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核心重点悬灸大致我视频讲的应用方法,原来都是不粗的艾条,后来看起来病重点的粗的艾条效果可能好些。在随便翻翻《马氏温灸法》就行了,学了直接灸原来,悬灸自然是很简单。直接灸(非化脓灸不损伤皮肤)重点是下面的病气传变,,怎么把病气灸出去。首先强调安全问题,一般我们基本上不会烫伤自己,假如真的烫到了,用三七粉或是艾灰会恢复比较快。还有就是病气或病程比较重的,艾灸的时候可能病气传到头就头不舒服,传到背部要不舒服,此时针灸或艾灸手三里会很快好,加上威灵穴、精灵穴或液门之类。还有就是有些燥热的人特别燥热不适合灸,一般阴虚的可以灸,灸完其他穴位再灸尺泽、照海(重点是照海)五到七壮就不会上火,没有口干舌燥。煮点冬瓜汤或是百合银耳汤呵呵火就消了不会上火。特别强调下整个《针灸真髓》常用的十几个穴位我列下灸法一般是先灸腹部再灸背部,再灸四肢,具体想学的更好大家要看看《针灸真髓》、《周师兄的古艾灸课件》。艾灸重点常用穴位腹部:四灵穴(大巨、滑肉门)、中脘、(粱门、章门、期门这三个是有压痛点再灸)、肚脐旁肾经的穴位肓俞穴(气海、关元、中极也是有必要才灸)、背部命门、肾俞、京门(一般穴位图上志室位置)、脾俞、肝俞、身柱、风门手臂上手三里、合谷、阳池、液门腿上足三里、照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用的比较多那我还是直接在群里讲怎么传变虽然已经写出来了,免得再打一遍就直接在群里讲。全息艾灸也是应用与全息点穴原理一样,直接在群里讲,不懂随时问云门到期门,十四条经络穴位完毕。下面我们进入更深的一些理论。一三十六门人体门穴,皆是正气与病气出入人体的门户。病邪之移动风邪——风门——膈腧——脾俞——肾俞——滑肉门——大巨(反对侧)病邪进入滑肉门,相搏于天枢,发生下痢发烧、肠结核。一条路是滑肉门——大巨(反对侧)——中极——居髎——中髎——环跳病邪入环跳,发生腿部酸痛。顺传为肾——大肠——大巨——期门——膏肓——里期门逆传为肾——大肠——小肠——心——肺——脾——肝疾病传入顺序疾病——膈——期门——肝——章门——脾——京门——肾以上出自《针灸真髓》泽田健的研究,不过泽田健并无著作传世,《针灸真髓》为他弟子代田文志的笔记,语焉不详,并无完整系统,无法像伤寒论那样有严谨的逻辑。有待后人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四灵穴的应用。当灸大巨、滑肉门、天枢、水分、气海、中脘,须得六十六壮,病气即向背部三行移动。为防止病气入脑,须再灸手三里,将病气引出。病气驱除后,余下的热会停留在第八椎下,在第八椎处针灸,余下的热便散开。二背部三行应用肾热出出于至阳,脾热出于灵台,肝热出于神道,膈热出于四椎下。原文出自《素问·刺热论》还有一种出法:肾热出于肾的第一行中,脾热出于脾的第一行中,即各出于其本身之第一行。手足脚趾痛时,针灸改经络所属脏腑之第一行,即可治愈。例如,手无名指痛,即用三焦俞之第一行和厥阴俞之第一行治疗。拇指痛即用大肠俞之第一行和肺俞之第一行。小指痛用小肠俞第一行和心俞第一行治疗。趾痛也是如此。例如第四趾痛,用胆俞之第一行,第二趾痛,用胃俞第一行。治足如无效,应将针逆行旋转。患眼病时,用背部第一行针或灸容易治好。目内角痛针膀胱俞和心俞第一行及三焦第一行,目外角痛,针小肠俞第一行即愈。肝主目,所以眼病用肝俞第一行可治。四出与止之穴子宫出血,阳陵泉止,血海出。带下,阳陵泉止,隐白止,三阴交出。大便,梁丘止、阳陵泉止,神门出。承山出。月经,阳陵泉止,三阴交出。