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航专题解说杂说可能渊源于笔记小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小的古文形式。早在先秦诸子中,就有所谓的“小说家”。先秦诸子的寓言、战国纵横家的游说等都可以说是杂说的先河,而至韩愈、柳宗元才自觉地将杂说创作为独立成篇的散文。韩愈的《杂说》、《进学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黔之驴》、《临江之麋》等都是杂说的典范作品。杂说介于寓言、小说和短论之间,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文学性和思想性得以完美地融合。学法指导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杂说,了解杂说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感受古人说理方法的灵动多变,学习古人文体类型的创新精神。4.学习本专题,要认真体会叙述的凝练概括、生动形象,议论的有根有据、一针见血。第5课进学解1.《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2.《殷盘》:《尚书·商书》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3.《春秋》:鲁国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叙述简约而精确,往往一个字中寓有褒贬的意思。4.《左氏》: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铺叙详赡,富有文采,颇有夸张之处。5.《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相传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变化来推算自然和人事规律。6.《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西周及春秋前期诗歌305篇。7.《庄》:《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庄周的著作。8.《骚》:《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长诗。9.太史: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也称太史公,著《史记》。10.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字子云。11.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12.国子监: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13.出自本课的成语(1)业精于勤:学业上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2)行成于思:品德的养成在于不断反思(反省)。现也理解为做事多动脑筋,多思考。(事情所以成功是由于多思考)(3)爬罗剔抉:发掘搜罗,挑拣选择。(4)刮垢磨光:刮去污垢,摩擦使光亮。比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5)提要钩玄:抓住精神实质,提出主要之点。(探索精微举出要义,亦作“钩玄提要”)(6)贪多务得:原指学习时务求尽量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贪心不足。(7)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舍弃。谓大小都兼收并蓄。后指没有选择,包罗一切。(8)焚膏继晷:点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9)力挽狂澜:原指阻止异端邪说的横行,后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10)含英咀华:比喻琢磨、领会诗文的精华。(11)佶屈聱牙:形容文句艰涩,读起来不顺口。(12)同工异曲: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人的辞章有同样高的造诣。今多指所用方法不同而收到同样效果。(13)闳中肆外: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发挥尽致。(14)跋前踬后:比喻处于困境,进退两难。(15)动辄得咎:一有举动就常常得罪或受到责备,形容处境困难,常被人无理指责。(16)号寒啼饥:因饥寒而哭泣,谓生活极端贫困。(17)头童齿豁:头发脱落,牙齿缺损,形容衰老的状态。(18)各得其宜:各得其所,各如其所愿,每个人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19)牛溲马勃:不值钱却有用。(20)败鼓之皮:不值钱却有用。(21)俱收并蓄:把各种不同的东西都接收保存下来。亦作“兼收并蓄”。(22)投闲置散:指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不予重用。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载:“(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疑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这篇文章,从进学谈起,而重点则在于论述朝廷用人。它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首先,我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进学解”,这样题目的文字过去往往属于辞赋体,采取抑客取主的写法,即假设主客两人问难,先由客方提出论点,对主人问难,是文章的陪衬,然后主人驳倒客人的意见,申明自己的正面观点;韩愈这篇文章就不同,是在客言之先,自己先站出来讲话,然后把客的话引出来,最后自己再进行反驳,用的是借客伸主的写法。1.读准字音(1)爬罗剔.抉(tī)(2)纂.言者(zuǎn)(3)焚膏油以继晷.(ɡuǐ)(4)补苴罅..漏(jūxià)(5)佶.屈聱.牙(jíáo)(6)跋.前踬.后(bázhì)(7)动辄得咎.(jiù)(8)竟死何裨.(bì)(9)纡.余为妍.(yūyán)(10)岁靡廪.粟(lǐn)(11)訾.医师(z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占.小善者率以录.:占,具备;录,录用(2)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爬,爬梳;罗,搜罗;抉,选择(3)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晷,日影;兀兀,劳累的样子(4)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绍,继承;障,止(5)《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佶屈,曲折;聱牙,拗口(6)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头童,头发脱落;齿豁,牙齿缺损(7)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靡,消耗,浪费;廪粟,禄米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披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动词,翻阅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动词,掀开(2)庸名一艺者无不庸.:动词,用,被任用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形容词,平庸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副词,岂,哪(3)修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动词,修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动词,整治,治理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这里指身高(4)盖盖.有幸而获选:副词,表推断,大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词,表推测,大概是,原来是(5)竟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介词,到……的时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副词,终了(6)虽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连词,虽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连词,即使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记事者...必提其要古义:史书类典籍。今义:记事的人。(2)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古义:写作。今义:行为或当做。(3)《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古义:文辞华美。今义:虚夸,不切实际。(4)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古义:礼法。今义:方形。(5)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古义:古代传授经学的官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同“俊”,优秀人才(2)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同“现”,表现,显露(3)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同“较”,比较(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同“由”,顺应(5)计班资之崇庳.:同“卑”,低下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2)登崇畯良..:形容词用作名词,优秀人才(3)孰云多.而不扬: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行优秀者(4)补苴.罅漏:名词用作动词,填补(5)障百川而东.之:使动用法,使……向东流(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使动用法,使……跟从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招诸生立馆下:省略句(2)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3)宰臣不见斥:被动句(4)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句(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宾语前置句(6)有笑于列者:介词结构后置句(7)行虽修而不显于众:介词结构后置句1.阅读第1段,思考:该段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请找出来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答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者通过“精”与“荒”、“成”与“毁”两两对比,鲜明地指出了精进学业和成就品行的关键,语言精辟,观点明确,发人深省。2.阅读第2段,思考:“诸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该反驳可分为几层?又是从哪几方面对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分两层: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诚矣”,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诸生”主要是从先生对于学业的勤奋,对于儒学的功劳,先生文章的内闳外肆,先生为人的完美等方面对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先生在各方面的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与后面先生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政和生活方面所受到的不平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他人之口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抑郁之情。3.阅读3~5段,思考:先生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作用?答:答案作者先以匠人因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这两组排比句段,来比喻宰相用人,即量材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遭遇,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作者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4.《进学解》开头“先生训示”部分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在今天对我们青年学生有教育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答:答案《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地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能否得到较好的社会地位。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才。1.作者是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文章的?答:答案作者采用设问设答的形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没有直接用自己的议论去指责有司,而是借助师生之间的问答来说明道理,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情。文章首先假设国子先生教训诸生,引出全篇的议论:当今“登崇畯良”,有司明而公,业精行成,必能获选,学生们应努力进学。紧接着又借学生之口,对他的不平遭遇提出疑问,以事实反驳先生的教训:先生业精行成,却屡遭贬谪,处境狼狈。有司如此不公不明,你的教训不是欺人之谈吗?进而再设计了解嘲式的解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辩解:我自己业未精、行未成,投闲置散,乃分之宜,非有司之不公不明也。作者真心要吐露的所有的事实、道理与情感全是托他人之口说出来的。正是由于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置入了第三者——学生,因而造成了一个缓冲地带,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2.文章第1段、第3段与第2段在句式方面比较,有怎样的特点和效果?答:答案第1段“先生训示”、第3段“先生答问”这两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2段是“生徒驳诘”,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俗。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法令全部实施,拔除凶恶奸邪,提拔优秀人才。畯:同“俊”。占小具备微小善者率以录,优点的都已录用,率:都。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能治一种经书的无不被任用;搜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