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功能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三偏综合症”是由于大脑哪一部位损伤引起的?内囊前肢膝后肢尾状核豆状核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额叶颞叶枕叶顶叶脑的外侧面基底神经节:为大脑半球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因靠近脑底部而得名,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分为外侧部的壳和内侧部的苍白球),屏状核和杏仁(体)核。边缘系统:位于前脑底部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围绕并延伸到大脑的全部领域。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结构及它们附近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边缘系统扣带回齿状回海马海马旁回杏仁体隔核隔区边缘系统扣带回齿状回海马海马旁回杏仁体隔核隔区本节主要内容•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精讲)•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详讲)•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简讲)•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重讲)感觉:是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感觉产生过程: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受器脊髓或脑干的传导与分析丘脑感觉中枢冲动将刺激转为神经交叉到对侧上行(特定感觉)特异投射系统(清醒)非特异投射系统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一、丘脑感觉分析功能: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通路均在丘脑交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因此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背侧丘脑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分前、内侧、外侧三个核群。腹后核:位于外侧核群,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外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丘脑的主要核团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外膝状体。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一)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概念:由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等发出的、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特点: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感觉区,点对点投射。内囊前肢膝后肢尾状核豆状核功能:①产生特定感觉;②激发皮层发出冲动,引发相应的反应(骨骼肌活动、内脏反应和情绪反应)。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上行传导通路下行传导通路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传导一般感觉,共三级神经元参与传送•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浅感觉:位于身体表面(皮肤、粘膜)痛、温觉和粗略触觉特点:先交叉再上行;●深感觉:深部压觉、肌肉本体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特点:先上行(延髓)再交叉。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P105图52)躯干、四肢皮肤的浅感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背外侧束脊髓灰质后角细胞脊髓白质前外侧索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经脑干丘脑腹后外侧核ⅢⅡⅠ内囊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觉、压觉。躯干和四肢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肌肉、肌腱、关节、韧带、骨膜的深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和邻近中央前回皮质ⅠⅡⅢ丘脑外侧核延髓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感觉传导通路●丘脑: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总转换站。●传导路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感觉传导路三级换元: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概念\径路与功能?概念:特异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激活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反复换元后发出纤维抵达丘脑,由丘脑第三类核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特点: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①多次更换N元②投射区广泛(非点对点关系)③易受药物的影响(如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物)功能:1、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觉醒)状态2、与特异投射系统共同作用,产生感觉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投射区域明确的点对点弥散分布来源明确、专一的传导路各种感觉的侧支神经元一般为三级(?)多次换元功能特定感觉、激发皮层不引起特定感觉,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兴奋状态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区别与联系特定感觉是在非特异系统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下,经特异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中枢而形成的(三)大脑皮质的分区大脑皮层是产生感觉的最高级中枢较常用的是Brodmann(1909)分区法,将大脑皮质分为52区。1909年,德国科学家KorbinianBrodmann公布了一张大脑皮层的图谱,在这张图谱上,他依照大脑皮层的组织特征(比如神经细胞的密度、皮层的厚度、细胞的种类)把大脑皮层分为52个不同的区域。图中的数字代表他研究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顺序。脑的结构和皮层分区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区=3-1-2区(第一感觉区)+岛叶(第二感觉区),接受对侧半身的感觉冲动。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躯体运动区(4、6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司对侧半身的骨骼肌运动。内脏感觉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皮层听觉区=41区+42区视觉区=17区第1躯体感觉区firstsomaticsensoryarea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第1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3、1、2区)功能:接受对侧半身的感觉。第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体表感觉区)的投射特点P106①左右交叉投射,但头面部是双侧的②投射倒置,但头面部是正置的③定位投射,大小与感觉灵敏度有关图3-54P107脑的皮质功能区第二体表感觉区: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特点:双侧投射;正立投射;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沟前壁,邻近中央前回(4区)视觉区visualarea: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听觉区auditoryarea位于颞横回(41、42区)。外侧沟颞横回内脏感觉区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等。功能:•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与情绪、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的分布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五)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运动是人和动物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躯体运动,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肌紧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简单的运动与反射)脊髓功能传导:人体各部与脑联系的通路反射:简单、低级、原始的反射1脊休克(spinalshock)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P108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脊休克说明了脊髓存在着低级的运动反射中枢。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屈反射(flexionreflex)(反射中枢在脊髓)2屈反射与对侧伸反射概念: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其屈曲的反射。意义:屈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对侧伸反射(crossed—extensorreflex)概念:如果受到伤害性刺激较强时,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意义: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3牵张反射概念: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牵张反射的类型: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0.7ms。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②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特点: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正常机体即使在安静时,其骨骼肌也存在着一定的肌紧张以维持某种姿势;在活动时,肢体的肌肉也是在一定的肌紧张的背景上发生收缩。牵张反射的意义:•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持机体的一定姿势;•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肌肉张力;•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高级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为什么发生去大脑僵直,它说明了什么?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位于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其上级中枢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脑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既有易化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分布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其上级中枢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示意图+:易化区—:抑制区1、大脑皮层2、尾状核3、小脑4、网状结构抑制区5、网状结构易化区6、延髓前庭核上、下丘位置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小脑脑干的易化区抑制脑干的抑制区加强肌紧张加强,加强肌运动肌紧张降低,抑制肌运动﹥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患者表现出:头后仰,上下肢僵硬,上臂内旋,手指屈曲倒勾。(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P1101、小脑的调节功能:•原(古)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人体平衡,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主要是控制躯体的平衡。•旧小脑(脊髓小脑)-----调节肌张力•新小脑(皮质小脑)-------协调随意运动---------精巧运动程序的编制和贮存新小脑旧小脑原小脑皮层小脑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例如,学习演奏动作的过程。●临床:精巧运动受损。(因皮层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