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区域社会发展分析一、人口与城市化(一)人口与人口结构1.人口人口的概念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数量与质量等基本的群体特征来定义,首先要与不同范围的区域相联系,其次要有一定的历史时期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2.人口结构所谓人口结构,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的人体整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或者说,它是人口总体内部依据本身具有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划分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结构有多种规定性的多元化的特点,又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动的历史范畴。3.人口结构的分类: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他们之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自然结构是依据人口的自然特征来划分的人口的地域结构是根据人口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人口的社会结构是依据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镇化一词包括4层含义,一、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二、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四、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确定城镇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的水平,主要有两个指标: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一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项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应城市化的其他性质。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发硬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然而,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多半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的城市化分析时使用,很难用于国际间的比较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根本上讲,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换言之,城市人口的规模、组成和增长速度的变化对于城市化特征的塑造意义重大。反过来,城市本身具有的条件也可以影响他们的性质二、劳动力及其构成(一)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从事劳动的人,包括正在从事劳动的人和要求从事劳动而由于种种原因为能从事劳动的人两部分。(二)劳动力构成1.性别构成分析2.年龄构成分析3.职业构成分析4.民族构成分析三、社区及其转型分析(一)社区的概念与类型1.社区概括而言,可基本将社区分为3类:第一类概念是从地理边界与服务设施方面着眼。第二类概念是从心理互动与利益关系方面着眼。第三类概念是从社会变迁与参与行动方面着眼。2.社区的要素:地域空间、人口、制度结构和情感观念3.社区的分类历史发展角度: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空间特征:居住社区(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社区结构和特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二)社区变迁与社区转型1.社区变迁1)空间结构化变迁2)成员结构化变迁3)组织结构化变迁4)社区文化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变迁2.城市社区的转型1)城市社区2)城市社区的类型3)城市社区转型(1)单位制的社会化(2)本地化向外地化的转型(3)地方化向国际化的转型3.农村社区的转型1)农村社区特征:地理特征、人口特征经济社会特征和文化心理特征2)农村社区类型非农业社区位于城市范围以外,在地理位置、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和农村关系密切,所以作为农村社区的一种特殊类型。此外,按社区的规模,有了形态来分类也有重要意义,他们体现出作为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分析其间的共同规律可以为农村社区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服务。最后,以”农村——城市”模型为标准进行分类可把农村社区视为一个变化的有机体,反映出农村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另外,可以依据多重要素对农村社区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区位、土地和经济业态七,等几个方面。3)农村社区转型(1)农村城市化多元动力机制表现在经济力、行政力、市场力、区位力(2)农村转型模式非农产业主导的慢速转型大型建设项目影响下的快速转型体制影响下的急速转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RobberEpath),在1936年对社区进行了定义,这是最早的社区定义之一,帕克指出:“社区的基本特点如下:①它是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②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③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到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发现,在各种社会学文献中至少出现了94种社区定义,而到1981年杨庆堃教授发现已增至140多种,在这些定义中,社区被界定为群体、过程、社会系统、地理区划、归属感和生活方式等。在这众多的这区定义中,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就是社区是有人组成的。而且,在这140多个社区定义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三个因素,即地域、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参考多社区所下的种种定义,可以给出一个非常宽泛是社区定义;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概括而言,可基本将社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概念是从地理边界和服务设施方面着眼。关注社区的地理、结构、空间等有形的因素,可称为结构的概念。第二类概念是从心理活动与利益方面着眼。还珠社区的心理、过程、互动等无形的因素,可称之为互动的概念。第三类该概念是从社会变迁与参与行动方面着眼,关心社区的社会、组织、行动等发展的因素,可称之为行动的概念。1)地域空间社区存在于特定空间,社区的这种特定空间的特定性是由所选定的研究群体成员的空间分布所决定的,社区研究所关注的空间往往是一个特定范围的地域。然而,确定社区的边界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2)人口在社区研究中提到的人口往往涉及三个要素: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分布。社区人口的三个要素是社区人口的静态特点,弄清这三个要素,需要经过人口调查、这种调查可以用普查或抽查的形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结构构成社区的区位3)制度结构社区的制度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社区结构研究的困难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内群体和组织的多样化(尤其是在一个较大的社区),二是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复杂化。