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语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鲍集中心小学教学案任课教师:任教班级:六()任教学科:六语文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课前准备录音机、挂图教学过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启发、揭题1、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2、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回忆游览过的地方,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二、自读课文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三、检查自读效果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2、答疑解难3、理清课文脉络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1)“开火车”读。(2)指名分段。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四、作业设计: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任课教师:任教班级:六()任教学科:六语文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重点难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课前准备课件、挂图教学过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一、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返)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内容,举手回答问题。通过复习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二、继续学习新课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2、出示图片,要求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提问: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1、学生自读课文。2、生仔细观察图片,联系课文内容介绍老人。3、找出课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词语,读一读。4、讨论、交流。回答问题。5、反复朗读课文。6、分角色朗读课文。1、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2、图文结合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4、培养合作学习5、让学生在读中感悟。4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他。巩固知识。5鲍集中心小学教学案任课教师:任教班级:六()任教学科:语文课题16最大的麦穗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5、总结全文三、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小结:6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挂图、搜集苏格拉底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学生呈现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1、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信息反馈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反复阅读,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会提问7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五、精读课文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3、指导读这一段。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六、指导书写写生字词。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七、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加强记忆鲍集中心小学教学案任课教师:任教班级:六()任教学科:语文8课题16最大的麦穗第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重点难点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学习课文: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3、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1、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2、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3、读这些句子4、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9发呢?阅读交流预设: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师:你的感受很深5、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6、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7、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8、交流:生谈体会10刻,语言很流畅!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交流: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B指名读。C说体会。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E联系生活实际,谈11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