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错过》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2、理解文章中心,启示人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教学重点、难点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2、语言鲜明、生动、含蓄。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让学生谈在生活中自己错过的一些事以及自己是如何对待的,引入课文中作者的观点。作者简介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全文共15段组成,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摆出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第三部分(第7~13段),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第四部分(第14~15段),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三、学习第一部分思考:提出问题部分,作者摆出哪些事实?明确: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四、学习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明确: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小结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六、布置作业1、探究、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犹豫、斑斓、颟顸、渊薮、情愫、侥幸、惆怅二、学习第三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几个层次来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这一部分分三层。第一层(第7~8段):“意识到错过”与“没有意识到错过”正反对比,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第二层(第9~11段):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第9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10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这两段也形成了正反对比,强调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第11段,用设问句开头;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要快;批评那种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现象。第三层(第12~13段):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这一层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三、学习第四部分思考:课文第14~15段,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14段,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第15段,作者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四、探究活动1、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明确:1、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2、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讨论、交流。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五、小结这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六、布置作业1、探究、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22《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语言:词语与句式的选用。2、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出示问题:你们平时有没有散步的习惯吗?和谁?什么时候?[学生回答]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2、进入新课《散步》。(板书题目、作者)[问]《凡卡》一文是以人物为题,记叙了主人公写信一事;而《散步》以何为题?[学生]以所记的事情为题;[追问]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地点?[学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散读课文。2、学生配合朗读课文。三、精读课文,感知体验1、“母亲本不愿意去散步”,为什么?母亲身体不好,怕成为大家的累赘。[追问]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了解母亲的身体不好(1)“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2)“……便去拿外套..”(3)“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2、为什么后来母亲又愿意了呢?(1)“信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句](2)春天——生命3、朗读第3、4节“太迟太迟了”——“熬”;初春景色——生命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1)儿子可爱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A、小家伙天真、聪颖;B、家庭幸福、温馨。5、分歧:(1)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有意思(2)谁来下决定?“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析]看似“小题大作”,实则是为了突出表现“我”是家中的脊梁,是极富责任感的。[问]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决定?(3)结果如何?A、“我”决定“走大路”。(为何?)——敬老B、母亲改主意,“走小路”。——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翻译]它的意思是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讨论]母亲改主意有其他原因吗?老母亲对初春美景的向往;对生命力的向往。[例]“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6、感悟结尾(1)朗读第8节背:(a)bēi动词;(b)bèi名词(2)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学生讨论郑重其事——“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四、小组讨论1、再来说说,你会选大路还是小路?你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什么?患难见真情做个体贴的孩子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2、总结:亲情、生命、责任五、补充内容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1)写景的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六、作业1、好词好句的积累(划词、摘对称的句式)2、写写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并背诵该段。[板书设计]散步莫怀戚尊老母亲整个我妻子世界儿子爱幼2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预习导学:(课前完成)1、【资料链接】(1)介绍作者: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2、朗读识记《文科爱好者》上“预习导学部分”部分资料,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将未出现的词语查字典注音,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3、完成《文科爱好者》“同步导练基础知识”部分。第二部分: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二)疏通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勾画出重点字词,结合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把握学生掌握情况)2、老师结合《文科爱好者》和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抽查。3、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③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2)古今异义:①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汤②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③尝趋百里趋: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④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⑤卒获有所闻卒:古义:最终今义:士兵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假期(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4)一词多义:①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言和而色夷谦和②冠:勇冠三军天下第一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