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精品中的精品:长江流域园林第一节人类文化的瑰宝——园林(走进园林、鸟瞰东西方园林)一、走进园林;什么是园林?园林是经过人力加工过的自然场景,是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建的人类生活的境域,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解释说: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疗养胜地都纳入了园林范围。中国汉字字形往往可以反映字义。园的繁体字是,从口,袁声,韵属元部,声符是袁。若望文生义,我们可知“”的四周有垣篱或围墙,垣内种植花果、树木、菜蔬,这是它的本义。《说文·口部》:“,所以树果也。”《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逾,无折我树檀。”意为:切莫跳进我家园,切莫折断那树檀。囿,苑有垣也。”囿有围墙,常用于养鸟兽。《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鹿鹿攸伏。”苑,比囿规模更大,用途更广。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为圃”,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圃”,老圃即老菜农或花匠。园,由种植之地,逐渐增加其功能和内涵。一方面,它指供人休息、游乐、观赏的地方;另一方面,它指墓地,历代帝王、后妃的墓地称为园。林,甲骨文就有这个字,《说文·木部》:“平土有丛木曰林。”木与木连续不绝为林,这是个会意字。从园、林、囿、圃可知,中国古代已有了朴素的园林分类法。园与,在上古是不同意义的字。园,同:“”,“”是削去棱角使圆。到了宋元时期,人们把“”与“园”通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古今杂剧》、《三国志平话》等就都把“园”当作“”的俗字。“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的诗文。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北魏杨之《洛阳伽园林小,并且是近代才出现“公园”一词。公园,即公共园林的简称。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人民群众的地位提高了,人们在劳作之余要有公共园林用于休闲娱乐,于是,有关机构便开始把私人的或专用的园林绿地划作公共使用,或者专门拨款修建公园。1949年以后,中国修建了许多公园。截至20世纪末,中国大陆已有城市公园千余座,面积2万多公顷。园林不一定都称为“园”,有的“草堂”、“山庄”实际上也是园林。如:清代康熙年间,高士奇在浙江平湖北门外7里筑有江村草堂,草堂旧址原为明代冯洪业的耘庐。草堂之所以称为江村是因为高士奇的老家在浙江余姚的姚江,以示不忘故里。草堂占地很大,圈有300亩,四周有濠沟,遍地栽有梅树,多达3000株。景点有32处,如草堂、瀛山馆、红雨山房、酣春榭、醒阁、耨月楼、岩耕堂、渔书楼,还有菊圃、红药畦等。可见,这是一个颇有规模的农庄花园。又如邓尉山庄,在江苏苏州西南40里的光福里,明清时建,有24景,庄内有思贻堂、耕鱼轩、梅花屋、听钟台、春浮精舍等建筑。山庄碧波环绕,妙景天成。公园是面对大众的园林,与以往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不同,其功能有多重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它不仅有可观之景,还有可以活动的场所。近代公园必然开辟很多场所,如盆景园、动物园、阅览室、游艺室、游泳池、溜冰场、露天剧场、茶室、餐厅、公共厕所等。为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的城市修建了特色公园,如森林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近代公园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园林事业发展。园林开始为广大人民服务,焕发了它新的生机。同时,园林对于协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也起了积极作用。总之,园林在人类社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园林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文化的精粹。二、鸟瞰东西方园林人类在历史上创建了数以千万计的园林。从源头看,古希腊、西亚、中国堪称代表,被推崇为三大园林系统。但2是,世界园林远远不限于这三个系统。这里,拟从东西方的角度对世界园林作简要介绍。1.西方园林西方园林起始于何时?欧洲许多人以伊甸园为西方园林之始。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上古的文明人先营造了美好的住宅,然后才营造园林。但培根又把园林的起源追溯到上帝,说上帝造人时开辟了伊甸园。在犹太教、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中,上帝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又为他们在伊甸造园。伊甸园很美,植物繁茂,果实累累。伊甸园只不过是人们编造的美好而虚幻的处所。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古代希腊是由散布在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岸等地的许多部落组成。