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其他种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现象。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指出,种族隔离罪行指的是为建立和维持一个种族集团对其他种族集团的主宰地位,并为有计划地压迫他们而作出不人道的行为。一、民族的概念和内涵民族,是民族共同体的简称。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六层内涵:1.专指现存少数民族。2.指称像“中华民族”这样的对象范畴。第二节民族与我国的民族概况3.在单一民族或基本民族单位内部存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支系或民族分支,以及较小的族体单位。4.某些人数不多的人类集团,或者尚未在政治上得到确认,但又具有某种独立性与文化独特性的族体单位。5.包括民族共同体的一切历史类型及其处于过渡状态中的各种族体形态。6.近代以来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并通过统一的国内市场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民族。民族特征一般存在于该民族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和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的自我意识之中。2011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二、我国的民族概况1。东北内蒙地区7个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2。西北地区14个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3。西南地区25个民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hu)族、纳西族、独龙族、怒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ge)佬族;4。中南、东南地区9个民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5个少数民族若按四大区域划分: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历代统治阶级的压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各民族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各种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差异。政策和法规概括起来有三点: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三、我国民族政策、法规的原则1.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员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它发挥了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3.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6.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7.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又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8.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一、族群的概念族群是个外来,英文为ethnicgroup,是一种关于人类群体的分类概念。各种定义中有两点不同:一方主要是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发来作族群的界定,强调的是群体内部的语言、种族和文化特征;另一方是从群体的“社会边界”或综合的角度来界定族群,强调的不仅是内部的特征,还有与外群体的互动和认同。第三节族群与族群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族群及其认同的研究,可归纳为两大理论派别:根基论和情境论。根基论:也称为原生论。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谢尔斯、克利福德·格尔兹、哈罗德·艾萨克斯、查尔斯·凯恩斯。他们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根基性的情感联系。情境论:也称为工具论,代表人物有利奥·迪思普斯、冈纳·哈兰特、阿博纳·柯亨等。他们基本上将族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