三是当今的各种社区并不是孤立于外部社会的4)情感观念社区是由个人、群体和组织所构成的,个人长时间生活于相对稳定的亲属、邻里关系群体及社区组织中,容易学习和遵守社区的共同规范,并对社区产生认同和归属的情感。社区的情感观念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个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区之中,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中与别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血缘、业缘关系等)。3社区的分类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社区划分为四种类型: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②根据空间特征把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又称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③根据社区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我国普遍倾向采取第三种分类方法但是,不管哪种社区,都有对内对外两种功能,对外功能是指一个社区与外社区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对内功能则包括组织社区内居民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组织各种社区社会活动,实现居民的社会参与,施加影响使居民接受社区的规范、传统和习惯,培养社区意识,协调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区生活秩序等。(二)社区变迁和社区转型1社区变迁社区系统时刻都处运动和变化中,促使其变化的动力有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种。外部动力表现为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压力,促使社区内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内部动力表现为社区内环境的变化,或互动引起的整合和分化量变积累后达到某种程度,使社区结构发生改变。1)空间结构化变迁社区变迁中最明显的是社区空间结构化变迁,作为人口聚居的场所,社区中的空间关系对社区成员的互动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社区空间结构的变迁对社区成员间的关系必然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2)成员结构化变迁社区成员从比较初级性的关系变为较级次性的关系,成员间彼此不计利害的社会关系逐渐被次级性的契约式的社会关系所取代。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在社会阶层属性以及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3)组织结构化变迁社区组织系统是社区用以整合社区资源和组织系统力量的一系列组织结构,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特定的功能。例如在中国城市,社区存在三种组织,第一类是政府组织,第二类使社区内的属地单位,第三类是街道群众组织。4)社区文化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变迁社区文化价值观及行为规范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向导与标准的体系,它包括了社区中的习俗、道德、礼仪、宗教、法律制度等。社区文化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变迁也受社区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影响着社区生活的其他方面,构成了社区变迁的一个主要方面。2城市社区的转型1城市社区)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城市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①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于乡村;④有相对较好的公众设施和较高的物质、文化水平;⑤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根据我国规定,凡具有下列两条指标值之一,均可设市:①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②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并且确有必要由省、自治区直接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这些特征包括:(1)城市社区的地理特点:设施区通常建于交通要道、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或具有某种自然资源的地方,它的地貌特征通常是具有比较平坦的土地,有比较充足易取的水资源。由于城市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并由主要产业支配,所以,不同的城市社区往往呈现相似的景观。(2)城市社区的人口特点:人口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人口流动频繁迅速。(3)城市社区的经济特点:①生产场所上,与纯粹的自然界有距离;②生产的过程上,分工比较精细,工序较多,需要不同的生产阶级之间的相互配合;③生产的技术要求上,机械化程度要高;④生产的成果上,都是无生命的物质。另外,城市社区生产成果比较多。(4)城市社区的文化特点:城市人口的异质、产业的多元化和分工的专业化,决定了城市社区文化也是多元的、现代性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城市社区文化的这种异质性好玩不稳定性对城市社区出现的众多的社会问题有直接影响。2)城市社区的类型(1)按人口和面积,可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按行政等级,可分为中央直辖市、省直辖市、地区直辖市。(3)按城市社区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为原始集市、城市、都会、都会带、衰亡都会。(4)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①综合性城市;②专业性城市;③特殊职能城市(5)按城市社区的发展进度,可分为前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6)按区位,可分为内为城市、外围城市、卫星城市,3)城市社区转型从转型路线出发对城市社区转型的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单位化转社会化、本地化转外地化、地方划转国际化等三种类型(1)单位制的社会化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单位福利分房制度解体大量公房置换为私人产权,单位社区开始发生剧烈变化。(2)本地化向外地化转型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社区特别是诸多近郊社区开始面临新的转型,表现为本地户口居民的减少和外地户口居民的大量增加。此类社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越是聚合性强的社区,内部冲突也越多,它的对外开放程度和辐射程度也越高。(3)地方化向国际化转型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跨国移民”开始在中国部分城市出现。3农村社区的转型1)农村社区通常所说的农村是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社区所作的一种划分,它是与城市相比较所存在的。在人文生态意义上划分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经济产业意义上划分了农业与非农业,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划分了“农村的”(或传统的)与“城市的”(或现代的)。这表明对农村的界定和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