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重点:(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2)我国现阶段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含义、性质及存在条件(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略)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绝对的前提。2、消灭私有制,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3、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生产。4、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在第一阶段按劳分配,在第二阶段按需分配。5、阶级与国家逐步消亡。因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取代。(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可概括为:1、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2、建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3、实行与生产力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4、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人们都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论述主要也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的。长期以来,我们离开了具体的条件背景照搬照套经典论著,造成了在实践上片面地追求生产关系上的拔高。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突破了单从生产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局限,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主义与解放、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有更先进的物质基础和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二,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国家的自主独立。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什么叫剥削?剥削指剥榨、侵夺。社会上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私有制去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为什么有剥削?生产关系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成熟的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因此就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剥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共同富裕的客观经济基础是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客观基础。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意义(看)一是认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是富裕,而且是共同富裕。二是为此,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社会主义还要注重公平。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一是中国不具备选择资本主义的国际条件。二是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三是近代中国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几次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失败了)在这一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分两步走:一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二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表现为公有制。马克思原来认为是单一全民所有制,苏联的实践多了一个集体所有制。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有三:一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全民所有制。二是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全民所有制。三是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马克思的三阶段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要经过三阶段:(1)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到公有制基本建立起来的阶段。这一阶段表现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有制在这一阶段逐步建立。在中国表现即为从1949-1956年的阶段。(2)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指社会主义阶段,特征是公有制加按劳分配。在我国为1956年开始的阶段。(3)共产主义第二阶段,即指人们所认为的共产主义阶段,特征是公有制加按需分配。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我们走了很大的一段弯路。在1956——1976年期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在生产关系建设上实际是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的问题。1982年十二大提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了全面的论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纲领与要实现的目标。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定指我们现阶段社会在质上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在发展的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规定:从1956年起,到我国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赶上发达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关系——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建立,但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义还是多种多样;还允许与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允许与鼓励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还很不完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理论意义: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意义:认识国情,是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2、我国现阶段公有经济及其主导地位3、非公有经济的共同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1.背景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含义:以公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也是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指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及其基本规定性(不太重要)(1)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下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关系,它们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格局中存在。(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分配上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3)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并决定了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还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雇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可避免地要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建国以来经历了三种所有制结构:1949-1956,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1956-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1978一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必然性——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与此相适应,就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二)我国现阶段公有经济及其主导地位(1)公有制公有制的含义——指一个社会的群体(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公有制的本质——共同运用生产资料去谋取共同的利益,消灭剥削,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基础。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三种基本形式a)全民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c)混合所有制中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部分所有者结构:全名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个人,外资,私营(下面分开论述)(2)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含义: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形式。形式:国家所有制。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去占有这一部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原因:从起点看,我国的全民所有制是通过国家的力量剥夺官僚资本而建立的。从管理角度看,只有国家才可能代表全体人民去管理这部分属于全民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资产包括: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三个部分。作用:对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增强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作用(为什么要有国企)书上无——对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增强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第一,保证公平。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剥夺资本,追求最大社会公平。对于人均资源如此紧张的中国来说,节制资本权力,更多关注公平(既包括起点和程序公平,也包括分配公平),是社会的现实需要。第二,实现国家意志。中国百年积弱,快速地依靠自身积累实现工业化,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通过国家力量,驱逐列强控制,消灭腐败的官僚资本,在动员体制下奠定了今天国家经济起飞的基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当时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上看:background:所有者股东经营者经理国有经济在各个领域过多地进入,导致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全民所有制“不全”,部分带有集体经济的性质。从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身看: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代理人没有完全履行所有者职权)政企不分,所有权经营权不清。缺乏投资增殖意识,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工人主人翁地位难以体现。(没人心疼国有企业的钱,所有者是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革一是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在宏观层面);二是多种形式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余下的微观层面、即或国企层面)。(3)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含义——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部分生产资料的一种形式。形式——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城镇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社)。特点——集体的生产资料只归集体共同所有;同一集体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是平等的,不同的集体是不平等的;每一个集体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个独立的生产与经营者;在不同的集体即使劳动者支出等量的劳动也可能得到不等量的收入。作用——适应生产力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沿革——农业初级社(比较好的)农业高级社(比较好的)(因为:不会经营+天灾人祸——联合起来)人民公社(规模大,证券与经济合作社两者合一组织构建: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大队)家庭联产承包制(交足国家,留足集体,剩下自己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度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统一排工、统一出工的劳动制度不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平均主义分配的分配制度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特点适于家庭经营——自然因素影响很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因而集体劳动的方式对个体劳动投入的监督较难,家庭联产承包可以解决个体劳动投入的监督问题家庭联产承包制含义——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集体与家庭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到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由农户承包使用土地等到生产资料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产生原因——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人民公社统一排工、平均分配的制度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见下页解释)。作用——比之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大大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早期生产关系调整带来的积极效应已递减,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效应突显。改革——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股份合作制。家庭联产承包制产生原因——产生原因1.人民公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