五八总穴: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八会穴:1腑会中脘2脏会章门3筋会阳陵泉4髓会绝骨5骨会大杼6血会膈俞7脉会太渊8气会膻中六繆刺法踝关节扭伤1养老穴处压痛点2阳池穴处压痛点下肢肌肉拉伤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肘部疼痛阳陵泉穴处压痛点足跟痛大陵穴处压痛点4乳根乳房下缘治乳房硬块。乳痛,胸痛。丰胸。5不容巨阙旁开2寸。承满上脘旁开2寸。二穴皆治饮食过饱引起胃病。6梁门中脘旁开2寸。横木为梁。治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皆可用。配合中脘,加强中脘功效。五柱穴:1中脘、上脘、下脘、梁门。2小五柱:中脘、上脘、建里、阴都3中脘、巨阙、下脘、梁门4大五柱:中脘、期门、大巨主消化疾病,呼吸困难、气喘、心悸,能止咳嗽频发。7滑肉门水分旁开两寸。对肾和大肠有效。天之寒气,从风门进入膈、肝、脾、肾,而在滑肉门显出。滑肉门是风邪进入内脏时所取最重要穴。针灸均宜。治扁桃腺或中耳炎,或耳下腺炎。水分和滑肉门中间穴位治疟疾寒热往来有特效。治肾积亦常用。8大巨气海旁开两寸。对大肠有效。慢性腹痛有特效。地之寒气从三阴交入胃,降至大巨,使之下痢即愈。大巨中所入地气,逆行上冲期门,从期门入肺和胁膜,所以大巨是肺炎、胁膜炎的入口。大巨治大肠疾病,即下痢、便秘、肠炎、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炎、胁膜炎等均有显著疗效。对子宫病,带下,月经困难等受寒引起的亦有效。滑肉门和大巨称为四灵。是道家秘义,可治伤寒大热喘息急促,多加上天枢、水分、气海、中脘、阳池。关于病邪的移动,在后面有深入探讨。9天枢肚脐旁开两寸。大肠募穴。天枢为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柄,古曰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从天来者止于滑肉门,从地来者止于大巨。二气即在天枢处相搏,此际肠中生足疽,即是伤寒。又名肠结核。宜多灸天枢。下面介绍一些腹诊。燥气在胃,中脘有压痛。燥气在大肠,天枢有压痛。燥气在小肠,关元有压痛,。女性经闭,肚脐旁、腹股沟有条索状硬块,多是淤血。脐上有动气,病在心。脐下有动气,病在肾。脐右有动气,病在肺。脐左有动气,病在肝。脐中有动气,病在脾。(详见《难经·十六难》)腹四针:中脘、天枢、关元。主一切腑病。10归来中极旁开两寸。治睾丸内缩。曲骨、中极、关元、归来、是治子宫肌瘤的名灸。11髀关伏兔上六寸。中风大穴。治腰膝寒痛,足麻不仁。12伏兔手放在膝盖骨上缘,中指到处是穴。13梁丘郄穴。膝盖头上二寸,旁开一寸是穴。治胃出血、胃痉挛名穴。多用左穴。多灸会引起便秘,多配合神门。梁丘下一寸有一奇穴名解穴。治晕针气乱。膝盖关节炎,膝五针:鹤顶、双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15足三里胃经合穴。胃下合穴。能引燥气下行,虚实皆治。强壮要穴,远行宜灸。幼儿禁用,会影响生长。足三里下约一寸有压痛,即盲肠炎。压痛点下针,无补泻。16上巨虚大肠下合穴。下巨穴小肠下合穴。17条口治脚麻。条口透承山,治肩周炎名穴。18丰隆古雷神名。络穴。导胸膈之痰,昏沉头痛。19解溪经穴。冲阳原穴足背脉动处,可诊胃气。陷谷俞穴。20冲阳原穴。足背高点脉动处是穴。21内庭荥穴治胃火压痛。22厉兑第二脚趾脚甲旁井穴治心脏病发。详细具体的看周师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