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建筑,包括碑、陵、宫、楼、园等多种样式。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体会建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学说明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认识生动说明的作用,分析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有序地说明事物的要求。重点难点知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体特征,(2)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文章的思路、文章说明的重点及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从而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加深对课文要点的理解。巍巍中山陵(1)引导学生掌握课文要点时,加强诵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2)理解人物的的精神凡尔赛宫(1)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重点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来说明。(2)这篇设计以诵读为手段,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这一特点的了解。短文两篇(1)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2)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字音字形: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奠(diàn)基砌(qì)墙伟绩(jì)镏(liǘ)金上溯(sù)五卅(sà)t朽(xiǔ)幅(fǘ)天堑(qiàn)镶(xiāng)嵌(qiàn)发髻(jì)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二词语解释: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周定舫,(1931---),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他采写的和与人和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2写作背景: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分析:“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二).结构分析:第一段(第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第三段(第11节):瞻仰后的感受。(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1、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2、说明的顺序。(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归纳: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归纳:十块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和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感情。根据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3、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分析: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1)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2)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3)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2、理解难句含义(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第一句话告诉全国人民: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了。“落成”一词表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第二句点明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论述说明的主要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扣合,体现了全文感情的基调。(2)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在语言运用上,用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举一反三:在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时,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其作用是突出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4写作特点:(1)恰当地安排说明的顺序。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开篇用六个字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有关局部的具体特征。(3)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说明语言。5.体验拓展本文作者在说明纪念碑时用了方位顺序,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能不能请你来说明一个你的家乡的建筑物,让人看了顺序井然。6.课后练习答案:1。“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而“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3、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个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们对“4.2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是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确实很高,从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二,请你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明确:《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课文开头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一是为了说明中山陵园为什么就建于此;二是为了说明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与钟山环境、地形的协调一致;三是为了衬托孙中山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明确:加上的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上这两句以后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巍巍中山陵》一字音字形:(二)形近的字:嵯峨(cuó'é)麓(lù)巉岩(chán)灵柩(jiù)竣工(jùn)龟趺(fū)陀(tuó)深邃(suì)琉璃(liúlí)门楣(méi)参错(cēn)穹隆(qióng)纤细(xiān)牌坊(fāng)镌刻(juān)栩栩如生(xǔ)断垣颓壁(yuán)叱咤风云(chìzhà)(一)字音:二词语解释:峻峭:形容山高而陡。嵯峨:山势高峻。麓:山脚。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竣工:工程完成。趺:碑下的石座。深邃:深。邃,深远。津梁:渡口和桥梁。参错:参差交错。穹隆: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奉安: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纤细:非常细小。工笔: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泼墨: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策:帮助,加强。肃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