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将随着司马迁去探究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随着陶渊明去观赏世外桃源,随着吴均去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随着柳宗元去感受赋敛之毒甚于蛇、苛政猛于虎的道理,随着范仲淹去体会仁人志士的思想情操。二、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了解古代社会现实,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2.通过品味语言,欣赏文言词语,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3.通过研读作品,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4.反复诵读课文,能够准确背诵课文。三、教学设想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教师在课前要落实好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从而读懂句子,疏通文意。课堂上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陈涉世家》2课时《桃花源记》2课时《与朱元思书》1课时《捕蛇者说》2课时《岳阳楼记》2课时《醉翁亭记》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2-十六、陈涉世家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读准生字生词,读准语句节奏,流畅朗读课文。2.能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揣摩文中难句的意思。3.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准确流畅翻译全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4.了解历史背景及作者,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或曰造反史是被书写得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波澜壮阔,人物刻画风采动人。一是法国人,一是中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自由等民主的权利,中国人的造反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换一个明君,做一个顺民。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了解历史背景,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司马迁。通过视频和图片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统一的新纪元。但同时也爆发了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幼年就随父学习,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受腐刑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三、整体感知课文: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大意。范读读音强调:鸿鹄(hú)闾(lǚ)左谪戍(zhéshù)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以数谏(shuòjiàn)罾(zēng)间(jiàn)祠(cí)陈胜王(wàng)忿恚(fèn)(huì)笞(chī)宁(nìng)有种乎蕲(qí)铚(Zhì)酂(Cuó)拓(Zhè)谯(Qiáo)会(huì)计事长吏(lì)以应(yìng)陈涉骑(jì)千余将军身被(pī)坚执锐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3-节奏示范:(l)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四、句意理解首先教师对典型句子翻译讲解示范,后组织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五、成果交流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精彩段落。(2)整理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意思。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分析起义的具体过程,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2.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并客观评价人物与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能够背诵一些精彩的语段。二、内容概括在上一节课学习基础上,根据起义的经过,以起义、陈胜为中心,用四---八个字的一组短语(字数一致),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探究起义从文章中寻找相关信息,结合你所知道的课外知识,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回答,并作充分的口头阐述。(l)起义的原因什么?(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3)为起义作的那些舆论准备?(4)发动起义的策略是什么?(5)正式发动起义时做了哪几步工作?四、分析人物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的传记最为出色,他在生动而利索的叙述历史事件中,更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读课文,从起义事件中搜集一些信息,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语言:“苟富贵,无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分析:说明他不甘受人奴役,想改变受压迫、奴役的地位。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4-语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分析:说明他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陈胜分析了当时的秦国的社会现状,并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的建议,并巧妙地为了给起义做好舆论准备,显示陈涉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领导才干。语言:“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分析:这句话表达了陈胜敢做敢为的性格,反抗的决心,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大胆否定。五、评价事件与人物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又会有什么发现?(1)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2)司马迁将一介平民的陈胜编入了世家。(3)胜者为王,败者为寇。(4)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六、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学习方法、思想启迪等作总结。七、作业(1)背诵精彩段落。(2)以“从陈胜(司马迁)身上我学(想)到了----”为题,写一篇随笔。教学反思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5-十七、桃花源记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二、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人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三、诵读课文1.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2.跟读;3.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4.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四、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6-五、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板书:1.古今词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2.请个别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补充二、解析文章思想内容1.桃花源有哪些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确: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2.桃花源的村民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隔绝、与世无争。3.综上所述,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已经透露出了这些信息。明确: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飘渺的理想社会。不存在。这些描写表面上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实际上,则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理想的境界。4.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明确: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晋末年。生性热爱自然、飘逸洒脱的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它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7-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桃花源在哪里?明确:不在人世间,在世外,所以才会说是“世外桃源”。它在陶渊明心里,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也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6.背诵课文三、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②400字左右。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的特点: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桃源人的生性: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教学反思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8-十八、与朱元思书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3.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学习重点: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及全文内容。2.朗读背诵。学习难点: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同样会对富春江的美景赞叹不已。二、初读课文: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语速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