最初有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早期古希腊曾经有几百个城邦国家,工商业发达,体育、艺术、宗教都很有成就。从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埃及,属于后期希腊,这时的科技达到较高水平,园林艺术也初现辉煌。传闻在公元前10世纪,希腊已有了贵族花园。公元前9世纪,诗人荷马在诗中提到希腊的园圃,说园中种有蔬菜、果树、药草,人们引溪水入园。园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公元前4世纪,园林与学校往往合为一体。柏拉图的学园有花架、雕像、祭坛。柏拉图之所以能写出《理想国》并能传播他的哲学思想,或许与优美宁静的学术环境有关。古代罗马本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岸的一个城邦国家,在公元前1世纪发展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政治上的强大,有利于园林文化的发展。古罗马受希腊影响,也很讲究园林。他们把坡地辟成不同高程的台地,在每层台地上布置园景,用挡土墙、栏杆围护园林。园中力求规整,树木被精心修剪。代表性的园林作品有罗马近郊的哈德良离宫,它建于公元2世纪,至今仍有柱廊、水池、人物雕像保存。当时的私人别墅园林也经过精心选址和设计,有林荫路、花架、柱廊,庭前可远眺自然风光。西方园林在中世纪常附属于修道院或封建主的城堡。树木修剪成几何形,园中有小草坪。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诚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32.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尼罗河流域滋生出古老的埃及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王国时期已出现庭园。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文字记载和实物,但我们从已发现的古埃及墓画中所绘的宅园可以复制出立体鸟瞰图。据此可知,古埃及园林方方正正,几何测绘很严谨,四周有墙,园中栽满了树,房屋对称,园中有水池,池旁有亭。园门与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园不大,却是精心设计的产物。园林用石材较多。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20世纪初,考古学者发掘巴比伦王宫遗址,在遗址东北角发现一处长方形建筑遗址,这个遗址使用了大量的贵重石材,屋顶并含有湿气,发掘者认定这就是空中花园遗址。它作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很不够。在西亚,阿拉伯人在7世纪崛起。他们继承了两河流域的建筑传统,汲取了古希腊、古印度的经验,形成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其庭院通常采用封闭式,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建筑物大多采用穹顶,重视十字形图案。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印度有的城市“居人殷盛,池馆花林,往往相间”。到了16至17世纪,印度处于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当时流行伊期兰园林,即十字架形式突出。如当时的“诚笃园”(公元1508至1509年)以十字形水渠将花园分割成4块花圃,十字心处有水池和喷泉,周围有草坪和树丛。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见本书相关章节),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日本人喜欢造园,一方面受中国文化影响,另一方面能独立创造。平安时代,园林已有了符合日本习俗的“寝殿造”形式,当时有了最早的造园著作《作庭记》。在镰仓时代,日本的庭园以洗练、素雅、清幽为风格,著名造园有神僧疏石(梦窗国师)主持修造的京都西芳寺、天龙寺等庭园,开创了枯山水式庭园的先河。室町时代已流行“枯山水”,以白砂象征水面,配以简素的树木,以石组为主要观赏对象。如1513年建造的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室前的庭园,以白砂耙出波纹代替溪水,以石材象征峰峦,形成了写意山水。江户时期有位杰出的造园家小掘远川,他的代表作是京都南禅寺金地院庭园和孤蓬庵庭园。这时的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都很有特色。日本园林大多很细腻精致。笔者参观过明治神宫、皇居、六义园,都像天然的工艺品。神宫的御钓园有日本式房子,坡下有湖,湖中有渔,草坪树丛如削如剪。日本的园林建筑不用油漆,不雕刻,屋面用木板、树皮、草之类覆盖,很素朴。从世界角度而言,日本园林艺术的贡献主要在于“枯山水”的思想,它源于中国传去的禅宗,“枯山水”的成就却是日本人干出来的。他们在荒坡野岭、断壁悬岸创造淡雅的风景,在没有山丘溪流的地方创造出山水意境,这是了不起的实践。建议到日本去的游客去看看京都龙安寺庭院,当身临其境,你就不难体会到什么是“无念为宗”、“物我两忘”。不过,假定过了几千年,人类生态环境完全破坏,没有了淡水和植被,地球成为一片“枯山水”时,人类就会万念俱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